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200場《杜甫》燃情島城
一部舞劇,一種文化傳承;每一段舞蹈都流淌著杜甫詩詞里的悲喜憂愁。
舞劇《杜甫》于上周末在青島完成了它巡演歷程中極具意義的第 200 場演出。劇中杜甫的扮演者孫科、老年杜甫的扮演者李晉,都是青島籍舞者,他們用靈動且富有力量的舞蹈語言,引領家鄉觀眾穿越時空,重返大唐盛景。
李晉在觀眾見面會上曾說:“看懂這部劇,就如同讀懂了杜甫。” 這部舞劇猶如一根針,深深刺入觀眾心底。它所給予觀眾的文化滋養,恰似那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的春雨,悄無聲息卻潤澤心田。
在舞劇作品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題材的舞劇宛如璀璨星辰,點亮著舞臺。回望近年來,舞劇《只此青綠》《李白》《詠春》《孔子》等,都在青島大劇院演繹過不同的中國文化,每一部的上演都得到了島城觀眾的熱情捧場。
以舞吟詩,邂逅大唐杜甫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的兵車行進;“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宮廷奢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貧富懸殊;“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的失子之痛……舞劇《杜甫》以舞蹈語匯詮釋杜甫的精神世界,以當代形式重現筆墨中的大唐景象。
李晉說舞劇《杜甫》更像杜甫自己的一個夢。“這部劇有門檻,要讀得懂杜甫的詩句。”而此次來青連演兩場的《杜甫》,是該劇的2.0版。在保持原有的大結構框架下,新版本對人物情感細節做了更多的揣摩,包括戲劇連貫性、人物塑造細節等,為了更好地輔助觀眾去欣賞舞劇,適時加入了新媒體詩詞呈現,讓觀眾感受到舞臺呈現與杜甫詩作的呼應感。
“我帶著孩子來欣賞舞劇,本來想讓她感受一下舞蹈的美,沒想到還上了一堂杜甫的唐詩課。”市民王女士對這場演出連聲稱贊。“《杜甫》的壓抑感與《李白》的酣暢淋漓是兩種不同的風格,但是都通過舞蹈,讓我們看到大唐的一種面貌。”資深舞劇迷婁女士,追著每一部來青演出的舞劇看,“尤其喜歡傳統文化題材的舞劇,總能收獲豐富。”
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以來首演的中國舞劇截至今年9月約200余部,就題材占比數據、票房數據而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題材舞劇占到了全部題材類型的半壁江山。中國文聯舞蹈藝術中心常務副主任、《舞蹈》雜志副主編張萍曾指出,這些舞劇不僅數量可觀,題材選擇的角度也豐富多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題材舞劇以‘突出的創新性’頻頻‘出圈’,競相表達著新時代舞劇藝術新形態。”
《只此青綠》 舞臺銀幕都受寵
“《只此青綠》的票房成績是超出預期的,影片評價很好,在青島有比較好的觀眾基礎。”火爆劇場舞臺的舞劇《只此青綠》,在今年國慶檔登上大銀幕。青島萬達CBD店的馬天宇透露,這部影片在青島并沒有局限于粉絲或者舞蹈圈的觀眾,普通觀眾也紛紛前來觀影。
此前,舞劇《只此青綠》兩度在青島大劇院演出,幾乎場場爆滿。成為迄今為止青島演出市場中舞劇票房的佼佼者。
不只在青島,《只此青綠》的“觀眾基礎”在全國都很好。以傳奇畫作《千里江山圖》為背景的舞劇《只此青綠》首演于2021年8月,2022年除夕夜,舞劇選段登上央視春晚,“青綠山水”的中式美學從此破圈。截至電影《只此青綠》上映時,舞劇《只此青綠》巡演了70多個城市,演出場次突破600場,而電影《只此青綠》首映當天,有超過1.5萬家電影院的8.6萬塊銀幕放映。電影上映12天后,累計票房突破了4000萬元。
“我看過舞劇,還想看看如何用電影語言來表現舞劇。”“青綠迷”張小姐在國慶檔選擇了電影《只此青綠》,“感受到第二個版本的‘青綠’美學,很滿意。”不少家長也帶著孩子走進影院感受中式美學魅力,他們認為:“對孩子而言,電影的表達方式可能更容易接受。”《只此青綠》的導演周莉亞曾表示,電影彌補了舞臺的局限,電影《只此青綠》所追求的正是“淺入深出”的體驗:“如果觀眾能因為一幅畫、一支舞愛上中國傳統文化,這就再好不過了。”
電影《只此青綠》還在影院里刷新著累計票房,而在11月初,又一部傳統文化題材的舞劇《趙氏孤兒》則會與觀眾相約青島大劇院,這部大型民族舞劇為傳奇故事賦予全新的藝術生命力。
[來源:青島晚報 編輯:陳燭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