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凈利跳水只剩"五個核桃" 神話破滅養元飲品何處去

    2018-04-13 09:27:57
    來源:投資者報
    責任編輯:三人目

    原標題:凈利跳水只剩“五個核桃” 神話破滅養元飲品何處去

    經常用腦,多喝六個核桃”。當黑白交錯一頭短寸的蔣昌建站在江蘇衛視《最強大腦》舞臺上反復念叨這句廣告用語時,姚奎章真正用他黑色的眼睛看到了光明。哪怕每季節目,需要他拍出2.5億人民幣的贊助費。

    廣告潛移默化滲透消費者大腦的能力,顯然遠遠甚過核桃乳。再也不用提什么“西唯怡,東銀鷺,南椰樹,北露露”,出身河北衡水的“中神通”一出,中國植物蛋白飲品市場只用12年時間便換了顏色。憑借強大的口碑效應及連年勁升的銷售收入,姚奎章持有30.01%股權的養元飲品(603156.SH)在登陸滬市主板前夕,幾乎吸引了所有的目光。

    然而,正是這家創造近七年來滬市最貴股票發行紀錄的“新貴”,在上市后的第19個交易日就以每股78.72元較發行價低出一分錢。隨后,更一路探底至65.52元/股。截至4月11日收盤,其77.99元的股價仍處于破發狀態,較之前峰值時的113.37元整整縮水31.2%。

    “最熊次新股”就此橫空出世。

    上市不足一月,養元飲品交出的首份年報“成績單”再次令投資者嘩然。不僅營業收入、凈利潤雙雙負增長,特別是凈利一項更足足不見了六分之一。“六個核桃從此成了五個核桃”,市場開始打趣。

    高發行價背后的落莫

    2018年2月12日上市的養元飲品,其在資本市場上揚名立萬的根本就是中國核桃飲品單品冠軍的頭衍,78.73元/股的炫目發行價,也是基于投資者充分信任后給出的對價。

    所有事物似乎都從美好開始。甫一上市,該公司開盤總市值即達到423.57億元,而上市首日在上漲44%后股價更一躍升至113.37元/股,市值高達610億元。“打破一簽賺15萬的記錄”,很多人浮想聯翩。

    很可惜,所謂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在人眼前。上市第二日即2月13日養元飲品一反常態,開盤僅半個小時股價便封死在跌停板上。當日該股下跌10%,股價報收102.03元。

    隨后,便是一瀉千里。截至2018年4月11日,短短36個交易日中,股價下跌幅度竟然高達31.2%,成為今年上市新股中跌幅最大的公司。

    養元飲品原隸屬于河北衡水老白干集團,因年年虧損被集團剝離。2004年姚奎章率幾十名老員工湊錢買下該公司,并于次年推出核桃乳產品即“六個核桃”。

    憑借強大的廣告攻勢和獨家經銷模式,十年間其產品銷售額從3000萬元飆升至近百億元,成為垂直分類核桃乳品區域的單品冠軍。此后,該公司更不斷對品牌進行持續建設和維護。讓市場印象深刻的是,該公司較重視節目內容與產品定位的契合,如冠名《最強大腦》和《挑戰不可能》等電視節目,就著重突出了產品“補腦”的品牌標簽。當然,關于每罐產品成本中核桃仁只占0.25元而罐體本身卻需0.57元的占比,也引來一些非議。

    在植物蛋白飲料營養、健康等特點逐步被大眾接受和認同情況下,六個核桃起到了敲黑板的示范效應。近年來參與該品類競爭的企業數量逐年遞增,伊利、蒙牛、娃哈哈等中國本土實力更雄厚的公司亦推出核桃乳及類似產品,而黑牛、達利園等新銳食品企業也開始進入這一新興市場。

    除了需要應對行業競爭,“一夜成名”的養元飲品還要面對層出不窮山寨產品的干擾,以及整個行業市場過于分散、集中度不高、品牌競爭激烈、產品同質化嚴重等問題。

    行業資深人士對《投資時報》記者指出,核桃乳及其他植物蛋白飲料市場已發展到一定程度,增速有所放緩。從產業端結合消費端來看,養元飲品的增長空間突破較難,尤其是經營業績不理想的境況下,很難支撐其過高股價。

