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2014 11/11 15:00
    · 來源 ·
    · 責編 ·
    夏天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沈從文在青島任教時是江青最喜歡的老師

    756×510

    青島市檔案館編輯研究處處長孫保鋒

    1024×606

    福山路3號沈從文故居

    與那時候大多數名人一樣,沈從文在青島的時間并不算長。但就是這短短兩年的時間,卻對沈從文的一生產生了巨大影響 。在青島,沈從文不僅收獲了愛情與友誼,創作也日趨成熟,寫了《八駿圖》等幾十篇作品。在與島城文史專家魯海老先生的通信中,沈從文說“解放后到其他城市度夏,總覺得不如青島”。

    “窄而霉齋”不在青島

    從紅島路拐過,走五分鐘,就到了福山路3號。這里有一座3層小樓,臨海而立,花崗巖立面,融合了德式日式兩種風格,看上去頗是幽靜雅致。這便是沈從文故居。1931年8月,沈從文應國立青島大學校長楊振聲之邀前來任教,便住在這里。歲月流轉,如今沈從文早已故去,但這座優美的歐式小樓,被永久地保留了下來。

    據魯海老先生介紹,沈從文曾經在文章提到,自己住在“窄而霉齋”,許多人都以為他在青島的居所就是“窄而霉齋”。其實不是這樣的,魯海說,“我曾就這事給沈從文先生寫過信,問他是不是住在青島的地方,沈從文明確地回復我,說不是青島,而是北京的住處。”

    原來,初到北京的沈從文,還是個剛脫軍裝的小伙子,口袋里只有幾塊錢。在日后的兩年半中,他幾乎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只能靠表弟、朋友、老鄉接濟。他曾向漢園公寓的一位賣煤油的老人賒煤油、借錢。沈從文住在一間潮濕發霉的小房間里,后來他就稱這間屋子為“窄而霉齋”。

    “而來青島后,沈從文住在八關山麓,這里地勢很高,能看見大海,明亮宜人,怎么會跟窄、霉聯系起來呢?”魯海說。

    沈從文曾六次爬嶗山

    據魯海統計,沈從文在青島期間,曾經六次爬嶗山,留下深刻印象。

    青島文史愛好者宋立嘉寫有《沈從文和嶗山》一文,對沈從文第一次爬嶗山有詳細記載。第一次是從仰口景區進的山。同行的有楊振聲及聞一多、梁實秋、趙太侔諸先生。他們從仰口下車后,就開始爬山。當時,這座山當地人叫豬頭峰,因為形似碩大的豬頭在山頂仰頭北望。到了一個山梁,見一處石刻,上寫大字“海天一覽”,幾位文人還研究一番。

    休息一會兒,開始向“三步緊”景觀出發。穿石隙,鉆山洞,時而穿行在亂石雜草之中,時而駐足欣賞身邊美麗的風景,拼盡力氣才爬到三步緊處。原來是一個天梯,名曰“神仙梯”。在爬三步到達山巔“會仙臺”,沈從文抓牢巖石探頭望,陶醉其中。從“三步緊”下山,就是白云洞,道長鄒全陽帶領眾道土在門前迎候,安排他們在貯云軒住下。洗了一把臉,外面已經高喊“在青龍閣喝茶”。水是泉水,在白云洞西門外一泉打來,茶是竹茶,喝上一口,果然不俗。不一會兒工夫,道家飯已經擺上,全是些山中特產,有拳頭菜、天母菜、粗糧做成的面食,幾個人是狼吞虎咽。只是可惜沒有酒助興。這一次,他們一住6天,要不是楊振聲催著回去,真要在山里住下去。

