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2014 11/24 17:01
    · 來源 ·
    · 作者 ·
    黃默
    · 責編 ·
    蘇青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張曜目不識丁怕老婆 為何當上山東巡撫?

     

    \

    被譽為清末四大譴責小說之一的《老殘游記》中,有一個深入人心的形象—— 莊宮保,他治水失誤,致使十幾萬百姓生命、財產受損;他任用酷吏,制造了不少冤假錯案,這個昏庸殘暴的官吏原型就是山東巡撫張曜。但小說畢竟是小說,現實中的張曜卻被百姓稱為“張青天”,不僅是個治河專家,還力挺朝廷撥款在青島沿海設立防務。1891年他陪同李鴻章巡視膠州灣后聯名上書朝廷,建議在青島口修筑炮臺,當年6月14日,光緒皇帝諭批:“奏議在膠州??谔碇谂_等,著照所請。”而這一天也就成為了青島建置的日子。

    鬧出人命投奔遠親

    張曜(1832年~1891年),號亮臣,字朗齋,乳名阿牛,祖籍浙江上虞,后遷居錢塘竹竿巷(今下城區武林街道孩兒巷、竹竿巷一帶),寄籍順天大興(今北京市),光緒十一年(1885年)授河南布政使,十二年調補山東巡撫。

    雖然日后官至封疆大吏,但張曜自小就不愛讀書,加上家境貧寒,無人管教,長到二十出頭依然目不識丁,光棍一條。雖說肚子里沒什么墨水,但卻生得膀大腰圓,一身的力氣。作家寒波在《老殘遺恨》中就這樣描述張曜:猛大蟲似的一條大漢,黑楞楞好一副水牛般魁梧結實的身坯,渾身肌肉疙瘩賽如鐵彈一般,比試石鎖石擔,力大無窮,無人能勝得過。

    在家鄉,大伙都喊他的乳名阿牛,他確實是人如其名,謀生全憑一身蠻力,在鎮上一家碾米作坊為人舂米糊口,每次能背米三四百斤,行走如飛,在街上橫沖直撞,見者無不害怕。張曜生性勇狠好斗,又好抱打不平,結果惹上了人命官司,他只好帶著鄉親們為他湊集的十幾兩銀子,匆匆逃命。他聽說自己有個遠房表舅蒯賀蓀,在河南光州做個小官,于是決定前去投靠。但因失去聯系多年,所以張曜打算從安徽六安進入河南境內淮河上游的光州,一路上四處打聽。沒想到才走到商城縣,就聽說蒯舅大爺已經升了職,當上了固始知縣,他便興沖沖地趕了一百多里路,來到固始縣城。歷經艱辛,終于找到了遠房表舅,張曜是激動又興奮,但蒯知縣對這位楞頭楞腦、遠道前來投奔的窮親戚十分厭惡,每月只給他一吊錢,讓他自己在外謀生。于是張曜又干起了賣力氣的苦活,為人舂米挑水,勉強填飽肚子。

    這樣的苦日子沒過多久,張曜的機會就來了。此時農民起義的烽火燃遍大江南北,太平天國如星火燎原,自廣西金田村起義,迅速占有長江中下游許多省份,建都南京,稱為天京。北方的農民軍則稱捻軍,崛起于安徽、河南、山東及江蘇北部一帶。固始縣正處在捻軍活動中心附近,很多貧苦農民參加了起義軍,蒯賀蓀被捻軍弄得焦頭爛額,縣中卻無兵可守、無將可用。這個時候,蒯知縣突然想起了自己的這位遠房表親,一身的蠻力,干別的不行,打仗或許倒是塊料。于是命張曜充任團董,訓練三百名團練。

    投身團練屢立戰功

    張曜自小就愛與同齡人比試摔跤,打架更是從來沒輸過,團練的工作就是每天舞刀弄棒,對他而言再適合不過了。張曜平地里交了好運,人人稱他張大哥,和鄉紳們平起平坐,大魚大肉,好不快活。

    一天凌晨,張曜出來巡視,突然發覺城外黑壓壓的一片,正朝這里來,黑暗中看不真切,不是捻子就是桿子(土匪)。張曜立馬點上旱煙桿,將城頭上十來門土炮,逐個點燃,轟!轟!轟……一聲又一聲巨響,驚得城外偷襲者倉皇逃命,丟下了云梯也丟下了十多具尸體。這時,城內團練盡數擁上城頭,縣令蒯賀蓀大喜過望,張曜這小子有種,看來選他當團董選對了。

    三個月后的一天,蒯縣令獲得軍情,當晚捻軍將來攻城。張曜帶領團丁伏于固始城外,等待捻軍到來,準備打他個出其不意。時至半夜,一股捻軍被大將僧格林沁尾追,奔逃到了固始縣城近邊,張曜大喝一聲,命團丁出擊,兩相夾擊下捻軍大敗而逃。此后,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張曜多次越境作戰,一戰而復光山,再戰克復息縣。僧深賞其才,先下令權息縣事,不多時就調張曜為固始知縣。

