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當百年里院遇上浸沒式演出
在青島,有一種獨一無二的記憶叫“里院文化”。百年間,它不僅是老青島人避風擋雨的居所,更是青島歷史的見證,也是這座城市發展的歷史博物館。從生長、繁榮、更新到再生,肩負舊城復興使命的里院,如何以突破與創新,重新建立與新時代年輕人的連接溝通?這是重整待發的歷史文化街區一直在摸索探尋的方向。就在昨晚,一場原創浸沒式演出《無晝之夜》正式亮相四方路歷史文化街區,當充滿感官體驗的現代藝術遇到了傳統樸素的舊時里院,蘊藏在建筑與街區內的活力與文化似乎在一夜之間被點燃,在這個冬天迎來了煥然一新的文化生命力。
將時尚因子帶進里院
記者從市北區了解到,昨晚一場專為新生代消費者打造的泛娛樂文化產業突破與升級的新型原創文化IP——《無晝之夜》亮相四方路歷史文化街區,為島城年輕人帶來一次原創式互動體驗。劇本殺、密室、近景魔術……都是時下年輕人非常喜歡的娛樂方式。 “《無晝之夜》是我們創意more今年推出的一個原創演出,這次我們做了一個非常大膽的嘗試,在演出中融合了浸沒式戲劇、空間視覺、劇本殺、密室、環境舞蹈、音樂劇、卡牌桌游、互動近景魔術、創意藝術裝置、數字光影等多種娛樂形式,希望通過多種線下娛樂方式以藝術化呈現,表達劇情、人物關系及人物情緒,讓觀眾感受真正的 ‘身臨其境’,去體驗這樣一場互動式演出。 ”演出出品方創意more機構負責人張茹告訴記者。
從張茹的介紹中,記者了解到,因為這是一場在里院建筑內進行的實景演出,所以在置景方面是完全依靠于建筑搭建的,保留了場地和建筑原有的風貌和風格。 “其實可以說,我們是先選擇了里院,再有的故事,這場演出的故事和場布都是按照這座建筑本身的形態而打造的。 ”之所以選擇里院作為演出地點,張茹坦言這其中有自己的情結與思考,“里院是青島十分特別的存在,它代表了傳統的青島文化,代表了許多80后青島人的童年記憶。但是對于很多年輕的90后、00后來說,這里是老城區,或許沒有那么多新鮮時尚的東西。 ”
隨著城市的發展,在很多人眼中,西部老城似乎越來越成為大家兒時的回憶,這里缺少現代感的高樓大廈,缺少年輕人喜歡的娛樂場所,變成了張茹口中“很難吸引大家回來”的地方。但是,近年來,隨著歷史街區的迭代升級,隨著老城建筑的修繕轉型,“城市更新”給予了西部老城諸多煥然一新的色彩,大家漸漸發現,原來里院里藏著這么多文化底蘊,原來老城區也可以成為網紅打卡地,年輕人的目光漸漸被吸引過來了。
“其實這就是我們想做的內容,把一些新奇的、年輕人喜歡的東西帶到這些老建筑老街區里,把這個城市里的人重新吸引回來。”藝術是植入城市的文化“種子”,大眾則是其“萌發”“生長”過程的參與者。 “我們希望通過一個街區、一種全新的大眾藝術形式、一場藝術展覽以及將來更多的文化IP及藝術形式,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城市文化綿延不絕的生命力。”在張茹看來,這其實就是創意more團隊打造青島本土原創IP的初衷,“希望將我們自身的力量、資源以及所擅長的這些東西融合在一起,給予大家一個可以娛樂、休閑、放松的場所,給青島年輕人創造更多的文化環境。 ”
觀眾和演員零距離互動
“在籌備階段,我們當時實地探訪了多個老城區的里院建筑,最后選定了芝罘路74號,是覺得這棟建筑的風格特點和我們團隊的創作風格很搭,我們也根據它本身的房間設施進行了多次修改。 ”張茹告訴記者,在置景方面,團隊保留了場地和建筑的原有風貌,以實景為基礎,融入藝術互動裝置、光影藝術、視聽燈光裝置等,讓觀眾從踏入劇場的那一刻開始,就可以完全浸入精心營造的環境氛圍,感受從視、聽、味、嗅、觸五個維度所帶來的驚喜,游離于劇情與演員之外的一切,都將隨著進入這個場域悉數鋪排開來。
