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3月27日訊 趙美蓉進燈棚,丁字步站街中……”3月27日,在青島市即墨區第四實驗小學的階梯教室內,學校戲劇社團的同學們,演繹了一段地方戲即墨柳腔《趙美蓉觀燈》的一段經典曲目。記者看到,這些同學不僅唱腔到位,而且身段優美。“喜歡柳腔,學習柳腔的課上著真開心。”五年級五班的江一禾告訴記者。她已經學習柳腔三年了,現在可以唱好幾個柳腔片段。“家里人特別喜歡我學柳腔,每次表演的時候全家人過來支持我。”江一禾高興地說。
3月27日是“世界戲劇日”。為了迎接“世界戲劇日”的到來,青島市即墨區第四實驗小學開展“學戲曲傳承國粹文化”活動。學校舞蹈教室內,孩子們在戲曲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練習柳腔的唱念和身段等基礎知識,感受當地傳統戲劇的魅力。
“演學霸時,要突出那種霸氣,動作干脆果斷,指頭有力,注意手勢和眼神……”10多名行頭裝扮的“小戲骨”在舞蹈室,跟著學校的兩名“老戲骨”學唱柳腔戲,唱念做打,演繹角色,舉手投足,有模有樣。女孩們穿著水藍、青綠和粉色的練功服,甩著長長的水袖,有模有樣。她們都報名參加了學校的地方戲即墨柳腔劇社,加入了青衣組。
柳腔,作為富有即墨特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200多年歷史的地方劇種,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傳承柳腔,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文脈的賡續。近年來,青島市即墨區積極推動傳統戲曲進校園,通過設立興趣班、開設“第二課堂”等形式,邀請專業老師教授學生戲曲知識,讓學生感受非遺的魅力。“家門口”資源是最方便、也是最寶貴的教育財富。在深入實施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即墨市把柳腔納入校本課程,分期分批在條件成熟的學校建立柳腔少兒培訓基地,大力開展柳腔進校園活動。即墨區的學校每周邀請柳腔劇團專業演員走進校園義務開展普及教學,從身段訓練、唱腔、戲曲理論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系統培訓,在各學校成立柳腔社團,培養柳腔苗子,接起即墨柳腔發展“傳力棒”。
即墨柳腔是即墨市第四實驗小學的一門課程。學校每星期安排一定的課程時間,集中學習《趙美蓉觀燈》《墻頭記》《卷席筒》等精品選段,讓這一即墨傳統文化在校園中煥發出勃勃生機。即墨市第四實驗小學,每周兩次的柳腔排練課,是學生王藝彤和同學們在學校里最開心的時光。青衣、花旦、刀馬旦,稚嫩小手舞起來。“蘭花指”“蹦蹦”“蓮花步”,孩子們聽了這一個個新鮮的詞語非常好奇,在走臺步的環節,孩子們異常興奮,一遍一遍地走,孩子們仍然走不夠。
即墨市第四實驗小學五年級學生李涵芮告訴記者,今年是她學習柳腔的第三年,她非常喜歡學習,覺得柳腔就是即墨的一個特產。原汁原味的鄉音鄉調,吸引著孩子們?!妒坝耔C》、《鄭美容觀燈》這樣的經典劇目,他們演起來也有模有樣。“剛開始,孩子們對戲曲有一種新鮮感,可是時間久了就覺得枯燥。”音樂老師張瑤說。“即墨柳腔戲的綜合性和專業性太強,戲曲動作較容易掌握,最難的是唱腔。于是,每堂課她都變著花樣授課,選取一些新鮮有趣的唱段,再融入戲曲動作,這讓不少學生對柳腔戲產生了濃厚興趣。大約過半年后 ,孩子們對柳腔入門了,也就入迷了。”這位畢業于菏澤師范學院舞蹈系的音樂老師張瑤告訴記者。“柳腔的唱段里面融合了即墨的方言和即墨的本土文化,學習柳腔的過程也是對即墨傳統文化的學習。”
即墨市第四實驗小學校長劉翠嶺介紹說,柳腔已經成為他們學校的校本課程,學生們在課堂上學習柳腔,登臺唱柳腔。希望通過柳腔的學習讓孩子們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將柳腔這一即墨特色劇種傳承下去。“傳統文化滋養著孩子們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優秀的藝術作品感染教育著學生。”劉翠嶺信心滿滿。
即墨區第四實驗小學自2010年開始將即墨柳腔引進校園。2015年柳腔由社團進入校本課程。學校每學期評選戲曲小達人,舉辦校園戲曲節,并開展戲曲與社會的融合實踐。柳腔劇《司馬光砸缸》獲山東省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新墻頭記》獲全國小梅花創新類最佳集體節目獎,《花燈記》參加山東省基礎教育美育研討會成果匯報演出,《讀唐詩》參加央視少兒頻道大手拉小手演出。學校先后獲得“全國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等榮譽,“梨園潤童心”成為學校的一張特色名片。(張濤 谷正原)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