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明珠 高士奇
古時民告官,難!官告官呢?其實更難,弄不好保不住烏紗還丟了性命。郭琇兩年連續三次上書彈劾朝廷重臣,其中最讓所有人意外的是,身為小小御史竟敢在大學士(相當于宰相)明珠生日當天送上“彈劾”大禮,人人都以為他死定了。但康熙大筆一揮將明珠一黨請出了大殿。這件事震驚朝野,成為康熙年有名的政治地震。郭琇也因為連續上疏,人送外號“郭三本”。
第一疏參倒兩個大臣
郭琇寫的這第一疏是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二十二日,這個時候他還是江南道監察御史。在這道《參河臣疏》中他陳述了河道總督靳輔在戶部尚書佛倫的支持下治河措施不當,致使江南地區困于水患百姓怨聲載道。這道疏讓康熙大發雷霆,當朝便罷免了靳輔、佛倫降職。
郭琇的第十九世孫郭顯平補充,那段時間,康熙的奶奶孝莊太皇太后(1688年1月27日)剛過世,康熙曾經跟大臣們說自己要為奶奶守制三年,一個皇帝怎么能三年不上朝呢,最后決定那就一天代表一個月,那天剛上朝便御門聽政接到了郭琇的疏,看完后反問一句:“你這里面有沒有涉及到內閣大臣?”郭琇回答:“沒有!”
但現在有人研究郭琇這第一疏時卻提出不同意見,說其實在這件事上靳輔有點冤枉,因為當時他在治河方面還是非常賣力的,而且起用了當時的治黃專家陳潢。為了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陳潢建議在下河實行“屯田”,把下河經過治理的一些土地分給無家可歸的災民,然后貸給他們農具種子等,只要讓他們定期繳納一定米糧即可。這樣既解決了災民的生計也為治河找到了合理經費,按理是一舉兩得的事情。但偏偏這樣的好事被一些土地豪紳盯上了,他們便想盡辦法來收攏屯田,造成一片混亂。其實現在冷靜下來想想,難道因為這么一道奏疏康熙就把靳輔等官員給處置了嗎?這樣也顯得太不夠謹慎。所以這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隱情,有人說,那時康熙早就盯上了明珠等人,只是缺少個合理的借口而已,剛好郭琇的上疏給了這個機會。
當然,這一切只是猜測而已,不管真相如何,有幾個事實卻是擺在眼前的:一是在陳潢的幫助下靳輔的治河確實是有功效的,因為之后數年未曾沖決,康熙再次起用了靳輔。第二個事實是,在清同治版《即墨縣志》中郭琇的三疏只選載了后面兩疏,并沒有提到《參河臣疏》,可能也是一種預示。
明珠生日郭琇送來特殊禮單
參倒靳輔、佛倫只是往朝廷丟下了一顆小炸彈,但沒過多久郭琇又上疏了,這次他的對象是當朝大學士明珠,一個五品官員竟敢彈劾一品大員!這次,康熙朝是要發生“大地震”了。在進入正題之前,先了解當時的人員背景,索額圖與明珠的兩相爭雄。
索額圖和明珠都是康熙朝的大學士,索額圖是滿洲正黃旗人,曾經幫助康熙帝擒獲鰲拜,所以康熙對他的感情非同一般,他之后是皇太子黨的核心人物??滴趺靼祝荒茏屗黝~圖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樣遲早要出事,所以之后便起用了明珠,也是滿洲正黃旗人,與索額圖顯貴的家世相比,明珠可是一步步熬出來的。在康熙的“導演”下,兩位大學士同朝柄政,每天斗智斗勇。郭琇彈劾的竟然是這其中一虎,而且還是選在明珠生日這一天。
那天的明珠府上熱鬧非凡,從門口到院內到處掛著紅色的彩帶,53歲的明珠也特意換上了一身紅色的衣服,他可是當天的壽星主角呢。明珠慶壽不是小事,滿朝文武官員誰敢不到場、不送禮,所以那天一大早府中人便絡繹不絕,明珠笑得神采飛揚??斓街形缌?,該到的官員基本都到場了,往下一看,這氣派絕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郭琇郭大人到!”管家這一聲喊叫讓明珠驚得抬起頭直盯著門口。郭琇可是朝廷中有名的“倔骨頭”,剛正不阿從不會參加這樣的場合,他竟然來給明珠拜壽,這事讓人看得蹊蹺。正在明珠和所有人都疑惑時 ,郭琇仍然一副嚴肅的表情走進院內,先恭恭敬敬說了聲:“郭琇給明珠大人拜壽來了!快呈上禮單。”
明珠樂開了懷:“郭大人能來就是給老夫面子了,還帶什么禮單啊。”說罷收下紅紅的禮單后轉身拿起一杯酒遞過來,當朝大學士哪能輕易給人敬酒呢,這個場景讓臺下的人看得嫉妒橫生,郭琇接過酒一飲而盡,而后徑直走出大門。
明珠愣了那里,只是一剎那,趕緊叫人拆開郭琇送來的禮單,上面明明晃晃寫著幾個字《糾大臣疏》,里面詳詳細細列舉了明珠的八大罪狀。手腳發軟的明珠早已汗流如雨,這時正好門口一聲“圣旨到!”他徹底暈倒在地。
