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去柳樹臺,德國人修了臺柳路青島成全國第一個跑汽車的城市
1910年前后在館陶路汽車站候車的德國人解放前館陶路汽車站全景
前文說到麥克倫堡療養院,殊不知這所療養院的設立為青島的近代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就在療養院設立不久,為了交通運輸的方便,一條嶄新的公路應運而生,名為臺柳路。臺柳路作為全國第一條公路自然有著特殊的意義,這使得青島在全國率先出現了各色汽車飛馳的場面,作為連鎖反應,全國最早的汽車站——館陶路汽車站也隨之出現。青島,就這樣一步一步離近代化越來越近了。
青島是中國最先有汽車的城市
現在說起汽車,恐怕并不是什么新鮮玩意兒,不少家庭都有自己的私家車,可放在上世紀初,汽車在中國絕對是時髦的代名詞。
中國最早乘坐汽車的人是誰?我們無法考證,但慈禧很有資格上榜。慈禧太后雖然在政治上較為保守,但在追趕時尚方面卻毫不含糊,庚子賠款之后,慈禧力推新政,自己也身體力行,之前被她不屑一顧的火車是她第一個嘗試的對象。之前慈禧曾經乘坐過火車,但她覺得汽笛聲音太響,便將車頭拆除,改為馬拉,搞得不倫不類?;氐奖本┖?,慈禧在短短四個月內就突擊修筑了一條三十多公里的鐵路,即高碑店至易縣的“新易鐵路”。翌年清明,慈禧便乘上這趟由17節車廂編組的“龍鳳專列”去祭陵,這次她坐了真的火車。
慈禧太后在表達了她對火車的興趣之后又將目光轉向了汽車。精于權術的直隸總督袁世凱1902年花了一萬兩白銀,在香港為慈禧買了一輛德國杜爾汽車公司制造的第二代“奔馳牌”白色敞篷轎車,作為慈禧60大壽的貢禮送給太后。悲劇的是,慈禧第一次乘汽車和她第一次乘坐火車的經歷有著相似之處,當老佛爺坐上汽車外出兜風時,看見一個下人坐在自己的面前,不由勃然大怒,當得知這是駕車的司機時,就命令他跪著開。那名司機只好跪著駕駛,但膝蓋怎么踩油門和制動器?更何況跪著開車視線大大受阻,所以這次的乘車經歷給慈禧太后留下了極壞的印象,也正因如此,汽車引入中國的時間被推遲了。
盡管慈禧對汽車沒有表露出極大的興趣,但這并不妨礙青島在這一領域走在中國的前列。1901年,德國殖民政府將第一代“奔馳”汽車和各種歐洲名車,以匯泉廣場為起始點,舉行了一次駛往浮山方向的“汽車拉力賽”。在大清國民還不知道汽車為何物的時候,青島就舉行了如此規模宏大的汽車比賽。所以說,青島是中國最先擁有汽車的城市。不過,這無疑是一種殖民產物 。
中國最早的公路是臺柳路
前文提到的麥克倫堡療養院成立后不久,交通就成了第一大難題。因為從市區前往柳樹臺的距離太遠,加上療養院需要大量的物資,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擺上了德國人的議事日程,臺柳路的修建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臺柳路的修建與麥克倫堡療養院的建設幾乎同步進行。臺柳路建于德占時期的1903年,由青島臺東鎮(今臺東一帶)起,經市區東吳家村及嶗山區的保兒、河西、李村、漢河等村,止于柳樹臺村(今屬沙子口鎮),是中國最早的一條公路。1928年版《膠澳志》有“臺柳路由臺東鎮經李村至柳樹臺”的記載。有關該路的修筑年度及狀況,《膠澳志·交通志》有如下記述:“德人來青市道與村道同時并進……其村道首先修筑者為青島滄口一路,次則為青島李村一路,其后漸次興修,計有十四路,即(一)由青島經臺東鎮東吳家村、保兒、河西以達李村;(二)由李村經東李村、下河、南龍口、九水以達柳樹臺……”“蓋自德人修理村道就地征役,僅有橋梁、溝渠由工程局派工包修。運搬材料照給工資。此外人工則由各村攤派,故創始之二、三年(李村道開筑二年,僅修至楊家村,滄口路開筑三年,僅修至小村莊)進行甚為遲鈍,其后多由警察署壓迫施行,一千九百零三年以后,乃獲次第進行……”這段記述,明確指出臺東至李村及李村至柳樹臺的村道,即臺柳路。