    翠翠有嶗山姑娘的影子

    第二天,他們先去明道觀,然后上了棋盤石。在山間的小道上,有德文路標,上面標明前方的路程和名稱,文人們圍著看了半天。后來沈從文寫道:“我曾先后去過幾次嶗山……以棋盤石、白云洞兩地留下印象特別深刻。兩次上白云洞,都是由海邊從山口小路一直爬上,這兩次在‘三步緊’臨海峭壁上看海,見海鳥飛翔的景象,至今記憶猶新。從松樹叢中翻過巖石的情景,如在眼前。”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也是他最負盛名的作品?!哆叧恰分械呐魅斯浯洌蚯趧谏屏?,以及悲傷的結局,讓讀者產生拂之不去的憂傷。但寫《邊城》時,沈從文才31歲,正值與張兆和新婚不久,為什么會寫出這樣一部憂傷的小說呢?翠翠這個人物的原型,究竟是誰?

    沈從文在1946年的散文《水云》中論及《邊城》時說,“沒有一個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感情下寫成這個作品”,連朋友劉西渭也“就完全得不到我如何用這個故事填補過去生命中一點哀樂的原因”。

    劉繼業在《文本之外的<邊城>》一文中,提出了翠翠的三個來源:在《湘行散記》一書的《老伴》一文中,沈從文交代翠翠來自十七年前當兵時在瀘溪縣一個絨線鋪里的女孩子。他對這女孩印象極好,卻沒有勇氣表白。

    翠翠的第二個來源,是1933年和張兆和一起,在青島嶗山溪邊洗手時,看見的對岸一個穿著孝服報廟的姑娘。沈從文在寫給張兆和的《湘行書簡》中有所提及,卻沒有像《湘行散記》中交代絨線鋪女孩那樣詳細。在這里,也許只是一種讓他難以忘卻的美感動著他。

    第三個來源是妻子張兆和。在《水云》中,沈從文說:“故事上的人物,一面從一年前在青島嶗山北九水旁所見的一個鄉村女子,取得生活的必然,一面就用身邊黑臉長眉新婦作范本,取得性格上的素樸良善式樣。”

    或許,沈從文通過將這三個年輕女性形象糅合在一起的寫法,將得到和無法得到的情感與美,在想象里調和成自己心靈深處的安慰。

    江青說最喜歡的老師是沈從文

    據青島市檔案館編輯研究處處長孫保鋒介紹,沈從文1931年到國立青島大學任教時,有一位女學生很特殊,她就是江青。那時,她叫李云鶴,只有17歲。

    孫保鋒說,江青到國立青大要比沈從文早一點,“這從她自己的回憶里能夠知道。江青原話:‘一九三一年春,我到了青島。我的同鄉又是舊老師趙太侔,一度曾是濟南省實驗劇院院長,現在出任國立青島大學教務長兼文學系教授。通過這些關系,他安排我進入青島大學。’江青自己,在藝術上是有很高的鑒賞能力的,所以到了國立青大之后,她并不滿足于在圖書館做工作人員,所以就去旁聽了沈從文的課。”

    孫保鋒告訴城市信報記者,江青在國立青大期間,喜歡聽聞一多的課,寫過詩,也寫過劇本,但最讓她感到驕傲的是小說。1972年,江青在接受美國學者維特克采訪時,不無夸張地說:“我的小說全班第一。”教她小說的,正是沈從文。那時沈從文開了兩門課:《中國小說史》和《散文寫作》。

    但魯海老先生說,因為曾聽過沈從文的課,江青也向眾人說過“沈從文說我寫得好,作品可以發表”。“可能自吹的成分大一點”,魯海說,“因為畢竟是在中文系當旁聽生,正式的身份還是圖書管理員。”

    不過,孫保鋒也提及,張兆和從蘇州隨沈從文來到青島,在國立青島大學圖書館內編書目,而和她一起共事編中文書目的,還有江青。因此,江青與沈從文的關系不會太疏遠。為了感激沈從文對她的賞識,江青甚至要給沈從文織一件毛衣。40年后,江青還對維特克說,自己最喜歡的老師是沈從文。

    至于“文革”,孫保鋒稱,那是一個時代的浩劫,“沈從文在文革的命運,其實與江青沒有多少關系。”