這些場景描述下來大家是不是看著有點眼熟?是的,這正是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的片段,只不過電視劇將那個送禮的人換成了郭琇的同學李光地,其實歷史上這位真正有膽量的人是郭琇 。在《糾大臣疏》中 ,郭琇一針見血:“部院衙門,稍有關系之事,必請命而行……靳輔與明珠、余國柱交相固結,每年糜費河銀,大半分肥,所提用河官,多出指授,是以極力庇護……”其措詞之嚴厲,事實之詳盡,將明珠、余國柱等揭露得淋漓盡致。康熙表現得極其淡定,只是大筆一揮將明珠降職,余國柱等被逐回原籍為民。權傾一時的明珠黨派就這樣結束了。據郭顯平介紹,時任內閣大學士共有五人,明珠列為首位,經過此次事件后,其中的四位被免職或休致回籍。
這一疏讓郭琇聲名大震,得到康熙的器重,很快升為都察院左都御史,成為從一品,連升四級。
第三疏參倒當朝紅人高士奇
1688年郭琇這兩疏已經讓康熙朝發生了場政治地震,但這位正直的人還沒停止 ,有了康熙的支持他更加敢于說話 、敢于揭發。1689年他又上一疏《參近臣疏》,誰是近臣?當時被康熙收進南書房的紅人高士奇以及他的黨派。(南書房是軍機處的前身,是實際上的內閣。高士奇官至軍機大臣,人稱布衣宰相。)
高士奇是浙江錢塘人,舉人出身,好學能文,書法又好,康熙把高士奇當作自己的良師益友,各種賞賜自然不在話下。久而久之便助長了高士奇心中的欲望,朝廷內外都知道他的這層關系紛紛來投靠,到最后竟然演化為變相威脅,誰不來送禮請安便找人抨擊他 ,讓他在朝廷上無法容身。郭琇眼中自然容不下這樣的人在朝中興風作浪,在收集完證據后便用老辦法向康熙告了一狀。那天,高士奇正在陪康熙吃午飯,吃飯時康熙還問了他一句:“士奇 ,朕待你如何?”
高士奇連忙回答:“回皇上的話 ,皇恩浩蕩,奴才當以肝腦涂地相報。”康熙更加高興:“愛卿勿忘今日之誓言。”
沒多久郭琇請求覲見,進來后便直接從衣袖中呈上一個奏折,康熙一看笑笑便將奏折合上了,并對郭琇說:“郭卿所言甚是,朕當認真處之。”從郭琇進來看自己的神情,高士奇心里就開始打鼓,這奏折里寫的究竟是什么?他本想偷偷看一眼,但被康熙擋住了。等郭琇退出去,康熙忽然將奏折擺到他面前:“高卿,你看這案子怎么處理?”然后便繼續吃飯。
“臣都御史郭琇 ,查權臣高士奇……”一看這幾個字,高士奇連忙伏地磕頭,他陪在康熙左右自然更了解他,這個時候不能再辯解只能請罪:“臣知罪、臣知罪……”高士奇被罷官回老家務農,他的一派黨羽也遭到查辦。朝野上下為之一快,郭琇即被群僚頌為“骨鯁之臣”。
這就是震驚朝野的三疏,每一疏都招招致命,不可否認這三疏對當時的康熙朝政治發展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勇敢的郭琇因此有了個稱號“郭三本”。不過也因此郭琇得罪了人,給自己招來禍事,在第三疏一年后,也就是1690年他便開始遭人陷害,明珠、佛倫還有高士奇這些曾被他彈劾的人全都想置他于死地 。所以對于郭琇這一生才會有人用八個字總結:成也三疏、敗也三疏!
郭琇曾經也是個貪官?
因為三疏、因為他的剛正不阿,這位即墨人雖然在朝為官短短14年,卻成為收入《辭?!返奈ㄒ灰晃?。但在對郭琇的事情進行梳理時發現,有人說郭琇在當吳江縣縣令時 ,還有點小貪污問題。本來這事就要被當時的江寧巡撫湯斌告上朝廷了,郭琇馬上找到湯斌請求他再給自己次機會。據說,為了表明自己的決心,郭琇馬上命人到河里擔水,把縣衙沖洗一遍又一遍。擔水洗衙,意為洗心革面,“前令郭琇已死,今來者又一郭琇也”。
不過對于這個說法,郭琇的第十九世孫郭顯平始終存有疑問,他為此在其博客里撰文《郭琇“先貪后廉”辯》對此進行了駁斥。他認為:“湯斌是個非常正派的人,他死后皇帝追加謚號‘文正公’,得到這個謚號的人那個朝代只有八個人,所以足以顯現出湯斌的政治地位。像他這樣一個人曾經這樣形容郭琇 ,說他居心恬淡,蒞事精銳,所以如果郭琇曾經是個貪官、曾經犯下錯誤的話,像湯斌這樣清正的官員不會在郭琇貪墨近七年還會因為誓言給他機會的,更不會不遺余力地向康熙帝舉薦他 ,而后來郭琇蒙難,明珠、佛倫之流也不會找不著把柄,以莫須有的罪名誣陷他,那只是一種野史記述而已。”
郭琇因為是康熙朝那場舉朝震驚的政治地震的核心人物,而稱得上是康熙朝中響當當的一個大人物,他的膽識被傳送到民間,以至于他被罷官回家時 ,滿街上都站滿了人想看看這位了不起的人到底長什么樣子,看到后大家更愣住了,因為郭琇長得實在有點美:身高七尺有余、清瘦而白靜、帶著溫柔的女人相……
[編輯:蘇青]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