原標題:“課間十分鐘”熱鬧起來
“下課鈴聲送來十分鐘,快樂的笑聲沖出喉嚨。”“課間十分鐘”是很多中小學生最開心的時光,在大家的印象中,“課間十分鐘”同學們追逐奔跑進行鍛煉,歡聲笑語響成一片,是學生時代的常態。近日記者采訪了解到,為了不把學生“圈”在教室里,青島多所學校打造精彩“課間”,幫助學生勞逸結合,促進全面發展。
學校做法
打造“花樣大課間”
10月25日上午,下課鈴聲響起,嶗山區張村河小學的同學們走出教室,跳大繩、踢毽子、踢足球、打排球……這是該校為同學們提供的運動項目。“孩子們不能只有會學習的大腦,還要有強健的體魄。”該校學生處主任崔曉紅介紹,每天的“大課間”分別在上午和下午,上午30分鐘下午45分鐘。
上午的“大課間”,該校為同學們策劃了多項活動,有陽光亮眼操、廣播體操和排球、籃球、足球等自選項目,每一項都安排在操場上分區域開展。“亮眼操是一項放松運動,以前的眼保健操在教室里完成,現在為了讓孩子們走出教室,我們安排到大操場上進行。”下午的“大課間”,學校特意為同學們準備了“小洪拳”,由專業武術教師在操場上統一授課,“通過這些特色項目,不僅讓孩子在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中放飛天性,也能提高身體素質,在傳統文化和專業體育項目中獲得提高。”崔曉紅說。
在青島,學習節奏相對較快的初高中學校,同樣把“課間十分鐘”安排得有聲有色。青島西海岸新區弘德學校把跳繩作為專項訓練,打造成了全國聞名的特色項目。“我們設計的‘繩操’激發了同學們的興趣。”該校藝體中心組長豐長旭介紹,從2017年開始,學校就把跳繩安排到“課間十分鐘”,交互跳繩、單搖跳繩、雙搖跳繩、車輪跳繩……在該校操場上,同學們踏著音樂節拍盡情展示花樣跳法,青春活力的身影成為了弘德校園內一道風景線。
青島六十七中的“大課間”包含集體跑操和補弱練習。該校體育組長袁著絳介紹,“我們根據學生體育課的長跑成績,按照心肺耐力水平由高到低將全體學生分層次排成男、女各三個方隊,男生在田徑場外四道、女生在內四道。最后一個隊伍是補弱方隊,他們按照補弱項目的不同各成一隊,在跑完最后一圈后直接到各自的補弱項目場地集合。”據了解,該校“大課間”跑操的距離是1300米,針對學生體質測試項目,堅持精準施策,采購專業測試設備,利用體育課和“大課間”進行專項輔導訓練。
家長心聲
學會“玩”是必修課
“文化課程把孩子們壓得幾乎喘不過氣來,再不到操場上放飛自我,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黃先生說,他看著女兒早起晚睡,每天有各種補習班、各種做不完的作業,心里不是滋味。
“長期以來,孩子們心理和生理上都得不到緩解,負重前行,早已喪失了該有的童真。”一位家長對記者說,雖然學校規定沒有那么嚴格,但“課間十分鐘”有點不夠用。“我的孩子上一年級還好,沒這么嚴格,就是時間不夠用。我家孩子下課就跑出教室上廁所,然后再跑回來喝口水,老師要求提早一點回座位預習下一節課內容。”這位家長說,對于“課間十分鐘”該怎么安排,家長大多希望孩子能玩一玩,放松放松。
“初中學校的課間十分鐘,孩子大多坐在位子上寫作業,成年人坐一天工作效率都很低,更何況孩子……”在一些家長看來,其實下課玩耍不需要學校和老師想什么新花樣,孩子自己會玩,只要保證環境安全就好。
專家觀點
別捆住孩子的天性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研究員孫云曉,曾在微博上進行調查,詢問網友對“學校體育改革發展”的建議,共有35萬名網友參與,幾乎所有網友在評論中對孩子在學校運動不足表示出憂慮。
“近年來,一些學校為安全問題所困,不敢組織春游、秋游等活動,有的還禁止學生在課間奔跑,甚至不能離開教室活動,并拆掉了單杠、雙杠等運動器械。這種做法違反兒童身心成長規律,表面上是為兒童著想,實際上是對所有孩子健康成長權利的剝奪。”孫云曉說,兒童新陳代謝快,“課間十分鐘”的安排就是滿足他們的需求,只有進行適當的活動和休息,才能使大腦始終保持在良好的運轉狀態。
“尤其是中小學男生,他們每天需要4次充分運動才能滿足生長需求,比女生高很多。由于運動不足,大部分男生較難適應目前的學校生活,表現在學習上,就是不如女生專注、高效。”孫云曉建議依法治教,執行“每天運動1小時”的規定,可以在課間開展不太劇烈的游戲活動。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受團中央委托,在13所中學開展中學生校園游戲實驗,結果發現,游戲之后,中學生心情更愉悅,上課更加專心。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鐘尚蕾)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