    孫保鋒說,“文革”初期,沈從文在湖北雙溪下放勞動,有人知道沈從文是江青的老師,就勸他給江青寫信,改變一下處境,被沈從文毫不猶豫地回絕了。1973年,江青特意安排沈從文到人民大會堂看演出,沈從文卻“不知趣”地坐在角落里。于是,這段應該頗具戲劇性的師生見面,就這么沒了下文。當時像章伯鈞這些高層人士,都知道沈江的師生關系,可沈從文卻從來不提。

    一生最好的時光在青島

    和沈從文的交往,魯海印象非常深刻。在給魯海的信中,沈從文稱,在青島那兩年是自己最好的時光。如今 ,這封信被收錄成了沈從文的一篇作品,名叫《小憶青島》。“之所以叫這個,是為了和梁實秋的《憶青島》區別開來。”魯海說。

    在這封信中,沈從文說“在青島那兩年中,正是我一生精力最旺盛,文字也比較成熟的時期。《自傳》、《月下小景》,其他許多短篇是這時寫的 ,返京以后著手的如《邊城》……也多醞釀于青島。”兩年間,他陸續寫出了幾十篇作品,其中包括三篇傳記:《記胡也頻》、《記丁玲女士》和《從文自傳》。小說方面,尤以《八駿圖》為代表,寫的是八位教授的故事,基本情節就出自他所居住的福山路3號教授宿舍,表現了道德形象與世俗情欲的沖突。

    魯海說,在青島,沈從文收獲了愛情、友情,也收獲了才情,“所以,他說自己這一生最愛青島,大概是真的,并沒有恭維。”

    中國作家中,曾經距離諾貝爾文學獎最近的人是誰?魯迅、老舍,還是沈從文?2014年9月9日,曾17次擔任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的瑞典著名作家謝爾·埃斯普馬克在西安解開了塵封許久的謎團。埃斯普馬克說,1988年曾準備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沈從文,“1988年,正是我當評委會主席期間,我們曾經準備把獎頒給沈從文,他有一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將中國歷史一個個王朝的興衰演變,通過衣服表現出來了,令人驚嘆??上У氖牵驮谖覀儨蕚漕C獎給他時,他去世了,而諾獎從來是不頒給去世的作家的”。

    沈從文在《小憶青島》一文中寫道:“在青島那兩年中,正是我一生中工作能力最旺盛,文字也比較成熟的時期,《邊城》也醞釀于青島。”本期《發現青島》,咱們就來說說沈從文以及他與青島的故事。

    小學畢業卻當上大學老師

    沈從文原名沈岳煥,1902年12月28日出生于湖南省鳳凰縣,是我國現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蛇@位享譽中外的大作家,小時候卻是個不愛學習,整天逃課的“混小子”。兒時,沈從文個子小,人很精瘦,非常機靈,滑稽有趣,常常逗得寨中老少捧腹大笑,大人孩子都親切地叫他“沈蛇崽”。

    1915年,沈從文由私塾進了鳳凰縣立第二初級小學,半年后轉入文昌閣小學。蔣國經在《沈從文:兒時一頑童》一文中提到,因沈從文天性活潑好動且愛貪玩,常常逃學去街上看唱木偶戲,把書包就藏在土地廟里。有一次,他照樣把書包放在土地廟里,看了一整天戲,戲看完了,他回到土地廟里去取書包,才發現書包不見了。第二天,他被級任老師(指擔任一個年級的所有科目的老師)毛先生,罰跪在校園里的楠木樹下。后來,沈從文知恥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頑劣脾氣,勤奮學習。

