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2021 03/24 16:51
    · 來源 ·
    中國新聞網
    · 責編 ·
    伏儀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清明糅合古時春季多個節日習俗 踏青放風箏頗受歡迎

    原標題:清明習俗知多少?門戶插柳祛疫鬼 踏青放風箏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節正處在春天,人們會偕同親友出游踏青、放風箏。此外,它也是一個追思逝者、緬懷先輩的日子。

    據民俗專家介紹,清明節其實糅合了古時春季多個節日習俗。它還有自己的節令食品,“青團”即是其中之一。

    從節氣到節日

    清明最初只是一個節氣。在古代,與其日期相近的還有兩個重要節日,一個是寒食節,一個是上巳節,都在農歷三月上旬。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兩個節日和一個節氣基本互不干擾,直到唐代,清明吸收了上巳節與寒食節的習俗,才趨向融合。

    據史料顯示,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慎終追遠的重要儀式,由于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往往將掃墓延至清明。

    當時的朝廷考慮到民間寒食、清明并舉已經成了習慣,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

    上巳節的一些習俗,也逐漸挪到了清明。比如,掃墓要去郊外,在追念祖先之余,人們會趁著春光明媚,賞花、踏青,調節追思親人帶來的哀痛。唐代詩人王維寫道:“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最終,清明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重要傳統節日,大體延續至今。

    清明節還有這些習俗

    清明處在生氣旺盛的時節,在古代,踏青是清明的一項重要民俗,此時大地一片生機勃勃,郊游踏青的意義之一就在于順應時氣。

    放風箏是另一項頗受歡迎的活動。風箏又叫“紙鳶”,拿竹篾等物做骨架,再糊上紙或絹,拴上長線即可。也有人會在放風箏時剪斷風箏線,任風箏飛走,寓意除病消災。

    門戶插柳是清明節特有的節俗。柳樹生命力旺盛,在春天往往最先吐出新芽;在《齊民要術》中還有“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之說。有一種說法是,插柳的風俗意謂可祛疫鬼。

    清明還有戴柳的習俗。民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在鬢角插上青柳,也有“留青”之意,希望能留住年輕的容顏和生命力。

    文明祭掃樹新風

    掃墓祭祖也是清明節的一項重要習俗。如今,舊日那種燒紙錢、紙人紙馬的祭祀習俗,完全可以采用一些現代文明祭掃方式代替。

    近年來,“網上祭掃”成了清明節掃墓的一種新形式:因為各種原因不能歸家的人們,選擇在網上點燃蠟燭寄托哀思,這也被認為是文明祭掃的一種辦法。

    此外,人們倡導綠色環保的祭掃新風,以鮮花寄托哀思的祭掃方式也在慢慢被接受。掃墓的形式雖然有了變化,但不變的是對逝者的思念、對先輩的緬懷。

    曾有人表示,采取低碳、文明的祭掃方式,能避免很多問題,比如可以避免引發森林火災等事故,也可以減少環境污染,為保護綠水藍天貢獻一份力量。

    其實,清明掃墓的核心意義在于慎終追遠。文化學者張頤武也曾表示,追思先輩是為了更好紀念其歷史功績,從血緣上記住一脈傳承。(記者 上官云)(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伏儀]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