    文史學者凌瀚、李海珉在《晚清愛國將領張曜》一文中記述了張曜的卓越戰績:咸豐七年(1857年),十余萬捻軍圍攻固始,張曜率團眾苦守76日,力保危城不破,僧格林沁上奏朝廷,賞張曜霍欽巴圖魯(勇士)名號,遷光州直隸知州,又擢升知府、道員。咸豐十年,張曜父母先后過世,可是軍情緊急,上司奏明朝廷,命奪情(不必棄官去職,不著公服,素服治事,稱“奪情”)留任軍中,以素服繼續帶兵。此后張曜在河南大敗陳大喜、張鳳林所部捻軍,咸豐下詔晉升為河南布政使。布政使,俗稱藩臺,屬于二品大員。清代官制,重文輕武,武將只能做武職官,可當總兵、提督,但不能任文職高官。張曜充當知府、道員,那是戰時的權宜之計,藩臺是撫臺之下管理民政與財政的最高官員,豈是一介武夫可以勝任的?當時,官場傾軋異常嚴重,就有一名御史劉毓楠彈劾張曜“目不識丁”,不能擔當藩臺重任,于是有旨改授總兵。此時的張曜對自己早年不肯好好讀書感到萬分懊惱,同時對手下的訓練也更加嚴格了,到同治三年,練就一支富有戰斗力的軍隊,號“嵩武軍”。

    與左宗堂成莫逆之交

    因為讀書少在仕途上摔了跟頭的張曜,在加緊練兵的同時下決心發憤讀書。年近30歲的他,開始拿起書本讀起詩書,并鐫刻“目不識丁”四字印,時時佩戴在身以自勵。而張曜的老師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夫人。

    早在張曜還擔任團練時,表舅蒯賀蓀就因其屢立戰功對他刮目相看,更是把自己的女兒鳳仙許配給了他。這鳳仙,不僅人生得標致,而且知書達禮,滿腹經綸。張曜在知縣、知府和布政使任上時,上級的來文,下級的呈報,全仗夫人捉刀。在夫人的調教下,張曜在學問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漸漸地成為了一個琴棋書畫樣樣在行的風雅之人。

    后來駐軍寧夏的那幾年,他筑了一座書樓,推窗而望,近聆黃河淙淙有聲,遠望賀蘭山雄奇景色,因而自書“河聲岳色”四字大匾,懸掛門首。在河聲岳色樓上,他天天吟詠,雖不能說錦心繡口,至少可以說詩文俱佳,留下了一部《河山岳色集》。此外,他還練就了一手遒勁的書法,繪得一手好畫。平日宴客,他會親自彈奏樂器與賓客同樂。大學士左宗棠對張曜十分賞識,收復伊犁時,多次說張曜“文理斐然”,兩人談論屯墾事宜及南疆地勢敵情,張曜把握實在,對策正確,在朝廷的奏折中左宗棠說“張曜之器識宏遠,文武兼資,實難數遘(遇見)。”左、張兩人在名義上是上下級,私交卻如莫逆。左宗棠曾親手以篆書作了“負郭無田,幾畝荒園都種竹;傳家有寶,數間茅屋半藏書”的對聯相贈,高度贊揚了張曜的喜好與品行。

    還有一事值得一提,當年彈劾張曜的劉毓楠后來外放知府,混得不好被罷了官,生活拮據之時竟然想到向張曜投函求助。張曜不但不記仇,還贈予銀兩,附信問候,有趣的是信末除姓名印章之外,還加蓋了那方目不識丁的印章。

    跟隨左宗棠抗擊沙俄

    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內憂外患,新疆的庫車、伊犁等地相繼爆發了反清叛亂事件,天山南北先后建了五個封建割據政權。清政府在左宗棠的堅持下,終于采納了收復新疆的意見。

    據《清史稿》記載,同治八年(1869年),左宗棠赴涇州,命張曜從古城西進為后路,軍次蘭扇,迅速破敵于察漠綽爾,又敗之紅柳樹。張曜一腔熱血,身先士卒,策應前敵,及時善后,成為左宗棠的一位得力大將,在收復新疆、鞏固并建設西北邊陲的階段,立下了功勛。左宗棠委任他統帶豫軍,稱嵩武軍為“速進之師”。

    據凌瀚、李海珉介紹,同治十年(1871年),白彥虎在英國和沙俄撐腰下占據肅州,左宗棠命徐占彪部出擊,可是久攻不下,左帥下令張曜率嵩武軍增援,一舉擊敗白彥虎,白出奔嘉裕關,據有烏魯木齊,哈密城周邊叛軍投奔白彥虎。張曜帶兵出關,一反往常速戰速決的習慣,決定步步為營,徐圖進取。當時關外缺乏水草,方圓2000里荒無人煙,糧草裝備運輸困難重重。于是張曜議立屯田,興修水利,墾荒二萬余畝,每年收獲糧食三四萬石,軍隊解除了后顧之憂。有了糧草,左宗棠于光緒二年(1876年)抵達肅州,建立了大本營,確定了“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的戰略方針。接下來,清軍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光緒二年3月,攻克烏魯木齊,9月攻克瑪納斯南城,次年3月攻下達坂,收復了吐魯番。阿古柏走投無路,服毒自殺;白彥虎一敗再敗,最后逃出新疆流竄到喀什噶爾。

    光緒四年(1878年),沙俄提出了通商、劃分國界和索要賠款三項要挾,清廷大員崇厚屈辱地與沙俄簽下了條約,朝野為之震驚。左宗棠誓死反對,他的慷慨陳詞,大長了朝廷的志氣,光緒下令逮捕崇厚,命曾紀澤出使俄國,更改前約。左氏親自出兵哈密,策劃收復伊犁。他命令張曜的嵩武軍作為中路,沿特克斯河主攻;金順和劉錦棠分東西兩路協同作戰。光緒七年(1881年),隨著戰場上的步步成功,沙俄軍隊懾于清軍的威武,沙皇也擔心事態發展會引發嚴重后果,不得不作出讓步,正式簽署了《中俄歸還伊犁條約》,中國收復了伊犁絕大部分的領土。

    城市信報記者 黃默

    [編輯:蘇青]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