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體市場面面觀】虛擬人物也需內外兼修
最近,江蘇衛視熱播的國產原創動漫形象舞臺競技節目《2060》再次引發人們對虛擬人物的關注。一段時間以來,受益于技術的發展和元宇宙概念的加持,虛擬人物展現出勃勃生機。特別是在泛娛樂場景下,一些虛擬人物正在打破特定圈層走進大眾視野。
從登上2021央視春晚舞臺的虛擬歌手“洛天依”到前不久入駐抖音的虛擬網紅“柳夜熙”,他們有的開演唱會,有的直播帶貨,有的成為品牌代言人,活躍在各大商業領域——不僅吸粉,更會吸金。一項研究數據顯示,當前虛擬數字人市場規模已超2000億元。
在商業利益驅動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和資本紛紛嘗試打造虛擬人物。不過,行業在發展中也暴露出低質量、同質化等問題。虛擬人物需內外兼修。只有為虛擬人物注入獨特的文化內涵,才能賦予他們強大的生命力。
虛擬人物不只是技術的產物,更是文化的產物。文化創新不能離開其所生成的深厚民族文化土壤。在《2060》節目里,虛擬人物“孟姜”雖然帶著國人熟知的故事與文化登場,但是藍色的眼睛、灰白色的頭發卻受到觀眾質疑,被認為存在較為明顯的模仿痕跡。我國虛擬人物形象起步階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日美動漫風格的影響,隨著深入發展,已經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表現出中國人的審美追求。在打造虛擬人物時,需要堅定文化自信,從國粹中汲取靈感與創意。從這個角度看,在抖音上一夜爆紅的“柳夜熙”稱得上國風之美的代言人。無論是古風漢服的造型還是立足本土文化的故事情節,都充分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虛擬人物不僅要美麗,更要獨特。在一些作品中,個別虛擬人物造型雷同,缺乏特色,甚至出現“撞臉”的情況,引發網友吐槽。這些問題反映出國產動漫想象力的匱乏,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加強原創內容的重要性。成功的形象一旦產生很容易被復制,互相抄襲模仿最終將破壞整個行業的生態。因此,打造虛擬人物一定要堅守原創意識,通過獨特的外形、鮮明的人設、精彩的故事,讓虛擬人物走出屬于自己的成名之路。
虛擬人物的商業化,必須有正確的價值觀。虛擬人物雖然是“虛”的,但也要與真人偶像一樣承擔公眾人物的社會責任。虛擬人物走紅后,要面臨來自粉絲、公眾以及法律的現實約束。對于運營者而言,需要認識虛擬偶像價值背后的風險,只有尊重國家政策、公序良俗,在與粉絲的良性互動中構建深度情感連接,才能讓虛擬偶像永不“崩塌”。
虛擬人物還有很多想象空間,也需要更多時間去完善?!稄V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積極推動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VR/AR等技術,深耕內容制作;推出更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原創節目,打造更多品牌;推動虛擬主播、動畫手語廣泛應用于新聞播報、天氣預報、綜藝科教等節目……”在一系列政策引導下,虛擬人物將迎來發展機遇期。我們期待,虛擬人物及其相關產業,發展得越來越好。我們也期待,虛擬人物中涌現出更多“明星”,讓他們講好中國故事,向社會傳播更多正能量。(姜天驕 來源:經濟日報)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三人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