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眾文化互動大眾,《樂隊的夏天》以“樂隊”的名義,點燃觀眾對搖滾的熱情
半島記者 王悅
這個盛夏,“樂隊”成為關鍵詞?!稑逢牭南奶臁稢位出道,喚醒了許多人對于搖滾的熱情,不僅給觀眾科普了音樂名詞,還讓大家認識了眾多樂隊,在話題之外也引發了很多思考。一檔優質的音綜不僅僅在于呈現的音樂風格,質感內涵缺一不可。而“樂隊”文化想憑綜藝出圈,也并非易事。
這次“樂隊”是真正的主角
自5月以來,很多同事和朋友口中的話題都繞不開一檔音樂網綜《樂隊的夏天》,這檔節目上線以來,熱度與口碑齊飛。節目邀請了華語圈各具特色也頗有名氣的面孔、痛仰、新褲子、旅行團、刺猬等31支原創樂隊參與競演。讓人眼前一亮的是,節目沒有設置評判性的“導師”席位,把所有的投票權交給現場觀眾。張亞東、高曉松、吳青峰、喬杉、歐陽娜娜等嘉賓變身“超級樂迷”,與觀眾一起觀演、向樂隊提問,講述與眾多樂隊的緣分,分享自身經歷。對于樂隊文化小白來說,大多數樂隊名字都是陌生的,而這檔節目把他們推到了大眾面前,像名不見經傳的樂隊“九連真人”憑借一曲《莫欺少年窮》成為黑馬。
其實以樂隊形式作為節目主題,《樂隊的夏天》并不是第一個。早在兩年前,江蘇衛視就已經推出一檔名為《中國樂隊》的節目,這也是國內音樂真人秀領域第一次把樂隊作為主角搬上節目。但《中國樂隊》“無海選、不PK、不淘汰”的概念,讓它不具備綜藝節目應該有的戲劇懸念,倒更像是一個介紹樂隊的紀錄片,很快就淡出大眾視線。因此《樂隊的夏天》才是國內音樂綜藝節目里第一個真正的樂隊節目。
打破偏見走進大眾視野
樂隊既是一種組織形態,也是一種音樂風格——以各種樂器的組合形成一種扎實飽滿的聆聽感。盡管中國樂隊已經走過了35年,但始終是小眾文化。很多人對于樂隊的印象停留在,每當各大音樂節,看著他們在舞臺上各種嘶吼和吶喊,對于一部分樂迷來說,樂隊文化甚至有些戾氣和狂野。而《樂隊的夏天》給予了獨立音樂全新的機會,用年輕人喜愛的超級網綜模式,讓樂隊展現自己的歌曲和理念,與觀眾共同探討多元的樂隊精神內核。
參加節目的31支樂隊中,不僅有成立20年乃至30年的老炮兒,也有90后的后起之秀。音樂風格涵蓋流行搖滾、重金屬、英式搖滾、雷鬼、方言、朋克、FUNK、民謠、電子等多種音樂類型,同時,通過舞臺、制作、音效、現場氣氛、畫面等交相呼應,這個綜藝本身就像是一個“盛大的音樂節”。除了樂隊演出,還是一場音樂科普大講堂,除了一些專業名詞,還有中國樂隊的發展簡史,每個樂隊的成長故事,而很多優質樂手都有自己的其他工作等現狀,在情懷之外,也引發了一定思考。
延續效應和商業模式挺難
雖然《樂隊的夏天》很火,但是大部分評論還是一致表示,樂隊文化難以真正出圈。有分析認為,這類節目受眾群體,實際上和Live House、音樂節的消費群體,有著極大重合。節目的熱播會圈一些新粉,但隨著節目的下檔,很難形成像《中國新說唱》那樣的延續效應和商業模式,畢竟嘻哈是全球潮流,而樂隊實際上有一定的門檻。樂隊音樂還是一種互動型音樂,臺上的歌手和樂手在躁動,臺下的歌迷同樣如此。朋克、金屬這些比較躁的音樂類型,更需要到現場才能體驗到其中的美妙。
在各種聲音之中《樂隊的夏天》將收官,這個夏天它帶給觀眾很多好聽的歌曲,也讓樂隊文化得以傳揚,走向大眾舞臺。
[來源:半島客戶端 編輯:芃芃]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