    據青島文史專家魯海介紹,1918年,沈從文小學畢業后入伍,隨當地土著部隊流徙于湘、川、黔邊境與沅水流域一帶。1922年,沈從文脫下軍裝,來到北京,因為僅受過小學教育,又沒有半點經濟來源,只能在北京大學旁聽。兩年后,沈從文開始陸續在《晨報》等報刊上發表小說,得到徐志摩、郁達夫等“新月派”作家的賞識,被推薦到上海的中國公學教國文,后又輾轉到國立青島大學任教。就這樣,一位小學畢業生成了大學老師。1929年,胡適請沈從文到中國公學教國文。但沈從文畢竟小學畢業,給人家上課難免有些怯場。梁實秋就在《憶沈從文》中說:據沈從文自己說,上課之前作了充分準備,以為資料足供一小時使用而有余,不料面對黑壓壓一片人頭,三言兩語就把要說的話都說完了,剩下許多時間非得臨時編造不可,否則就要冷場,這使他頗為受窘。

    還有一種說法是,沈從文第一次登臺授課,慕名而來的學生眾多,他突然緊張,呆呆地站了10分鐘。好不容易開了口,急促地10分鐘全講完了。他再次窘迫,無奈,在黑板上寫道:“我第一次上課,見你們人多,怕了。”下課后,學生議論紛紛,傳到胡適耳里,胡適笑著說:“上課講不出話來,學生不轟他,這就是成功。”

    從青島到蘇州追張兆和

    沈從文任教中國公學時 ,愛上18歲的女學生張兆和。張兆和出身名門,曾祖父張樹聲歷任兩廣總督和代理直隸總督,她聰明可愛,單純任性,是中國公學的?;?。在沈從文上課的第一天,這位在文壇小有名氣的青年,就注意到了講臺下的張兆和,說是一見鐘情也并不過分。那張兆和對沈從文印象如何呢?《沈從文:從“逃學大王”到文學大師》一文是這樣說的:第一印象很理性,絲毫談不上個人的好感。只是心想,既然他是胡適校長請來的,應該不會差。等到聽了第一堂課后,連起初一點理性的印象都沒有了,變成“并不覺得他是位可尊敬的老師,不過是會寫寫白話文小說的青年人而已”。又過了一段時間,張兆和對于沈從文的印象更是進一步惡化成厭惡了。因為她收到了沈從文寄來的一封信,拆開后發現只有一句話:我不知道為什么忽然愛上了你?

    一個老師怎么能對學生說這樣的話呢?她決定盡量躲避沈從文。而另一頭的沈從文哪里知道張兆和的反感與緊張,只是在那里渴望能得到她的回應。一封信不行,就寫第二封,第三封,還向張兆和的好友打聽消息。直到沈從文甚至痛苦得想自殺了,這才引起了張兆和的一點回應。因為張兆和的好友向她建議,快點去找校長說清楚,不然 ,沈從文真的自殺,就脫不了干系了。

    張兆和帶著信去找胡適,希望胡適能出面制止沈從文的瘋狂舉動,沒想到胡適居然覺得信寫得蠻好,說接觸接觸也沒什么。但張兆和還是躲著沈從文,沈從文自知無望,就離開中國公學,應楊振聲之邀,到國立青島大學任教去了。但在青島,他與張兆和的愛情卻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來青島一年后的暑假,沈從文從青島出發,去了蘇州。據張兆和二姐張允和記述:一九三二年一個夏天的早晨,約莫十點鐘左右,太陽照在蘇州九如巷的半邊街上。石庫門框黑溙大門外,來了一個文縐縐、秀秀氣氣的身穿灰色長衫的年輕人,臉上戴一副近視眼鏡。他說姓沈,從青島來的,要找張兆和。我家看門的吉老頭兒說:三小姐不在家,請你進來等她吧。這個客人一聽,不但不進門,反而倒退到大門對面的墻邊,站在太陽下面發愣。

    原來,張兆和去了圖書館。聽到有客來訪的張允和到外面想請沈從文進屋等,但他不肯進去,一個人回到了旅館。等張兆和回來,允和把事情告訴了她,并要她去旅館找他。張兆和不去。允和說,老師遠道來看學生,學生不去回訪,這不對。她又替兆和出主意,到旅館,就說,我們家里有好多個小弟弟,很好玩,歡迎到家里來玩。張兆和還是去了,不到一個小時,沈從文和張兆和一起來到了家里。

