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陷“審美”漩渦 ZARA開啟彩妝坎坷路
西班牙快時尚品牌ZARA于去年底推出的全新彩妝系列目前已于國內線上獨家發售,但伴隨而來的不是大眾對產品的討論,而是對“審美”方面的看法。據了解,此次爭論的焦點是ZARA用于彩妝宣傳的模特照片。有觀點認為,ZARA故意選用丑化亞洲女性的模特作為宣傳噱頭,ZARA方面則認為這是西班牙總部審美不同導致,并未故意丑化。業內專家分析稱,在產品上市之初就產生如此劇烈的反響,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算成功,但ZARA可能無法很好地在美妝領域復制快時尚的成功,因為當前美妝領域的模式已較為成熟。
模特成關注重點
據了解,此次ZARA發布的產品涵蓋ULTMATTE、SHINE BRIGHT、PAINT IT MATTE唇膏及唇釉,由曾與Dior、Armani等奢侈品牌合作并創立個人品牌的英國化妝師PatMcGrath主導設計。此前,ZARA美妝線曾推出香水系列,針對首次發布的唇膏系列,ZARA定價為99-199元(三支裝)。
北京商報記者從ZARA天貓旗艦店注意到,已經有不少購買產品的消費者對其進行評論,其中提到比較多的是產品質量問題,其中一位名為“o**1”的消費者表示,對口紅產品較為失望,因為顏色涂不均勻,色彩飽和度不夠?,F階段,不少快時尚品牌都開始推出美妝系列,業內人士分析稱,美妝產品利潤高且成本低,若利用快時尚已形成的規模發展,可提升自身業績。
不過,此次引起最多討論的卻不是產品質量問題,而是ZARA對此次展示模特的選用,北京商報記者從ZARA官網注意到,此次彩妝系列已經被推薦到首頁最顯眼的位置,而此位置選用的模特沒有經過PS(修圖)處理,將模特臉部的雀斑完全展示了出來。對此,有網友認為ZARA選用該照片有歧視亞洲女性長相的嫌疑,ZARA方面則第一時間回應稱,模特是西班牙總部直接選用,是審美不同導致,并未故意丑化。實際上,不少國外品牌也喜歡選用面部雀斑明顯的模特,這是由不同的審美觀所導致的。
“自救”道路跌宕起伏
此前,ZARA美妝線僅推出香水系列,但其姊妹品牌Bershka于2017年推出了100余種美妝產品,涵蓋美妝、護膚及身體護理等。相比之下,Topshop于2010年就推出彩妝系列,H&M也早在2015年就推出首款美妝系列,并在上市后一度成為“斷貨王”,不過由于相關政策,H&M彩妝系列并未在中國內地市場推出,但因售價低廉,不少內地消費者會去香港購買。
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自然也注意到這一大趨勢,于2016年推出了香水系列。但實際上,品牌推出彩妝系列是由于美妝市場前景廣闊且利潤較高,才引來不少品牌跨界競爭。據獨立市場研究咨詢公司英敏特數據顯示,中國彩妝產品市場的增長率遠超整體美容護理市場,預計在2017-2022年間,中國彩妝產品市場將以10.2%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增長,并在2022年達到496.62億元。
新業務線的推出是為了拯救近年來母公司不斷下滑的業績,根據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公布的上半年業績數據顯示,截至7月31日的6個月內,集團銷售額同比增長3%,毛利率為56.7%,凈利潤則同樣上漲3%至14.1億歐元。相比去年Inditex集團銷售額同比上漲11.5%,毛利潤同比增長11%至66億歐元,凈利潤則增長9%至13.7億歐元,ZARA母公司的業績已在大幅放緩。正因如此,ZARA才想會發展新的業務線,以拯救自身業績。
質量把控是關鍵
在奢侈品中國聯盟榮譽顧問張培英看來,快時尚產業已逐漸脫離服裝行業的第一梯隊,商場核心位置的改變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快時尚服裝業績逐漸下滑之際,各大品牌都開始尋求新的出路,而美妝產品利潤極高,若用快時尚模式大力發展,可以爭奪部分市場。
雖然彩妝市場廣闊,但同類競爭對手也不容小覷,除了快時尚品牌,各大美妝集合店近年來也層出不窮,相比僅支持線上購買的品牌,擁有線下實體門店的企業仿佛更加吃香。北商研究院特約專家、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曾表示,彩妝產品擁有特殊性,因為彩妝的多數產品都需消費者親自試用,對于第一次嘗試新品的消費者而言,門店體驗必不可少,所以線下彩妝門店相比網店更具優勢,不然消費者在試用線上商品后也無法退貨。
在此背景下,彩妝質量的把控成為品牌未來發展的關鍵,張培英認為,ZARA要利用自身全球粉絲基數的優勢推出質量過硬、品類更豐富的彩妝,最終利用口碑傳播的優勢提升自身業績。
[來源:北京商報 編輯:三人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