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殖民者建的植物園
明朝初年,一支內陸移民來到了會山(今太平山)腳下,借著平緩的坡地和眼前一望無際的大海,開始了持續 500余年的生活。會前村是青島版圖上最早有人居住的村落之一,村中的百姓,堪稱是青島的拓荒者。隨著德國殖民者強占膠州灣,1901年6月,強征了小鮑島、孟家溝、小泥洼、會前、海泊等5村,拆除住房,興建苗圃,會前的村民被遣散至青島各處……如今會前村居民打魚曬網的海灘變成了第一海水浴場,漁民們織網、修船的空地建成了匯泉廣場,會前村的舊址則成了中山公園……
“會前”之名從何而來
會前村的遺址,位于今中山公園內,清溪古樹相伴百余年,見證著這個村落的興衰變化。至今此地尚存民國時建造的會前村遺址碑,上書:“會前村今訛為匯泉或會泉,舊有村民共三百六十戶,多業漁。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德租膠州灣。光緒二十七年,收買附近各山地開始造林。光緒三十年征收全村房地,悉令居民徙去,以廢其村,辟路建屋,栽林木立苗圃。民國三年(1914年),日本占青島遂將之定為森林公園,亦曰旭公園。十一年(1922)10月國人接受后,改名為第一公園。綜四十年來,園林日盛而村舍久泯,惟此斷垣并左右槐棗、杜梨數株,猶是村民郭姓當年舊物。遺址僅存,與國共永;既為之幸,亦喜其留有古色有。”
會前之名何來?說法大致有三:一說村名是來源于蘿卜會,據說在今天的道口路上原來有座呂祖廟(清溪庵),每年正月都有蘿卜會,會前村就是因為建在這蘿卜會會場之前而得名;另有一種說法,說會前村有一條深溝,溝內有一眼不大的泉眼,流水長年不斷,過路的行人口渴了都可以來這泉眼取水喝,久而久之,人們便把這里稱為“匯泉”了。還有一種普遍被認可的說法,如今的太平山,過去曾稱為“會山”,村子因為建立在會山之前所以稱為“會前”。
島城文史專家魯海先生認為,從今天的地理位置來看,呂祖廟的位置與會前村并不相近,而且蘿卜會只是每年舉行一次,因此得名的可能性較小。而據即墨縣志記載過去的太平山山名的確含有一個“會”字,名為“會全山”,老百姓通常稱之為會山,此山之前的村落稱為“會前”也說得通。遺址碑文上的“會泉”說法亦有考究,1917年康有為第一次來青島,看到了太平角的風景,當即作詩一首,名為《 青島會泉石磯望海觀潮高至數丈異觀也》,其中便將會前寫作了“會泉”。而“匯泉”二字,則是上世紀30年代沈鴻烈任青島市長時期,舉行了一次地名美化運動,從那以后才有了“匯泉”的說法,匯泉廣場的叫法就是因此而來的。
據介紹,當年的會前村背依會山,村西有一天然湖泊,也就是今天的小西湖,一條小河從此處曲折流入會前灣。小河入??诰褪谴迕裢2礉O船的地方。會前村的三百多戶人家里有一半以上是漁民,全村有大小漁船一百多條,今匯泉廣場是村民修船、織網的地方。漁訊期間,漁船并不回村,在金家口、石臼所等地卸魚,賣完后才回村,同時帶回日常用品。會前村的農民占少數,因為周邊的山地、嶺地多 ,農民生活上比不漁民,可是漁民常年漂泊在海上,擔當的風險自然也大些,遇到大風大浪天氣漁民的家人都要在家里燒香祝禱,祈求船只平安歸來。會前村的農民和漁民一樣,過年和農歷三月廿一日都去天后宮燒香,漁民拜天后、拜龍王祈求平安,農民求的是個風調雨順。
這里是青島最早的移民村
如果說青島村是最早的原住民村,那青島最早的移民村就非“會前村”莫屬了。據悉,會前村的居民中以王、郭、姜三個姓氏為主,這三支分別來源于云南烏撒衛、山西洪洞縣和福建。
山東半島自北宋末年起飽經戰亂,先是金兵入侵,遭受重創;又有蒙古軍進攻,再遭涂炭;后永樂帝派官兵剿滅農民起義軍而殺戮遍布山東半島,所以那時山東各地差不多十室九空,許多村子已無人煙。所以永樂年間,開始由各地向山東移民,這些移民的主要來源就是山西洪洞縣和云南烏撒衛。
