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2014 11/25 16:24
    · 來源 ·
    · 作者 ·
    黃默
    · 責編 ·
    蘇青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張道藩棄畫從政成蔣介石心腹 戀上蔣碧微

     614×709

    留洋時期的張道藩

    提起國立青島大學,人們總會想到楊振聲、趙太侔等人,但張道藩這個名字卻很少被提及。實際上,這位蔣介石的心腹是國立青島大學的第一任教務長,而且還是蔡元培推薦的。張道藩青年時期留學歐洲,1926年回國棄畫從政、投身教育,解放前跟隨蔣介石去了臺灣,一直做到“立法院院長”。他扮演了藝術家與政客兩種截然相反的角色,而他與徐悲鴻第一任妻子蔣碧微(亦說蔣碧薇)的愛情故事也充滿了戲劇色彩。今天的《發現青島》就讓我們走近張道藩的傳奇一生。

    受姑姑影響自幼學畫

    1897年8月9日,張道藩出生在貴州盤縣的一個清貧家庭,其實張家原本也是個書香世家,祖上出過不少舉人、貢生,只是到了張道藩的父親張家鳳這一輩已經家道中落了。張道藩的出生給張家帶來了久違的喜氣,有感于張家日漸式微的家道,張家鳳給這個寶貝兒子起乳名振宗,希望能重興祖業,光宗耀祖。

    在《張道藩的文宦生涯》一書中,作家王由青描寫了張道藩的童年生活:在清末衰敗的大潮中,眼見清王朝已病入膏肓,有志之士紛紛舉起反清大旗,或留洋求學從事反清運動。張氏家族中就有張友棟、張家瑞先后留學東瀛,張家瑞還在日本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振宗就是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的。張家鳳繼承父親的幾畝薄田,數只書箱,精心撫育兒子。振宗4歲時,開始由父親教識字,簡單記數,作非正式的文化教育。后來,父親教他讀一些淺顯易懂的古詩,振宗記住的詩歌有100多首,如“春游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呤白雪詩。”他終生不忘。

    振宗6歲時,大爺爺友閔的女兒侍訚,在盤縣創辦女子小學,這位堂姑從小隨在外宦游的父親接受教育,善詩文、擅國畫、精刺繡,她把女子小學開在家里,族中女孩十幾個都成為她的弟子,其中就振宗一個男孩。侍訚教他們讀書寫字作文,畫花樣,剪花樣,繡畫,只是在女孩們學繡花的時候,單獨給振宗開小灶,教教他繪畫的基本功,這是振宗學繪畫的開始。晚年的張道藩回憶說,他小時候看見蝴蝶花粉的印痕,就產生了學畫的感覺,這說明他有學畫的天賦。

    他與傅斯年是同學

    15歲那年,振宗考取了盤縣高級小學,父親給他改名道隆。19歲那年,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績畢業,父親為他改名道藩,但此時家里已經沒有能力供他繼續求學。無奈之下,張道藩去鄰縣當了一位小學教師。日復一日的乏味生活,讓張道藩感到厭倦,工作剛滿一年,他就投奔了當參議院議員的五叔張蓮仙,在五叔的幫助下得以在南開中學繼續讀書。可惜好景不長,張勛復辟解散了國會,五叔失業,張道藩也斷了經濟來源,再次失學。

    隨后,他跟隨張蓮仙的父親張笏香來到了包頭,先任厘稅征收員,后來升任科員。雖然每個月能拿到近百元的工資,但張道藩仍然想著讀書的事。升學、留洋、當畫家,這些夢想促使他一邊工作一邊自學外語。兩年時間,他積蓄了2000塊大洋,這就有留學的初步本錢了。1919年7月,張道藩回到天津,本來預備尋找機會留日,但看到許多留學生不滿日本侵略祖國相繼回國,他就放棄了這個念頭,重新回到南開中學讀書。在這里,他聽到了吳稚暉的演講,講的是留學法國勤工儉學,這下張道藩又起了留法的念頭。他辦了護照、買了船票,征求了五叔的同意后,就找到校長張伯苓申請留洋。

    經過49天的海上漂流,1919年11月22日,張道藩終于踏上了歐洲大陸,但是由于航線更改,他登陸的海港不是法國馬賽,而是英國倫敦。在英國的老留學生幫他和幾個勤工儉學的學生找到了臨時住處,也給他們帶來了一個壞消息:法國戰后軍人復員,搶占了大量的工作崗位,大戰期間在法國的數萬華工紛紛回國,他們如果按照原計劃去法國,找工作都難更別提儉學了。留法的路走不通了,想要留在英國生活費用又成了問題,無奈之下,張道藩只好再次求助國內的族人,得到答復后才留在英國。

    1921年8月,張道藩順利考入倫敦大學文學院美術部。倫敦大學的留學生中,他和攻讀哲學心理學的傅斯年最要好,兩人經常結伴逛舊書店買舊書,還一起去看戲劇。王由青寫道,同是窮學生,有時就買站票,連看三四個小時也不覺得累。一天晚上,兩人看完戲回到學校已經很晚了,臨分手之時,傅斯年掏出錢要還張道藩的票費,張道藩堅持不要,傅斯年就把錢放在地上轉身就走,張道藩繼續往前走也不回頭,邊走邊說:“你拿回去,我不要。”兩人都以為對方把錢撿走了。第二天碰面,彼此一問,才知誰也沒有撿起票錢,鬧了一場相互客氣兩下吃虧的趣事。

