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海恩里希·謀樂在1899年出版的《山東德邑村鎮志》中這樣描述樓山:位于滄口東北,樓為宮殿之意,也有寫為“漏”的。稍晚的中國官方志書《膠澳志》也有相似的解釋:“樓山,濱海之小培樓也。”實際上,這并不是關于樓山的最早的文字記載,同治版《即墨縣志》云:“樓山,縣西南五十里”。浮山所18墩堡中有“樓山”,這也是有史料記載最早的青島市區山頭。
樓山曾經叫“漏山”
樓山,位于李滄區西北部,由東西樓山、小棗園山和坊子街山4個山頭組成,總占地面積44萬平方米。主峰海拔98.2米。
關于樓山名字的由來,有多種說法,一說是因為山形似樓故而得名,但這種說法如今已經無法考證,歷經歲月變遷,樓山前后高樓林立、植被繁茂,即使站在山腳下也無法看出此山的“樓形”。另一種讓人認同的說法是,樓山的形狀像一只倒置的漏斗,山民質樸,就地取名為漏山,正是直觀形象。到了清代,當地人感覺“漏”字不好聽,就改為樓山。這種說法在史料中也有所體現,同治版《即墨縣志》的附圖《七鄉村莊圖》上標注為“漏山”,山后村莊為“漏山后”;到了清光緒年間出版的《七鄉村莊圖》中,“漏山后村”就改標“樓山后村”了。至于“漏”字從何而來,在當地還有兩種極富神話色彩的傳說,一說樓山過去叫“漏山”,是因為每逢下雨這里就水流如注,天就像漏了一樣,住在山下的老百姓就會抱怨,一定是女媧娘娘當年補天時沒把這塊補好,所以總是漏雨;另一種說法則跟二郎神擔山扯上了關系,老人們說它是二郎神擔著兩籮筐大山追趕太陽時,走到這片海灣邊腳下一顛,從筐里漏下來的,以前它的名字就叫“漏山”。老人們還說,當年朱元璋當皇帝時就在山前修下樓山寨,那營盤就是今天的營子村。到了十九世紀末,德國人還曾在繪制德文地圖時出現過一個錯誤,或許是因為譯音相似,他們最初將樓山寫成了嶗山。
山下曾設“卡子門”
樓山山南有一條無名河流,自東向西蜿蜒入海。就在這河之陰、山之陽,有一個古老的村莊,那就是板橋坊。板橋坊村坐落在樓山前方,與樓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里曾是出入青島的“咽喉之地”,日本侵略者在板橋坊西的四流北路設“卡子門”,盤查進出青島的行人。
據島城文史學者劉錦女士介紹,上世紀初進出青島只有兩條路,一是板橋坊,一是李村。日軍侵占青島時,在板橋坊村北、四流中路的盡頭設了一個關卡盤查行人,纏滿鐵蒺藜的柵欄門由日偽軍把守,出入人等必經搜身才放行。柵欄門開關定時,以同興紗廠(后來的國棉八廠)上下班汽笛鳴響為準,早6時開晚6時關,過時宵禁,老百姓出入要帶通行證,若無通行證輕則打罵關押,重則當場喪命。為截斷出入青島的大路,日本鬼子抓村民們在板橋坊村北挖了一條深3米寬5米的大溝,滄口一帶的老百姓叫它“北壕溝”,有偽軍日夜巡邏,無人敢隨便翻越。大溝西起興城路西頭,向東逶迤直到文昌閣村,然后向南彎通到大村莊。當時稱東大村莊、東文昌閣為溝外,西大村莊、西文昌閣為溝里,溝里的居民發通行證,可以進出卡子門。1945年日本投降后,卡子門撤掉,那條十幾里長的北壕溝才一年年逐漸填平,直到1959年,板橋坊村北還有一段壕溝。
在卡子門旁邊,日本人還蓋了座高大氣派的日式小院供軍官住宿辦公,日軍經常把可疑者抓進小院里拷打。如今在四流中路與興城路交會處,這座建于上世紀40年代初的日式建筑仍然留存,不大的三合院,十幾間瓦房,住了幾戶普通居民,十分不起眼。
老工業區華麗變身
如今的樓山青山翠柏,沿著石階一路上行,就來到了山頂的亭臺,眺望山下整齊排列著的居民樓,老人們圍坐在樹蔭下聊天、打牌,孩子們在陽光下跑跳嬉戲,儼然一個自然樂園,初次登上樓山的人或許無法將它與舊青島濃煙滾滾的工業區聯系在一起。
1902年,德國人在樓山前的滄口街開辦了德華繅絲廠,主要生產柞蠶絲、黃絲、白絲,銷往歐洲市場,這成為滄口向工業區發展的第一步。據記載,當時繅絲車間的機器終日轟鳴,高聳的煙囪不時冒出濃煙,也并沒有影響到周邊居民的生活,淳樸的中國老百姓只是遠遠地看著這些來自異國的先進事物,然后繼續用最原始的方式過著自己的日子??梢哉f,青島現代紡織工業的發源地在滄口,其發端就是德國殖民青島時期開辦的德華繅絲廠。
德國人走了,日本人來了,日本人開辦的紗廠、橡膠廠直逼樓山腳下。到了沈鴻烈主政青島的時候,出臺《大青島發展計劃》,明確將樓山規劃為工業區。到上世紀40年代,東亞重工、維新化學、南日鋼、北日鋼吞煙吐霧,將樓山團團包圍,城市重工業基地漸成規模。到解放后,這里已分布著青鋼、堿廠、紅星化工等大大小小的企業二三百家,樓山也因煙塵靄靄成為人們心目中不宜居住的地方。
解放前夕,國民黨軍隊在樓山構筑工事,樹木遭到毀滅性破壞,山體光禿。解放后,經多年植樹造林,大量種植刺槐、黑松,植被恢復較好。1984年這里開辟為山頭公園,該山全部綠化,園內共分5個觀光游覽區,并建有亭、廊、石桌和石凳等,供游人們觀景、小憩或娛樂?,F在的樓山,山勢雖然不算高峻挺拔,但輪廓卻清麗柔和,幾個山頭連綿起伏,綠覆山坡。
文/圖 城市信報記者 黃默
[編輯:蘇青]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