    魯海老先生說,沈從文這次蘇州之旅,終于打動了張兆和的心。“后來,那封經典的求婚電報‘讓我這個鄉下人喝杯甜酒吧!’以及張兆和答應后,由張允和回復的一個字‘允’,都成了一段美談。”1933年9月9日,沈從文與張兆和在北京成婚。

    沈從文的婚外戀

    金介甫的《沈從文傳》指出,與沈從文發生婚外戀的女子是“女詩人”高韻秀,筆名高青子。沈從文究竟是怎樣與高青子發生戀情的,沒有人知道,而沈從文究竟是什么時候戀上高青子的,也沒人能夠說清。據研究沈從文的學者劉洪濤考證,沈從文與高青子初次相見的具體時間難以確認,但應該在1933年8月以后,最遲不會晚于1935年8月。1936年春節剛過,沈從文與高韻秀的婚外戀掀起波瀾,他將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告訴了張兆和。張兆和感到意外、震驚和不解,一氣之下回了蘇州娘家。

    據說,沈從文剛開始認識高青子時,她的身份是熊希齡的家庭教師。沈從文有事去熊希齡在西山的別墅,主人不在,迎客的是高青子,雙方交談,都留下了極好的印象。一個月后,他們又一次相見,極其具有戲劇性的情節開始了。高青子身著“綠地小黃花綢子夾衫,衣角袖口緣了一點紫”,沈從文發現,這是她有意仿自己的小說中女主人公的裝束。會心之后,他們的交往很自然地開始了。1937年,沈從文到昆明,直到1938年11月,張兆和才攜二子輾轉與沈從文在昆明團聚。高青子這時也到了昆明,在西南聯大圖書館任職。西南聯大圖書館館員登記的名字為高韻秀,到職時間為1939年6月,離職時間為1941年2月。

    但沈從文與高青子的關系沒有一直維持下去。高青子就像一顆流星在沈從文生命的天空劃過,給他的生命帶來了一絲光亮,但最終消失在一片黑暗中。

    ◎鏈接助手眼中的沈從文

    1981年前后,著名學者王曉強先生曾協助沈從文編纂《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不久前,68歲的他從北京回到青島頤養天年。在談到自己如何成為沈從文的助手時,王曉強告訴城市信報記者,上世紀70年代,他因為愛好古典詩詞,寫了一本《李賀詩解》,想請沈從文先生看看 。但那時沈從文沒有時間,就把王曉強叫到面前,跟他說了說。當時還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已并入清華大學)學習壁畫的王曉強,就此與沈從文結了緣。

    后來,王曉強進了沈從文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古代服飾研究室,正式成為沈從文的助手。王曉強說,因為自己記憶力好,又坐得住,原本接替范曾給《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配圖的他,被沈從文邀請給這本書核對資料和做索引,也因此與沈從文的接觸愈加親密。王曉強說,他一周至少要跟沈從文見面三四天,“有時候一起吃飯,有時候一起聊天”。

    王曉強強調,沈從文在自己心中是個“非常好的人”,這輩子“沒見過這么好的人”。“比如說,沈從文與黃永玉是老鄉,兩個人關系很好,有些人就拜托沈從文向黃永玉要畫。一開始沈從文還會去要,但是到后來就怕了,他說‘這要畫其實就是要黃永玉的錢啊!’但沈先生總是礙于他人的面子,不想惹大家不高興。”王曉強說。

    王曉強說,沈從文說的一些話給了他一生的啟示,“任何一個朝代的君主,都要把上一個朝代最上等的衣服,給這個朝代最下等的人穿。這句話就讓我突然頓悟了朝代興替的關系。”

    城市信報記者 饒守春

    文/圖 城市信報記者 饒守春 未經城市信報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編輯:夏天]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