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歐萊雅“全年最大力度”促銷翻車 承諾豈能當兒戲

    原標題:歐萊雅“全年最大力度”促銷,為何成了“大熱搜”

    (左雨晴)近日,由于雙十一期間安瓶面膜存在巨大差價,“歐萊雅被指虛假宣傳”、“李佳琦薇婭暫停與歐萊雅合作”等相關話題相繼沖上了熱搜。

    對于不少消費者來說,雙十一遭遇差價對待,似乎已是“司空見慣”,歐萊雅這次為何引發如此大的爭論?

    “全年最大力度”的促銷

    差價爭議起源于歐萊雅在10月13日發布的微博預熱:

    “鎖定李佳琦直播間,歐萊雅安瓶面膜PRO全年最大力度!”

    然而在預售結束后,歐萊雅卻又發放大量“滿999-200元”的優惠券,致使面膜前后差價高達100多元。

    “歐萊雅自己宣傳的‘最大力度’,出于對品牌的信任,才直接選擇了在頭部主播的直播間下單。”有消費者對此表示不滿并要求退差價。

    然而在部分消費者退差成功后,歐萊雅拒絕了后續消費者的退差要求,并在11月11日修改了此前微博,刪掉了“全年最大力度”內容。

    “歐萊雅在自己官方媒體平臺上做出的發布,應該視為公司對消費者的承諾,在法律上這是毫無疑問的。”北京德翔律師事務所主任安翔律師向中新網表示,歐萊雅確實涉嫌了虛假宣傳,消費者可通過電商平臺、12315等方式進行投訴。

    平臺價保防線失靈

    雙十一商品出現差價,不少消費者在維權中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電商平臺的價保服務。然而在投訴中,消費者們卻發現,自己曾以為的價格“防線”,如今并不起作用。

    “現在歐萊雅的預售商品鏈接早已下架,保價服務根本不生效。”一名消費者告訴中新網。

    中新網注意到,盡管在歐萊雅安瓶面膜預售期間,商家提供了“全程價保”(11月1日 0點后-11月27日0點前),但平臺的價保服務標準明確規定,“若商品被下架、刪除,或商品處于預售狀態下,不支持價保服務。”

    這也意味著,歐萊雅的價保承諾,只是一紙空談。

    而中新網發現,下架預售商品的,并非歐萊雅一家。不少商家針對頭部主播和自營的同一件商品設立了不同的銷售鏈接,且主播預售的商品在交易后即下架處理。這固然能為商家處理訂單提供便利,但也很難不讓人懷疑是在玩“花活”。

    頭部直播間成品牌割“韭菜”的工具?

    “李佳琦說是低價就是低價的嗎,李佳琦也是個打工人而已,他說再優惠也是官方活動策劃那邊決定的。”歐萊雅客服對差價問題的回應,也將頭部主播與品牌方的矛盾擺到了明面上。

    此前,蒂佳婷也曾在微博表示,雙十一期間李佳琦直播間的價格是“史低價”,隨后卻被發現該價格比品牌自播間和現貨貴了130元。最后蒂佳婷給出的補償方案是,僅追加補贈一盒正裝面膜。對此,消費者們也并不買賬。

    “感覺自己被當成了頭部主播直播間的韭菜。”有消費者對此直言不諱。

    在李佳琦、薇婭相繼宣布暫停與歐萊雅的合作后,18日,巴黎歐萊雅兩度發表致歉聲明,并給出了解決方案:針對在天貓雙十一預售(10/20-10/31)期間在“歐萊雅官方旗艦店”購買安瓶面膜的消費者,歐萊雅將根據訂單金額發放不同額度的無門檻優惠券,使用期限從領到之日至2022年6月20日(領到之日見后續細則),并誠邀成為巴黎歐萊雅金卡會員,享受相關待遇。

    巴黎歐萊雅表示,具體領取和使用細則,品牌將在5日之內進行公布。

    然而不少消費者認為,該解決方案毫無誠意:“用優惠券代替直接退差價,意味著消費者要繼續購買歐萊雅的商品。”

    中新微評:承諾想刪就刪,品牌宣傳豈能兒戲

    不管頭部主播與品牌方是否存在矛盾,到底誰誤導了消費者,對于直播間下單的消費者們來說,看重的不僅是主播們的知名度,更是品牌方的質量與信用。

    無疑,在雙十一期間,品牌方與頭部主播都從消費者身上獲得了收益。但如今,歐萊雅將公開的承諾當作兒戲,修改刪除“全年最大力度”,損失的卻是自己作為美妝大牌的形象。

    而對消費者們來說,歐萊雅差價事件也打破了人們對于大品牌與頭部主播的“迷信”。大品牌、頭部主播的的雙十一促銷價格也未必真實惠。(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三人目]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1 11/19 08:53
    · 來源 ·
    中國新聞網
    · 責編 ·
    三人目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