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揭秘“酸堿體質論” 飲食不會改變人體酸堿度

    2017-10-16 10:08:23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芃芃

    原標題:“酸性體質”和“堿性體質”的真相是什么?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人體有了酸性體質和堿性體質之分,這種所謂的“酸堿體質論”認為,體質的酸化是百病之源,很多常見疾病甚至癌癥都是由于多吃了“酸性食物”導致體內酸度值偏高引起的,而堿性體質更有益于健康。

    “酸堿體質論”沒有科學依據

    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時尚頻道了解,人體酸堿度是指體液的酸堿性強弱程度,一般用pH值來代表。體液,簡單來說就是身體內的液體。人的體液又分為很多種,包括血液、唾液、汗液、尿液等,不同的體液各有各的酸堿度,且差別很大。單純的以某一種體液在某一時刻的酸堿度來衡量所謂體質的酸堿性是不科學的。

    在正常生理狀態下,人體酸堿失衡的情況不容易發生。以人體血液為例,當它的酸性或堿性短暫增強,呼吸系統會在幾分鐘之內反應,加速或減緩排出二氧化碳(酸性),并在幾分鐘之內把pH值調節回正常值;腎臟尿液排泄系統和血液系統也會調節pH值。當體內不同類別的體液酸堿度失衡時,人體系統會主動去調節,因此,正常人體內的酸堿度一般都會維持平衡的狀態。

    人體酸度高不是引發疾病的因素

    民間一直流傳一種說法,“酸性體質”易致癌,是健康的致命“殺手”,“堿性體質”相對來說比較健康,這種說法并無科學依據。因為大多數人體內的酸堿度是平衡的,而有的時候,一些人因為出現腹瀉、慢性病等疾病或服用某些藥物時易導致身體酸度偏高,進而出現酸堿度失衡的情況。

    所以,并不是酸度高會影響身體健康,而是因為身體患有某些慢性病導致體內“酸中毒”。而且,也并不能說身體偏堿性就一定是好的,只有酸堿度達到一個平衡值才是健康的身體。

    飲食不會改變人體酸堿度

    人體的酸堿度和食物的酸堿性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人體的酸堿度是靠肺、腎、血液來調整而不是食物,食物不可能來改變人體的酸堿度。長期、大量、單一地攝入某種食物,只會加重身體負荷,最終影響酸堿代謝平衡。而且,無論是什么食物,吃下去都會分別產生酸、堿性代謝,即使是酸堿度不同的食物也無法改變人體的酸堿度。

    人體是一部精密的儀器,天生就具有維持自身穩定的功能,僅僅依靠飲食等外界因素,其實是很難改變這種平衡的。當然,因為“堿性食品”大多能量低,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能夠加速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帶走腸道內的有毒物質,所以,多吃一些對人體并無害處。

    [編輯:芃芃]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7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新聞備案:魯新網201653205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