    他成了蔣介石的心腹

    在英國留學期間,張道藩結識了劉紀文、邵元沖,在兩人誠摯的邀請下,加之對孫中山的崇敬,1923年張道藩加入國民黨,從而也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1924年9月,張道藩考入法國國立巴黎最高美術專門學校,繼續深造。這段時間,加入了徐悲鴻等人組織的藝術團體“天狗會”,三幅畫作還入選法國巴黎沙龍春季美展。

    1926年6月,剛回到上海的張道藩,得到許多團體和學校邀約,要他講演,但因支持美術學校用模特兒寫生,得罪了孫傳芳,多虧世伯曲荔齋和孫傳芳交情極深,才幸免于難。張道藩深知在時局動蕩之際,單純做一個畫家夢,是難以實現自己的價值的,那如何實現自己的抱負,在亂世之中找準自己的人生切入點呢?此時,劉紀文突然回國,從他那里張道藩得知廣州形勢正在一天天好轉,于是他決定放下藝術家的頭銜,去廣州闖蕩。

    1928年2月,在陳果夫和劉紀文的安排下,張道藩終于見到了蔣介石。他沒想到,第一次見面蔣介石就向他拋出了橄欖枝,讓他到組織部當秘書。王由青在《張道藩的文宦生涯》一書中這樣寫道:“蔣介石起用張道藩為秘書,一開始就以心腹之人待之,蔣介石建議國民黨中常委會讓張道藩列席國民黨中常會會議,報告組織部的工作或提案,并由夫人蔣宋美齡發給張道藩一紙綠色橫條的特別出入證,以便一早一晚不經通報直接找蔣匯報工作,張道藩的個人命運就此改變了。由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一躍而為‘天子近臣’。”

    在蔣介石一手擢拔下,張道藩仕途一帆風順。先是國立青島大學教務長、浙江省教育廳長,然后做到國民黨政府交通部、內政部、教育部次長。任國民黨第三、四屆候補中央執行委員、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第六屆至第九屆中央常務委員。國民黨退守臺灣,張道藩對蔣介石的愚忠,得到了蔣氏的青睞:出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立法院院長”。

    雖然張道藩最終成為了國民黨政府的高級官員,但卻無法掩蓋他在藝術方面的造詣。張道藩的成功,在于他借蔣介石、陳果夫、陳立夫等人提供的政治資助,獲取了滿意的政治地位,使得他的多方才藝在民國歷史舞臺上得以盡情展現,美術、書法、文學創作,話劇電影編劇、導演、演出,攝影、語言文字、演講、辯論、烹飪、社交、音樂,其人都有所長,可謂一個藝術的全才。在孤島晚歲的日子里,他繼續代表蔣介石全面掌控臺灣文化界,直至1968年離開這個世界。

    戀上徐悲鴻的妻子蔣碧微

    作為一名政客,張道藩給人的印象是嚴肅刻板,但在冰冷的外表下卻隱藏著一顆火熱的心。他一生最愛的女人卻是別人的妻子,1922年夏天,當張道藩在德國柏林第一次看到蔣碧微時就被她吸引住了,只可惜那時候她已經是徐悲鴻的妻子。

    當年張道藩拜見徐悲鴻,是真心想結識這位有才氣的畫壇人物,徐悲鴻和妻子回訪張道藩,給他留下終身印象的卻是黑頭發、皮膚白的蔣碧微。但對于張道藩的暗戀,蔣碧微起初毫不知情,只是覺得他是個熱心、善良的人。直到1926年2月,蔣碧微收到了來自張道藩的第一封信,他在信里提出了七個關于愛情的問題,蔣碧微才恍然大悟。她突然明白了為什么張道藩與法國姑娘素姍(中文名郭淑媛)相戀也是終日愁容,為什么連訂婚都顯得那么勉強,為什么在訂婚宴席上喝得酩酊大醉?可是這位18歲就跟著徐悲鴻私奔的富家小姐,面對這個局面時與毛頭小子張道藩一樣不知所措。之后,張道藩經常給蔣碧微寫信,一生中寫給蔣碧微的信達十五六萬字,這是一種特殊的愛情。后來,張道藩與素姍結婚了,可沒過多久蔣碧微的婚姻卻亮起了紅燈。徐悲鴻愛上了自己的女學生,并主動離開了家。張道藩作為雙方共同的朋友,從中勸解,他對蔣碧微的遭遇非常同情,再次向她坦承了10多年來自己隱秘的愛戀之情。這時蔣碧微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因為感受到“破家”的痛苦,本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她的本意是不愿接受張道藩,也不愿傷害他的法國妻子。她在回憶錄《我與道藩》中寫道:“由友誼發展為愛情,到了最后,一定會連友誼都一并喪失。”

    然而,兩人很快就陷入了苦戀。1945年,徐悲鴻和蔣碧微離婚,在簽字分手的當天,蔣碧微便拿著徐悲鴻支付的100萬元和100幅畫,去好朋友家里打了通宵麻將。1948年,蔣碧微跟隨張道藩去了臺灣,成為張道藩公開同居的情人。她在回憶錄中提到:“離開祖國大陸,促成了道藩多年的夢想,使我們在臺灣同居十年。”1958年,蔣碧微催張道藩去澳大利亞探望分居已久的妻女,讓他回歸家庭,自己卻選擇了放手,開始一個人的孤苦生活。城市信報記者 黃默

    [編輯:蘇青]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