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專坑老年人 美容院非法行醫何以能屢屢得逞?

    2018-03-30 11:11:23
    來源:紅網
    責任編輯:芃芃

    原標題:美容院非法行醫何以能屢屢得逞?

    聽說美容院有老中醫,能治困擾自己多年的心臟病,被拉去美容院的77歲的老人孫大娘毫不猶豫地交了3.5萬元。然而經過按摩治療后,老人不僅頭暈甚至還摔倒在了店里,可面對這種情況,工作人員卻解釋說:“病情好轉反應!”(3月29日《半島晨報》)

    大娘的錢交了,病沒治好反而加重,想要退款卻不行,因為美容院工作人員說這是病情好轉的表現。好一個病情好轉,幸虧老人沒有相信美容院的連篇謊話繼續治療,否則,真難以想象,77歲的老人在經歷這“按摩治療”后,還會有怎樣的“轉好跡象”。

    實際上,孫大娘被忽悠,已不是個例。記者通過轄區市場監督管理所了解到,這家美容院已經是屢遭投訴。上網搜索該美容院的名字,確實發現這家美容院早已經“劣跡斑斑”。如此劣跡斑斑、借美容院招牌非法行醫的門店,竟還能招搖撞騙,實在是不應該。筆者以為,類似美容院非法行醫能屢屢得逞,原因有三。

    其一,人們更加關注自身健康,為美容、保健、養生等行業提供了巨大的空間。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提高身體素質方面舍得花錢了,越來越多的人嗅到了商機。筆者特意對所在社區周邊相關店鋪做了統計,從事女性面部護理的有6家,這些店內同時從事液態針灸等護理,其中幾家可以做割雙眼皮和紋眉等項目,即使店里不能做的,工作人員也說會有美容導師定期來搞活動,提供紋眉等服務。與社區周邊這些美容店一起興起的,是整座城市鋪天蓋地席卷而來宣傳養生、保健的小廣告。美容市場趨近飽和,商家開始向醫療美容“跨界”了。

    其二,監管不到位,讓非法行醫鉆了空子。生活美容與醫療美容之間有嚴格的區別,醫療美容是醫療行為,相關機構必須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診療科目必須批準有醫療美容科;操作人員也就是主診醫師必須具有執業醫師資格,經注冊取得醫師執業證書,并且具有一定的臨床工作經歷。只有機構和人員同時符合要求,并且在設施條件合格的場所才能開展醫療美容。而對于這些醫療機構的管理,工商部門、衛生部門、公安部門、網信部門等相關部門,對于這類商家的監管的力度還不夠到位,還不夠嚴厲。

    其三,消費者缺少相關知識,忽忽悠悠就消費了。任何問題都要從自身找原因。孫大娘消費的這家店,網上臭名昭著,可是,我們誰又能責怪孫大娘竟然對此毫不知曉呢?老人獲取信息的途徑有限,在本身相關知識淡薄的情況下,對網絡上的信息更是知之甚少了。老人生病不去醫院反而相信美容機構,我們在加強醫療知識宣傳方面還存在漏洞。醫療知識缺位,“偽科學”的騙人理論就有了可乘之機。不僅僅是老人,筆者所見,不知有多少人尤其是女性朋友,在美容機構的忽悠下,消費了肩頸套盒、淋巴套盒等各類價格不菲的保養品。

    向非法醫療機構亮劍,刻不容緩。對于這種美容機構,僅僅依靠職能部門的調解和媒體的監督還不夠,美容機構私自開展醫療活動,已經觸犯了法律。希望相關部門能夠不斷提高準入門檻、加強服務監督,實行更嚴格的準入和管理機制,加強對生活美容機構的跟蹤監管,加大對機構和從業人員違規違法的處罰力度。我們期待著全社會共同努力,打一場圍剿借殼美容院非法行醫的漂亮戰役,凈化美容業市場,還消費者一個安全的消費環境。

    [編輯:芃芃]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8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新聞備案:魯新網201653205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