    馬后炮判斷?可能!那么當初天花板上的發行價究竟出于公司高管層面的盲目自信,還是相關投行涸澤而漁的計算?這又是一個頗要用腦的問題。

    成本與理財比翼齊飛

    毫無疑問,上市后首度財報亮相,加速了投資者信心的瓦解。

    3月31日,養元飲品公布的2017年年報顯示,其營業收入、凈利潤雙雙負增長,其中營業收入實現77.41 億元,同比下降13.03%;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3.10 億元,同比下降15.72%。更值得玩味的是,該公司銀行理財產品發生額高達458億余元,年末未到期金額亦達75.59億元。

    養元飲品的主營業務收入均來自于植物蛋白飲料行業,其中核桃乳營業收入為76億元,占比為98.45%;其他植物蛋白飲料營業收入為1.2億元,占比僅為1.55%。2017年該公司核桃乳的生產量和銷售量分別下滑13%和11%左右,其他植物蛋白類飲料下滑54.6%。所謂其他植物蛋白飲料,主要包括核桃杏仁露、核桃花生露、果仁露等產品。

    從地區分布上看,《投資時報》記者注意到,除了東北、華南兩個大區銷售額有個位數增長以外,其他大區均呈負增長,尤其西北、華中地區的負增長分別高達24.79%、20.35%。

    仔細研究該公司業績下滑的原因可以發現,自2015年之后,依靠單一大單品“六個核桃”的養元飲品業績即開始下滑,而利潤受到擠壓的原因,是其不斷攀升的生產成本。

    養元飲品最大的成本是易拉罐,而這部分成本并不可控。上市招股說明書顯示,易拉罐成本占到其原材料成本的51.61%,由于馬口鐵價格上漲,2017年上半年其單位產品易拉罐采購成本同比上漲6.33%至0.57元/聽,由此大幅影響公司毛利率水平。數據顯示,2017年該公司毛利率為47.85%,同比降低2.08個百分點。

    不過,該公司在招股書中對未來成本的壓力倒是樂觀。“考慮到環保政策貫徹后,包材廠商未來產能將逐步恢復,預計未來易拉罐成本上行幅度減小,公司成本壓力趨緩。”

    高昂的廣告費用同樣是把雙刃劍。養元飲品2017年年報顯示,其全年廣告費達3.53億元。而該年度公司研發費用卻只有1110萬元,只占2017年廣告費的3.14%。這也被市場被詬病為“一直重營銷、輕研發,沒有核心競爭力”。

    當然,與同行業上市公司橫向比較來看,其他在植物蛋白飲料有所布局的上市公司呈現一損俱損局面。

    如承德露露和維維股份等,近兩年在該領域的業績均出現下滑。承德露露100%的營業收入來自于植物蛋白飲料行業,主營產品為杏仁露。2016年、2017年其產品營業收入分別同比減少6.85%、16.23%。維維股份的植物蛋白飲料產品營業收入自2014年至2017年間亦連年下滑。維維嘗試涉足飲料、白酒、乳業、食用油、房地產、貿易、茶葉等多個市場,但正是這樣一家多元化產業的公司,如今為了維持經營,又不得不“賣廠賣地賣銀行(股權)”。

    養元飲品的興趣倒不在此。不過,該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方面的巨大支出也令市場為之側目。據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養元飲品銀行理財產品全年發生額為458 .18億元,即使在2017年末未到期金額也高達75.59億元,而之前IPO審核時披露的數字顯示,其2017年6月末的銀行理財產品金額47.39億元。再來看另一組數據對比就明白一二,該公司IPO時募集資金凈額為32.66億元,這相當于近70%的募資用于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而如今,又多出28.2億元,上升幅度高達59.51%。

    莫非,投資理財產品真的比賣核桃飲品收益更有保障?這還是個費腦的問題。

     

    [編輯:三人目]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8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新聞備案:魯新網201653205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