麥克倫堡療養院于1904年9月建成后,當時的道路狀況已不能滿足交通的需求。1906年德國工程師史克耐爾編制《一條公路的改造和移動的預算》(見青島市檔案館德文檔案《自來水廠存資》),內稱:“其中一部分已經有路基中自然存在的石塊已露出地面,有的部分是滿投亂石后加以覆蓋的,有的路段車道很窄狹,已不符合要求,它僅3.3公尺寬,而且是沿河床在一4公尺高的墻壁上,車輛是無法躲讓的,該段作為走廊也非無危險,只能騎馬安全通過。”陳述多種理由,要求德政府批準進行改造。爾后雖未發現該路之施工區及竣工的有關資料,但在1907年6月27日膠澳總督卻簽署了一則命令:“自現在起,費·理查德商號于每星期三、六下午1點自中央飯店(今青島日報社)及于每星期四日下午5點自墨蘭堡房(柳樹臺)停車場登車出發。”(其費用屬于政府及其所屬單位每人每次2元。費·理查德商號是汽車運營商的名稱,從中央飯店到柳樹臺途經臺柳路。)這說明1907年6月臺柳路的改造和移動已完成,并投入營業性使用,在此之前已初步建成并有非營業性車輛行駛。
臺柳路全長為29847.92米,面積約150661.40平方米,其規模之大、路線之長在當時居青島及山東省之冠。關于它當時的風貌我們可以參考《膠澳志·建置志》——“臺柳路為由臺東鎮經李村至柳樹臺赴嶗山要道,德人所建各式橋梁、涵洞計有二百十七座,內洋灰(即水泥)拱橋五座……架山河之上,怪石峭立,澗泉溶溶,林木青翠,風景絕佳。”其中還提到這條路的坎坷命運——“惜德日之戰役,德人自行炸毀,雖經日人修復,而德建工式掃地無余矣。十四年秋,山洪暴發,舊橋復圮,當時竭力經營 ,始得恢復故觀。”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看到臺柳路對于青島近代化進步一面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德國人對于中國人的殘酷奴役,德人修筑臺柳路及柳樹臺麥克倫堡療養院等建筑所占用的農田、河道等均無償征用,且無償調用臺柳路沿線農民。“當臺柳路筑成通車后,專供德國侵略者及其僑民游山玩水、休療憩養、侵略軍調動演習之用,根本不讓華人行走。有時中國人推車在路上行走,看到德國人的車來了,必須立即將車推到路邊溝里;而德國女人騎自行車在路上行進時,中國人也要趕快躲開,由此可見德國殖民統治之暴虐。”
臺柳路建成后,乘汽車4個半小時即可到達嶗山。麥克倫堡療養院所需要的肉、面包、甚至大部分的蔬菜和水果甚至還有魚,也都可從青島或更近的李村運來。自此,青島作為中國道路客運的發祥地,在全國率先跑起了汽車。
中國最早的汽車站是館陶路汽車站
伴隨著臺柳路的興起,汽車在青島越來越多了,各色的汽車在路面上飛馳,這就是當時青島市民看到的新奇景象,無怪乎當時的青島人把這些汽車比做“會跑的房子”。相應的,中國最早的汽車站館陶路汽車站也出現了。
1910年5月11日,膠澳總督再次簽署了一則命令——“運輸商費·理查德商行保持去墨蘭堡房和沙子口班車。駛往墨蘭堡房,每星期二、五、日上午7點自中央飯店出發?;爻蹋和惶煜挛?點由墨蘭堡房出發。車費:軍士和士兵每人每次2元。駛往沙子口,每星期三早7點自中央飯店出發,同一天下午3點半由沙子口返回,車費:每人每次3元。”
和之前的命令不同,上述線路沿線開始涉及到青島市民的聚居區。費·理查德商行認為,很多德國客人到中央飯店等車比較便利,而青島市民大多居住在聊城路、館陶路、上海路附近,于是在同年7月便將發車地點延伸到館陶路,中央飯店只是作為過路站點。久而久之,館陶路汽車站開始在市民中深入人心,大家也都知道這里有個汽車站。起初的汽車站是沒有任何標志的,只是豎了一個牌子,用來候車。后來隨著乘車人數和線路的增加,來此乘車的人需要購買物品、用餐,慢慢便建造起簡易的候車亭。1910年,館陶路汽車站便這樣誕生了。從其地理位置看,其與前海棧橋和行政區(總督府)距離適中,與大港火車站、大港碼頭比較近,在當時屬于交通樞紐了。從今天的眼光來看,布局是非常合理的。
館陶路汽車站在民國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青島市志》中《長途旅客運輸》記載:1931年,山東省建設廳派員來青島,雙方就警務檢查、車輛捐稅以及具體業務等方面達成《省市長途汽車聯運通車辦法》,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山東省膠萊汽車路局在青島錦州路30號設總站,營運路線有:青煙線(青島—煙臺);青黃線(青島—黃縣);青沙線(青島—沙河);青金線(青島—金口);青海線(青島—海陽)。直到青島解放后,于1949年6月14日成立了館陶路長途汽車站。李正祿任站長,當時車站很簡陋,但線路可發往全省各地。記者 田野
[編輯:蘇青]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