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親子作業成家長“內卷戰場” 教育部門糾偏:量要合理

    原標題:親子作業成家長“內卷戰場”,地方教育部門糾偏:量要合理

    親子作業中的“內卷”再受關注。

    近日,杭州市臨平區教育局在答復人大代表《關于減輕低年齡段家庭教育壓力的意見建議》時表示,一些幼兒園的“花式”手工作業,成為家長之間的PK擂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家長從成人的眼光出發,過于追求作品的精美,幼兒的精細動作發展有待練習,其作品往往是稚拙的,但有的家長不能欣賞童趣的美,也缺乏引導的耐心,或是過于重視,想讓孩子的作品在班級里出彩,往往是一著急就代勞包辦了,導致親子作業變成了家長的“內卷戰場”。當然,這其中也不乏有個別教師存在簡單粗暴評價親子作品的做法,對家長產生了錯誤引導。因此明晰親子制作的價值,用正確的心態對待親子制作是扭轉局面的關鍵。

    臨平區教育局稱,今后,教育局也會對各幼兒園強調,讓親子作業的量更合理化,親子作業的要求和目的更清晰化。

    “親子制作最重要的價值在其過程而非結果。”臨平區教育局在答復中解釋,為更好地促進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增加“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的體會,幼兒園會基于家長自愿原則,適當推薦親子作業。

    一是增進家長與孩子的感情交流。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由于家長們總是忙于工作,導致孩子們經常沉浸在各種電子產品的虛擬世界中。通過親子手工制作為家長和孩子提供了一個共同參與的平臺,讓雙方有了一個共同的話題,一個共同的空間,一起陪伴成長。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他們的想法,增進彼此的感情。

    二是基于幼兒的學習特點,充分支持幼兒的學習與發展。一方面基于幼兒學習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的特點,給幼兒充分的親身體驗機會,另一方面尊重幼兒經驗發展的連續性的特點,突破學校教育的界限,讓幼兒在生活中學。

    今年2月,潮新聞報道曾提到,近年來,在鼓勵素質教育、推進“雙減”的大背景下,學前教育、中小學作業形式日益多元化,其中,手工類作業占比攀升,有些難度還不低。孩子完不成的,自然變成了家長的“作業”,而時間精力有限的家長,為了完成任務,則選擇了“外包”。在電商平臺,“手工作業代做”已經成為一門生意。眼下,正值寒假,“代做生意”又火了起來。

    報道稱,記者打開某二手交易平臺,搜索“手工作業”,可以搜到不少打著“代做”旗號的產品,產品簡介里寫著“可代做各種有難度手工,學前教育手工、中小學幼兒園各類手工作業、大學生手工作業”等,收費標準主要根據作品時間、物料成本、難易程度決定,由商家自主定價。

    來自山西的星星(化名)有兩個上小學的兒子。她認為,之所以家長到處找代做,是因為現在學校布置的手工作業要求高且繁雜。比如對于手抄報有版面、主題等各種要求,孩子無從下手,家長們只能找代畫,代畫完成得又好又快。“還有的家長是為了虛榮心,因為好的作品會被老師張貼到教室里表揚,而做得不好就只能當廢紙扔掉。”

    北京青年報報道也提到,打開某二手交易平臺,搜索“代做手工作業”“手工作業”,可以搜到不少“代做”商家。

    報道中,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在孩子成長階段,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孩子的思維是動作思維,他在動手的同時也在動腦,當他的手停下來,也就不會思考問題了。”現實中,很多家長并沒有這種意識,反而認為鍛煉孩子動手能力是學校給家長“找事兒”,從而間接損害了孩子健全的成長發展機會。

    他認為,從學校的角度來說,教師在布置學生作業時,應首先明確作業的意義。如布置學生做手工, “應該重視手工過程,哪怕學生的手工很幼稚、粗糙也是好的;而重視手工的結果,則會誘導家長幫孩子做作業,再加上展示家長的作業成果,更是加深了錯誤的作業導向。”

    [來源:澎湃新聞 編輯:李源菁]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4 06/12 10:11
    · 來源 ·
    澎湃新聞
    · 責編 ·
    李源菁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