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從血拼到拒絕參與 平靜“雙11”年輕人花好每一分錢

    原標題:平靜“雙11”,年輕人“花好每一分錢”

    實習記者 夏驊

    今年略顯平淡的“雙11”,蹲點直播、做攻略、拼手速……很多人一邊抱怨促銷規則的繁瑣,一邊亢奮地買買買。但有一群人完全置身事外。記者注意到,在豆瓣“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中,有三十幾萬網友共同抵制消費主義,他們用各種方式呼吁理性消費。

    從“血拼”到拒絕參與

    “每年‘雙11’我們都要學習新的規則,這其實是平臺馴服我們的手段。”在北京上班的馬女士說道。

    馬女士的最近一次購買記錄還停留在今年4月,這個“雙11”她的購物車沒有添加任何商品。但是早些年,馬女士可是“雙11”的重度參與者,每次“血拼”平均花費近一萬元。

    為何失去購物欲望,馬女士說:“規則太過復雜,每年都要花費時間學習新的購物規則,尋找攻略,感覺自己像被平臺規則馴服的動物一樣。”

    不同于早就拒絕參與“雙11”的馬女士,秦同學為了今年的“雙11”摩拳擦掌,在小紅書里早早就收藏了各種直播間攻略、各種優惠小技巧、各式各樣的鏈接,購物車里也提前就加入了想要購買的商品。

    “我下單之后才發現還有個隱藏的優惠,看微博上大家的曬單截圖才發現有人比我買的更便宜。”沒有享受到最低價讓秦同學感到失落,這種對于最低優惠價格的追逐很多人感同身受。

    “斷舍離”告別偽需求

    “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女人要對自己好點”“精致女孩都應該擁有”“秋冬一定要入”……這些廣告詞將商品包裝成了一顆顆欲望糖果,原本普通的高跟鞋、口紅,搖身一變成為優雅、精致、有品味的象征。

    在“雙11”氛圍的烘托下,各個平臺都沾染著狂歡消費的情緒,“必買”“必囤”“錯過等一年”等各種放大字體刺激著消費者的神經。如何識破這些被包裝過的“偽需求”,是“消費主義逆行者”的第一課。

    “口紅我有上百支,但常用的就兩三支。”曾經的重度口紅愛好者小丁說,自己曾熱衷于購買各大品牌新出的口紅,而且買了口紅之后,還要買口紅收納。在經歷過兩次搬家后,小丁決定“斷舍離”,留下常用的,其他全部都處理掉。

    性價比是消費主義逆行者購物衡量的重要標準。從事互聯網運營工作的閆女士是個極簡生活的踐行者,“每個季節基本上買兩三件衣服,平時的日常用品都是用完了再買,從不買奢侈品,只買必需品。”今年的“雙11”,閆女士只買了牙刷。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日前發布的《2021中國消費者網購消費信心指數調研報告》也顯示,“消費要講究性價比、理性節制”是受訪者最為認同的消費觀念。

    理性消費不是反消費

    “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的出現,是中國消費觀念轉變的一個縮影。

    根據2020年5月發布的《2019-2020 中國青年消費報告》,55.8%的年輕人表示消費時更傾向于“只買自己生活必需的”,40.2%的年輕人則選擇“少買點,買好點”。而消費主義的逆行不是簡單抵制消費,而是反對消費主義。

    追求綠色環保也是不少年輕人減少電商購物頻率的原因之一。“水果我基本不在網上買,包裝太浪費了,甚至每一顆獼猴桃、每一顆新疆小紅杏都單獨包裝,實在過分。”消費者向先生說。

    “謹慎花好每一分錢,實現經濟獨立,應該是年輕人的生活態度。”今年剛剛投身職場的柳敏說,自己工資不算高,就要精打細算,雖然父母愿意補貼房租,但她并不愿意伸手。

    北京市社科院助理研究員盧堯選認為,對“雙11”的反思,反映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回歸理性消費。但這種回歸需要一個過程,是建立在物質基礎非常豐厚基礎上的。例如日本,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消費欲望爆棚,追求名牌、豪車,但現在更多轉而追求極簡主義和精神消費。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三人目]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1 11/29 08:55
    · 來源 ·
    北京日報
    · 責編 ·
    三人目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