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讀屏時代”要不要做“低頭族”?我們該如何閱讀

    原標題:“讀屏時代”要不要做“低頭族”?我們該如何閱讀

    (記者 上官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很多人來說,閱讀是生活中的必備元素。

    近日,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主要發現公布。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成年國民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各種媒介的綜合閱讀率為81.6%。

    紙質書、電子書、手機……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的閱讀方式有了更多選擇。在“讀屏時代”,如何才能讓閱讀更優質?

    你喜歡讀紙質書嗎?

    前述閱讀調查顯示,2021年中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6本,高于2020年的4.70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30本,高于2020年的3.29本。

    記者在中國書店(雁翅樓店)采訪時也了解到,近些年來到店看書的讀者人數不斷增加。

    “一般常來的是周邊居民、學校學生。放學之后,不少學生會到書店來,在閱讀區翻翻書。”中國書店雁翅樓店經理孫奕介紹。

    他表示,書店內有不同的功能分區,比如少兒閱讀區、國學區等等,此外設有“中軸線文化空間”,可以舉辦讀書會等活動。

    “在各類書籍中,‘輕閱讀’的書比較受歡迎,讀者翻得多一些。”不過,孫奕提到,來書店看書的人有不少在刷手機,“我自己看紙質書比較多,但每天也會花不少時間‘讀屏’。”

    讀屏時代的“低頭族”

    確實,如今刷手機的“低頭族”似乎隨處可見。

    有讀者表示,走在路上都經常能看見“讀屏”的行人,有的是在看電子書、讀新聞,有的是刷短視頻或追劇,相較而言,拿著紙質書閱讀的人就沒那么多。

    讀者小胡向記者表示,自己主要的閱讀方式就是看紙書和手機,或者是用閱讀器,“紙質書往往攜帶不方便,這點閱讀器比較好,墨水屏的,看得時間久一點,眼睛不會太累。”

    “我喜歡讀內容質量好、排版美觀的電子書。另外,電子書可以調整字體大小這個也是一個好處。”小胡解釋。

    不過,此前有觀點認為,數字閱讀在給讀者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會出現碎片化、娛樂化的傾向,讓人趨向“讀圖”“讀視頻”,邁進一個“淺閱讀”時代。

    淺閱讀與深閱讀

    近年來,人們可選擇的閱讀方式增加了,有關“深閱讀”“淺閱讀”的話題并不鮮見。有人感嘆讀紙質書的人好像沒那么多了,也有人覺得對此沒必要過分糾結。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國民閱讀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徐升國認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閱讀的多元化、快捷化甚至是個性化等,總的來講會是一個大的趨勢。也是一種好事。”

    “這能夠極大豐富、滿足人們在不同場景下對閱讀的需求,讓閱讀有增量。”徐升國表示,但同時要看到,一些新的閱讀方式也有著與傳統紙質書不同的特點和弱點。

    他分析,閱讀是為了獲取深度的知識和智慧,通過閱讀學習思考,形成結構化的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進而形成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綜合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這就需要深度閱讀。

    “但在手機等移動終端上,這種閱讀大多以碎片化的淺閱讀為主,不足以完全替代傳統的深度閱讀。”徐升國表示,有必要呼吁大家增強紙質書閱讀,使之與數字閱讀方式優勢互補。

    這個時代,該如何閱讀?

    隨著數字閱讀不斷發展,“萬卷書”正在變得觸手可及。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無論何種閱讀方式,目的都是“開卷有益”。

    徐升國建議,在全民閱讀工作中,適當加強閱讀指導和公共服務等,為讀者提供更多閱讀方法的指引、優秀閱讀產品,以及更良好的閱讀氛圍和閱讀環境,滿足讀者閱讀需求。

    “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現在的生活方式進行閱讀,比如在路上聽完整的有聲書或聽專家對作品的導讀分享。在單位讀一些與工作相關的作品。”他表示,在家里則要注意營造舒適的閱讀氛圍。

    從紙質書到閱讀器或各種屏幕,實際只是閱讀載體的轉化,就看怎么去利用。或許,與閱讀方式相比,更值得關注的是閱讀本身。(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三人目]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2 04/27 09:20
    · 來源 ·
    中國新聞網
    · 責編 ·
    三人目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