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等在青拍攝的現象級大片橫空出世,僅兩部電影就交出近70億票房成績單。目前青島已集聚影視企業230余家,近期拍攝影視作品60余部,全市已有72家影院,銀幕近500塊……
“電影之都”青島,電影造夢工廠
山海連城,得天獨厚的歷史文脈與詩意風景,成就了青島與眾不同的時尚魅力。作為中國百年電影的同行者,2019年,青島再次因電影聲名鵲起。
年初,于東方影都置景拍攝的《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兩部現象級大片,累計實現超68億票房。以“電影工業化生產+全產業鏈配套”為定位的東方影都,更是以40個世界頂級攝影棚為核心,迅速聚攏了230余家影視文化企業,吸引60余部影視作品入駐拍攝。
電影已經成為流淌在這座城市當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因子,去年全市72家影院近500塊銀幕累計實現的超5.5億元票房收入,正是時尚青島的另一個側面。
百億票房的背后,是由粗放到精細的專業電影生產流程。在發起國際時尚城建設攻勢的當下,“電影之都”仿佛就是那塊助推青島城市發展的巨力“火石”,隨著國內外高端電影資源的聚集、影視產業鏈生態圈的搭建,會同精準的影視補貼和獎勵政策,青島儼然成為影視產業的東方“造夢工廠”,并持續積聚新的無限可能。
硬件很硬
40個世界頂級攝影棚讓夢想照進現實
使用了8個攝影棚,置景車間加工制作1萬多件道具,置景延展面積近10萬平方米,相當于14個足球場,包括運載車、地下城、空間站等都是實景搭建……在《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口中,東方影都一流的硬件設施,是他夢想照進現實的地方。
青島與電影結緣百年,深厚的歷史積淀讓她一開始就站在了光影的高點。如今,工業化的發展方向,更是實現了硬件設備的國內先行。
當我們再次遙望東方影都這片廣袤的土地,40個拔地而起的世界頂級攝影棚,32個置景車間,世界最大的1萬平方米攝影棚,世界唯一的室內外合一水下影棚——昭示著青島這片電影熱土的宏圖和信心:用世界一流的硬件設施與軟件服務,讓影視熒屏上的“青島元素”不再局限于“碧海藍天”,更包含富有科技含量的“造夢圖景”。
由英國松林制片廠設計的攝影棚每個都配備有降塵效果的木質地板、充足的配電箱、中央空調、排氣口和能達到同期錄音的聲裝標準,水下攝影棚的水溫更是控制在一定溫度區間內,以保證各項目拍攝過程中的舒適度。產業園擁有包括攝影棚、置景車間、數字影音中心、服務中心等硬性架構。置景車間與攝影棚采用1:1的組團式布局,為劇組拍攝提供便利并節省時間成本,這也是產業園獨創的“組團式布局”。
可以說,2014年重工業電影《長城》的拍攝,為中國重工業電影的制作打開了一扇與國際接軌的門,也讓東方影都在異軍突起的影視制作基地中開拓出一條別具特色的發展之路。對比橫店穿越千年的歷史感、象山富有體驗性的生態特色和車墩燈紅酒綠的舊上海風情,青島東方影都是明確以工業電影基地定位的差異化存在。一流的影視硬件設施、一體化的影視服務體系和同國際接軌的優惠影視政策,讓這里不僅可以滿足國際大片的各種制作需求,也成為了影視從業者的天堂。“拍攝《流浪地球》之前,我們參觀了好多影視基地,東方影都的攝影棚數量最多,設備是最先進的,免除了很多轉場的麻煩。”《流浪地球》制片人王鴻也曾在電影《長城》中擔任制片人,她從《長城》開拍之際,大部分時間都待在青島,目前她參與的《鬼吹燈之天星術》也正在籌備。
很多在東方影都拍攝的劇組和王鴻一樣,考慮的首先是攝影棚的技術硬件。就像《冰糖燉雪梨》制片人劉寧所說,制作成本補貼返還只是一部分因素,首先肯定是當地的景色和設施能夠滿足拍攝要求。
青島之于東方影都攝影棚的規劃和建設標準,恰好滿足了影視行業工業化升級的需要。目前,40座影棚使用率達80%,排期已經到了2019年底。
科技主打
后期制作服務打通產業鏈最上游
眾所周知,高科技攝影棚建設、先進拍攝設備的使用、數字化后期制作是中國電影的短板。
補短板,成為東方影都脫穎而出的關鍵。以占地近2萬平米的數字影音中心為例,作為專業的影視后期制作辦公區,該中心由聲音樓、視效樓和剪輯樓組成,擁有先進的硬件設備及雄厚的技術力量,專注于高端影視制作領域,提供音效、視效、剪輯、調色等多方面全流程后期制作服務,構建起一套完整的流水線式的生產環境。
與此同時,數字影音中心還擁有兩個世界級先進的混錄棚,分別符合杜比全景聲高級音效認證及杜比全景聲音效認證標準,從而全方位實現聲場包圍的效果。
“胡彥斌的音樂團隊便是在此為《創造營2019》進行聲音以及音樂方面的處理與優化工作。”工作人員介紹,該綜藝節目的總決賽直播也將會在產業園的某攝影棚進行,這得益于數字影音中心內為5G技術布局的機房接入和綜合布線系統,主干光纖吞吐量可達萬兆,劇組可以將拍攝畫面實時傳送到全球每一個角落。
剛殺青不久的電影《刺殺小說家》,在青島拍攝的戲份約占整個影片的70%,其中虛擬拍攝全部在東方影都完成。導演路陽透露,片場最大的秘密武器是一套“動作捕捉+虛擬拍攝”系統。在虛拍階段,片場除了演員,常常只有20多臺電腦和100臺攝像機。據介紹,此前,虛擬拍攝只在《阿凡達》《猩球崛起》《頭號玩家》等國外大片中出現過,東方影都成為國內首次使用該套系統的拍攝地。
政策先行
大手筆補貼持續釋放“政策紅利”
今年3月1日,當《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再次回到青島的時候,是為了參加青島東方影都影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優秀影視作品制作成本補貼發放儀式。彼時,影片上映不足一個月,拿到412.65萬元補貼的他頗顯激動,“上映還不到一個月,我們就領到了青島發放的制作成本補貼,速度之快出乎意料,這增添了我們做強做優國產科幻大片的力量。”
在日益完善的硬件設施體系之外,從優惠且大手筆的影視扶持政策,也足以管窺青島之于影視產業發展的氣度和決心。
