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載譽而歸 青島人演的歌劇《馬向陽下鄉記》火了

    2019-06-05 09:27:03
    來源:青島新聞網
    責任編輯:格若

    原標題:每天受邀約 青島人演的歌劇《馬向陽下鄉記》火了

    載譽而歸,家鄉報喜。昨天下午,榮獲第十六屆“文華大獎”大型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團隊,在青島市歌舞劇院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了《馬向陽下鄉記》是如何克服萬難,最終摘得中國舞臺藝術最高榮譽的歷程。

    選題:有責任和義務宣傳正能量

    “作為國有院團,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宣傳謳歌新時代的正能量。”發布會伊始,青島市歌舞劇院院長張樂群就介紹了《馬向陽下鄉記》的創造初衷,“我們緊緊抓住謳歌新時楷模這一主旋律進行創造,但又不想總是講述一些大英雄人物的故事,就抓住了馬向陽這個基層干部的角色,讓觀眾了解一位普普通通的第一書記實際工作的創意。”

    《馬向陽下鄉記》的編劇、本土劇作家代路表示,接到寫作任務的時候,就深感責任重大,“《馬向陽下鄉記》在電視劇版本中,是一部40多集80萬字文字量的作品,在不失主題,剝離出不到2萬字的歌劇作品,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男女主人公的身份和一些故事情節做了很大的調整,奠定了這部劇鄉村喜歌劇的風格。”

    “這個戲大概出了11個稿子,修改了無數次,過程雖然很辛苦,但我覺得還是很快樂的。我主要是寫話劇兒童劇的,寫歌劇還是第一次,活到老學到老,整個創作過程也是我學習的過程。”代路說。

    過程:演員都不齊哪還敢想拿獎

    雖然主題有了,劇本也有了,但擺在張樂群面前的,卻是一堆的困難,首先是演員問題,“我們在準備《馬向陽下鄉記》的時候,演員都不齊,連群眾演員都缺少,別說文華大獎,當時說實話只想著靠咱自己的力量,能把這個戲排起來,就已經不容易了。”

    青島市歌舞劇院已經40年沒有排演歌劇,挑戰之巨大可想而之,為了排好《馬向陽下鄉記》可謂“集全院之力”,歌舞劇院下屬現代樂團、呂劇團、曲藝團、合唱團、交響樂團、民族樂團——全部上陣,唱呂劇的開始唱歌了,跳舞的也能開口了。”在這個過程中,也有演員來找我,感覺自己沒有信心完成任務,我一次次將他們鼓勵回去,最終,他們還是堅持了下來,并很好的完成了各自的角色。“

    代路也為演員們點贊,他表示,歌劇開拍前期,外地的主創團隊曾一度想把本土演員全部更換的想法。但是,他和劇院領導還是堅持留下了這些本土演員,”演員都換了,還能叫青島人演的歌劇嗎?但這些演員真了不起,有的對歌劇來說基本是一張白紙,卻最終完美的完成了角色,使《馬向陽下鄉記》奪得文華大獎,讓我感動。“

    “只有實現作品本土化,才能持續地演下去。”青島市歌舞劇院張樂群院長表示,《馬向陽下鄉記》首演一個月之后,經過排練該劇就實現了本土化。恰巧,第十六屆“文華大獎”評獎提出新規則,要求參賽的作品不得由外請演員協助演出。站在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舞臺上的《馬向陽下鄉記》劇組,無論舞臺上表演的主角、群演,還是樂池里的樂團、合唱團,都來自青島市歌舞劇院各個團隊。

    現狀:每天都收到外地演出邀請

    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自2017年8月在青島大劇院首演以來,就在不斷演出和加工提高過程中,榮獲了多項榮譽。該劇在立項之初,就于2017年7月從全國報送的140余部劇本中脫穎而出,成為原文化部“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劇目(共9部);2017年12月,該劇參加由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在南京舉辦第三屆中國歌劇節演出;2018年3月,參加由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在北京主辦的“全國優秀民族歌劇展演”;2018年5月,入選國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滾動扶持劇目(共3部);2019年3月,參加由文化和旅游部在北京舉辦的全國舞臺藝術優秀劇目暨優秀民族歌劇展演。

    《馬向陽下鄉記》如今可以說是已功成名就,張樂群也坦言,自從獲得文華大獎后,他每天都要接好幾個邀約劇團演出的電話,”以前是求別人給我們安排演出,現在是考慮有沒有檔期去外地演出,這種換位是顯而易見的。我們下步要全國巡演,擴大《馬向陽下鄉記》的影響,當然,在這之前,我們要先向家鄉人民做匯報演出,將在12、13日在市人民會堂連演兩場,作為摘得“文華大獎”之后的匯報演出,屆時會上演獲獎版本回饋島城觀眾。“

    [來源:青島新聞網 編輯:格若]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9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新聞采編許可證:3712018002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