“德國人當年拆會前村建植物實驗園時,其實還留下了兩間房子,是給看林人住的,房子的主人姓郭。”魯海先生回憶,過去會前村的那塊石碑是鑲嵌在那房子的墻壁上的,一直到解放后,房子拆了,原址上建了花卉園,石碑被擱置,直到1996年又被立起。而這郭氏一族正是會前村來自山西洪洞的移民。山西因少經戰亂,又少災荒,所以人口眾多,明朝建立以后,從洪武三年(1370年)到永樂十四年(1416年),先后七次大規模由山西向山東等省份移民。在大槐樹下郭姓一族被分配到了會前村,所以他們在這里又種下了槐樹?,F在,山西洪洞大槐樹被許多移民當作尋根的對象,那里有眾多族譜、家譜,里面確實有向山東即墨移民的記載。
王姓是會前村的第一大姓。據《王氏族譜》記載:“我王氏始遠祖,于明天順中以伯仲自云南來,家于即墨縣南境青島域內偏東,有村曰:會前。仲氏族徒居平度雙廟瞳,其后另為一宗。居會前村者皆伯氏所出之子孫世代相傳,人丁日眾……不幸于清光緒二十三年德夷占青島,越四年,于會前辟公園,全村遭其驅逐,吾族于是四方散處……”會前村王家來自云南烏撒衛可能不可能,這個問題曾在上個世紀90年代引起過本土文史學者的爭論,云南遙遠,而且遷徙過來的移民都不是少數民族,那個年代云南怎么會有漢人呢?
一支調研隊伍帶著這些疑問從青島出發,前往云貴邊界的烏撒衛所在地進行實地調查,證實了這一說法。云南移民的來源主要是烏撒衛,烏撒衛明屬云南,現在衛城舊址屬貴州威寧縣。這些從云南來的移民之所以是漢人而非少數民族,是因為他們絕大多數都不是云南當地的居民,而是明初由中東部各省跟隨軍隊去云南的。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率兵13萬遠征云南,平定云南后在當地建立衛所,所帶去的兵將也從此駐守在那里,安家住下了。通過在云南、貴州原烏撒衛一帶調查發現,確曾向山東一帶徒民為軍戶,即戰時為軍,平時為民。王氏就是其中之一。
會前村姜姓一族的移民是由福建先到姜戈莊,來又再次遷到會前村的,年代亦可追溯到明初。因為福建也靠海,所以他們很可能是會前村最早的漁民。有一種說法,從福建遷徙來的移民帶來了媽祖文化 ,此后建造的天后宮便與這些移民有關。除了當年的會前村和青島村,如今青島嶗山區的青山村、黃山村、姜戈莊村等地均有來自福建的漁民。
會前村村民散落青島各區
18世紀末,只有三百余戶居民的會前村在青島并不算大規模的村莊,與繁華的市鎮相比,這里的村民們按照祖輩們延續下來的方式過著簡樸的生活,然而這小漁村的平靜卻隨著德國殖民者的入侵被隨之打破。1898年,德國占領膠州灣后,要在沿海區域打造德人區,會前村和青島村所在的位置就都在其規劃范圍之內。從1901年開始收買村附近各山地,植樹造林。1904年又征收全村房地,廢村拆房,在這里建起了一座植物試驗場。當時,殖民政府支付給村民一筆安家費用,村民們拿了錢遷了祖墳就四散到青島各區域繼續租地務農,或者另尋海港捕魚為生,當然也有村民拿著這筆錢去做了生意。
會前村的第一大姓王氏主要分為兩支,一支去了浮山所,一戶前往沙嶺莊,那時候沙嶺莊和浮山所都靠海,同樣以捕魚為生。王氏的嫡系孫遷居到了浮山所后把祖墳也遷到了浮山所,還立了祠堂。雖然氏族內已經分家,但每年舊歷新年,從會前村徒居到各個村莊的王氏后裔都到浮山所去祭祖。過去沒有交通工具,全靠步行,各家男丁抬著祭品天不亮就要出門,不論遠近步行到浮山所,恭恭敬敬地祭祖,向族長拜年。
后來王氏的族人們“集國幣百元”,眾人采訪、司書,于“民國二十年歲次辛未”著成一本《王氏族譜》,由王氏十二世孫王永元作序,永元的兒子、十三世孫王立賢作“跋”。但此族譜只能由王氏嫡系后代保管,遷居沙嶺莊一支的王永和想盡辦法得了一本,歡天喜地拿回家去,把族譜供在堂屋里,鄭重地向一家上下宣布:“我等王龍(遷到會前村的第一代)后裔今日另設朝拜靈堂 ,往后逢年過節,再也不必去浮山所祭祖宗了。”從此自立門戶。
記者 黃默[編輯:蘇青]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