近年來,青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影視精品創作及產業發展,堅持以國際化、品牌化、集聚化、數字化為導向,以影視園區、企業和精品為抓手,推動影視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逐步形成體系完整、布局合理、技術先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的高端影視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其中,在產業政策方面,先后出臺了《關于促進影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青島市高端影視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青島市人民政府關于在新舊動能轉換中推動青島文化創意產業跨越式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文件,配套制定了《青島市影視產業發展基金管理使用辦法》《青島東方影都影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優秀影視作品制作成本補貼細則》及補貼基準核定標準,區級層面也已出臺配套政策,影視產業政策扶持體系不斷完善。
2017年起,設立總規模為50億元人民幣(連續5年每年投入資金10億元)的青島東方影都影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在青島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區內完成拍攝制作的優秀影視作品給予最高40%的制作成本補貼,是目前世界上最優惠的電影扶持政策。為《長城》《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等5部影片發放制作成本補貼資金5200余萬元,有10多部符合補貼條件的影視作品制作成本補貼正在申請、審計中。
業績驕人
電影,承載著青島光影搖曳的夢想
誠如城市規劃大師劉易斯·芒福德形容的那樣: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對于青島這座城市而言,電影,則更像是“城市的容器”,其間不僅盛放光影搖曳、名流紛至的往昔,更有關于當下與未來的宏圖夢想。青島在電影產業方面所取得的成績,碩果累累。
當2016年4月,青島蝴蝶樓電影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之時,青島百年的光影歷程,仿佛終于有了棲息之地。一年之后,中國現存最早的商業影院——水兵俱樂部舊址,經過改造華麗變身為1907電影博物館;9月,融電影、科技于一體的新型博物館——青島電影博物館落戶靈山灣畔。至此,3家風格迥異的電影博物館,共同向世界展示著青島的電影底蘊和發展未來,也成為青島發展影視的有力注腳。
有人粗略做過統計,近幾年,每年有近200部占內地三分之一的影視劇在青島拍攝取景。中俄合拍片《戰斗民族養成記》、抗戰片《北斗風云》、動作片《英雄本色2018》、音樂劇片《家》,寵物片《忠犬大營救》、動漫電影《C9回家》等集青島出品、青島題材、青島取景和青島籍主演于一身,且風格多樣的影視劇,開始陸續嶄露頭角。與此同時,《陽光下的法庭》《暖愛》《海路》等青島出品的電視連續劇和電視紀錄片作品,也都從不同側面展示著青島力量。
可以說,電影之于一座城市,是潤物無聲的文化浸潤。如今,從普通市民到影視行業工作者,從二十幾歲的小年輕到耄耋老人,都有了更多欣賞和親近電影的機會。在每年舉辦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學生電影放映、城市廣場電影放映等活動的基礎上,青島先后舉辦了新西蘭電影周、印度電影周、中法電影周、德國電影周等豐富多彩的影視活動。
近兩年集中布局的大劇院、博覽城、酒店群等一流節會設施,形成舉辦國際化電影節會的優勢條件。成功舉辦了青島電影交易博覽會、“電影之都青島峰會”、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金鳳凰獎)頒獎、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等影視文化活動。其中2018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吸引20多個國家的55部優秀影片展映256場,開啟上合組織國家電影交流合作新局面。策劃舉辦的全球第一個國際VR影像周,吸引了50部影片參加展映,成為目前全球規模最大、最尖端的沉浸娛樂體驗展。
同時,青島籍明星回家過大年、青島東方影都全國群演大賽暨“群演公社”等系列活動,進一步鞏固擴大了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成果,將青島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影視制作、交易和展示平臺。電影,正順延著這座城市的毛細血管,融入城市生活的血脈之中,并不斷豐富著青島“電影之都”的文化內涵。
如果說,2017年青島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成為中國首個世界電影之都,開啟了青島立于世界電影產業之林的新起點,那么今天的青島,正以“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昂揚姿態,將影視發展的夢想藍圖蝶變為一張張施工圖。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楊琪琪)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光影]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