據張茹透露,在演出方面,不同于傳統的鏡框式戲劇,《無晝之夜》打破了傳統的觀演模式,觀眾不再是坐在觀眾席上觀演,而是跟演員在同一個劇場空間里行動,主動探索劇情,甚至參與其中,觀眾可以跟隨劇中演員自由地在場景空間中探索,從各個角度融入戲劇環境,全方位體驗戲劇藝術的魅力。 “我們設計了多條故事支線,在演出過程中演員與觀眾之間可以進行零距離互動,共同推進劇情,解鎖獨屬于個人的特殊體驗。 ”張茹說。
張茹表示,“今晚的演出實際上可以看作是一次‘內測’,我們會根據今晚的演出效果進行不斷調整,包括演出容納人數、隔音效果、觀眾體驗感等多個方面進行討論,希望在后面的演出讓大家有更好的參與感。 ”
記者了解到,此次演出時間為12月17日至明年1月16日,演出時間為每周三至周日,地點位于市北區芝罘路74號,具體詳情及購票信息市民可登錄大麥網、票星球查詢。同時,記者了解到,作為《無晝之夜》藝術展覽單元的“瞰個藝術展”也將于同一地點同期舉行,藝術展由創意more和融源美術館聯合發起,匯聚數位來自北京、云南及青島的新銳青年藝術家,借由他們風格各異的代表作品,打造別具一格,富有想象力與創造力的藝術空間,也讓觀眾可以實現“白天看展晚上觀劇”的體驗。
“其實我已經做好接受大家吐槽的準備,作為我們這個系列的1.0版本,希望用這一個月的時間‘試試水’,我們不敢說效果究竟如何,不敢說我們做的事情能否給這座城市帶來什么,但是總得有人去做,總要有這樣一次嘗試。 ”張茹說。
/延伸/
四方路街區南片區明年上半年將開街
近日,記者從市北區了解到,如今四方路以北、膠州路以南,隸屬市北區的22個里院街坊已經基本修繕完畢,工業設計中心、輕餐飲、博物館等業態開始入駐。四方路歷史文化街區的產業定位則圍繞工業設計、青年文創、國潮等方向,建設“里院城市客廳”。“目前我們四方路歷史街區沒有去做很多傳統的商業品牌,更多的是選擇了一些比較有發展前景、更有市場的品牌,以商業產業相結合的模式進行運營,例如這次和創意more的合作,在《無晝之夜》之后,未來也會有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聚博商業四方路歷史文化街區項目負責人盛禎告訴記者。
明年上半年,四方路歷史文化街區膠州路以南片區將正式開街,有望形成國潮、時尚、創意的街區場景,實現煙火氣與產業活力共生共融,成為青島老城復興新樣板。 “南片區開街是我們一直在籌備的內容,很多商戶企業也開始陸續進場進行簽約裝修了,預計明年五六月份商戶會陸續開業,一期大概會有15家左右的企業入駐。”盛禎透露,即將亮相四方路街區南片區的企業涵蓋了設計、藝術、進出口外貿等符合街區特色的業態。
盛禎表示,“以四方路歷史街區為核心的大鮑島區域,早在百年前就是全市的商業中心,是一種商業、產業、辦公相結合的形態,所以在改造過程中,我們也盡可能去還原這種面貌,給予大鮑島區域一種原汁原味的呈現。”以產商結合帶動街區發展,如今的四方路歷史街區,正不斷嘗試各種各樣的豐富活動,將青島的歷史文脈以更新穎的模式傳承,為大眾帶來全新的體驗,為這座城市錦上添花。
本版撰稿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劉文超 攝影通訊員 黃碩 王鈞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