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10分鐘演繹從離婚到再婚 微短劇無需技巧全靠浮夸

    原標題:50分鐘俗套劇播放量10億 “數字咸菜”微短劇收割了誰

    2022年,微短劇火了!年初,一部《大媽的世界》引發年輕人熱議,網絡評分高達8.1.更早一部名為《這個男主有點冷》的短劇合集,總時長不到50分鐘,播放量卻高達10億次。“業內一直流傳著借短劇‘一夜暴富’的傳說,許多人都想著放手一搏。”一家經紀公司負責人如此說。

    過去三年,微短劇的年產量從幾百部激增至幾萬部。這些內容浮夸俗套的短時長網絡劇,劇本只求速成,拍攝不談美感,配角基本外包,成為“數字咸菜”,更多被作為主角直播帶貨的引流工具。專家表示,微短劇創作既要尊重網絡傳播規律,也要落實平臺責任法規。

    劇情浮夸俗套按集付費

    3分鐘,和老公簽訂離婚協議書;4分鐘,“碰瓷”霸道總裁;6分鐘,在酒吧揭開閨蜜真面目;9分鐘,美女救英雄……傳統電視劇用30集才能講完的故事,在《這個男主有點冷》里被濃縮到短短的10分鐘,并集結了穿越、重生、豪門等種種元素。“你永遠想不到劇本下一秒會怎么走,主角會說出什么臺詞。”市民胡女士感慨。

    所謂微短劇,即單集時長不超過10分鐘的網絡劇。由于時間短、節奏快,且劇情極其準確地擊中了部分觀眾的需求,微短劇以一種迅速、粗暴但有力的態勢牢牢盤踞著觀眾的碎片化時間,就像有觀眾說的,“一晚上看完一部劇不是問題。”

    不過,時長短的微短劇,收費卻不低。以《超級保安》第二季為例,根據記者查詢,10抖幣可以解鎖觀看1集內容,40抖幣可以解鎖觀看所有內容。按平臺規定,抖幣可以用現金進行充值,IOS端1元可以兌換7抖幣,安卓端1元可以兌換10抖幣,也就是說,觀看1集需要花費至少1塊錢。與之相較的,在長視頻平臺觀看一部院線電影才需要花費6元。

    更有可能付費觀看的,反而是未成年人?!哆@個男主有點冷》的導演周瀟就透露,微短劇之所以劇情浮夸俗套,是因為6歲到17歲的用戶占到60%以上,“他們不需要太過高深的拍攝手法和深奧內涵,高級感也不會產生太大效果。”

    低成本定制劇本先天不足

    按業內統計,過去三年,微短劇的年產量從幾百部激增至幾萬部。這些微短劇是如何誕生的?首先得從劇本立項做起。

    編劇林爽(化名)就透露,目前短劇劇本一集價格在400元左右,既可以提供成品,也可以按需定制。“要在短時間內將一個故事講通,自然只能走簡單粗暴的風格,不要鋪墊,全是沖突,不要承接,全是反轉,哪怕我們自己都覺得劇情很‘土’。”林爽說,微短劇呈現的往往是現實世界中幾乎不可能發生的極端故事,“只有如此,才能制造緊湊感,讓觀眾沉浸其中。”

    在林爽向記者出示的10個短劇劇本提案里,“愛情”“虐心”“反轉”“復仇”等成為出現頻次最高的關鍵詞。

    除了原創,更多劇本則是靠編劇“洗”出來的。“根據小說保留大致框架,其他的名字、地點能換就換,防止侵權風險。”短劇編導鄧湘(化名)告訴記者,相比電視劇動輒上百萬元的投入,一部現代題材的微短劇10萬元就足夠。這是因為,除了主演是固定的團隊人員外,配角之類的基本都會外包。同時,在拍攝場景上也力求精簡,一部劇兩到三個場景就行。

    引流漲粉背后意在直播帶貨

    記者注意到,與傳統電視劇講究近景、中景、遠景不同,微短劇幾乎都是拉近景、拍臉部特寫。“就是強行讓觀眾記住主角。短視頻是講不清楚故事的,我的秘訣就是‘立人設’,沒有太多亂七八糟的支線內容。”周瀟說,做短劇要的不是專業技術和知識,更需要觀眾思維,觀眾愛看就行。

    微短劇重在“捧人”的玩法,與賺錢密切相關。記者了解到,目前微短劇的商業模式,主要分為三大類型:分賬、廣告和電商。但分賬和廣告僅對于播放量高的頭部作品有較大激勵,大部分微短劇項目單靠分賬收入或直接植入品牌廣告,獲利很有限。更普遍的賺錢方式是直播帶貨,而劇集只是引流漲粉的工具。

    鄧湘就表示,恨不得貼臉拍的特寫鏡頭,讓觀眾可以記住主角的模樣,之后,再讓用戶關注演員的個人賬號,粉絲達到一定數量,就可以帶貨直播,“這就是為什么配角可以隨便外包,招臨時工,但主角一定不能換。”

    必須警覺的是,微短劇作為“數字咸菜”,在某種意義上是新媒體產業為用戶營造的一系列加入了太多“工業糖精”的饕餮幻境。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教授黃鐘軍表示,一味“爽”與“甜”,對于流量的盲目追逐,讓微短劇變得極度同質化。“現階段的微短劇創作,質量上要切實提高,既要尊重網絡傳播規律,也要落實平臺責任法規,堅決打擊反智主義、跟風抄襲、低俗內容,努力凈化內容產業生態。”黃鐘軍說。(記者 袁璐)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古德]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2 04/12 16:22
    · 來源 ·
    北京日報
    · 責編 ·
    古德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