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第一所海軍快艇學校 就是鄧兆祥在青島創辦的
新中國成立后,鄧兆祥就在青島定居了,他不但籌建了新中國第一所海軍快艇學校,之后還歷任北海艦隊副司令員、海軍副司令員、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1998年8月,鄧兆祥逝世,享年95歲。
蔣介石下令炸“重慶”號
1949年2月26日6時,經過25小時航行,“重慶”號安全抵達山東煙臺港。解放軍膠東軍區首長和煙臺市長熱情迎接“重慶”號的到來。鄧兆祥艦長上岸后第一句話是:“重慶號過去的一切罪惡事情,由我一個人負責。”首長緊握他的手說:“熱烈歡迎重慶號的全體官兵,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有人評價說,重慶艦起義加快了解放戰爭的進程。率領‘重慶’號起義,是鄧老人生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曾任鄧兆祥警衛的紀墨先生對城市信報/信網記者說,“鄧老在士兵心目中的威信很高,全艦幾百人,并不是所有人都贊成起義,如果不是鄧老關鍵時刻站出來,重慶號起義或許就不會那么順利。”
鄧兆祥率“重慶”號起義,使幻想固守長江防線的蔣介石大吃一驚,一方面下令將桂永清撤職留任,所有海軍艦艇一律不準出海;另一方面下令不惜一切代價炸沉“重慶”號,以免為解放軍所用。
煙臺港本是淺水港,停泊大型艦只多有不便;膠東軍區的防空能力并不很強,為了躲避國民黨空軍的轟炸,鄧兆祥指揮“重慶”號開往已被解放軍占領的遼東葫蘆島碼頭。3月18日,國民黨重型轟炸機追蹤到葫蘆島,此時“重慶”號上的燃料油已經消耗殆盡,需要從英國進口,因此“重慶”號只能待在港口動彈不得。當日的轟炸,使艦上的6名戰士先后犧牲。
3月21日,國民黨空軍又來轟炸,一枚航空炸彈擊中“重慶”號艦尾,使艦體受到嚴重損傷。為保存艦體和戰士安全,經請示中央軍委同意,決定沉艦。士兵先將艦上的主要機件油封,將大部武器拆卸上岸之后,打開了艦艙底門,將“重慶”號自沉于葫蘆島港口。由于艦體龐大,“重慶”號整整用了8個小時,才側沉于冰冷的海水之下。
重慶艦重見天日,是在3年后。1951年4月起,海軍青島基地工兵營和潛水員,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開始打撈重慶艦,于第二年春天成功將其打撈出水。“當時中國正在發展‘空潛快’,就是空軍、潛艇和快艇,重慶艦的修復成本太高,于是就讓重慶艦退役了,”紀墨對城市信報/信網記者說,“重慶”號拆解后,艦上火炮、儀器、雷達等,一部分作為海軍學校的教具,一部分則交給蘇聯作為打撈費用;汽輪主機給了發電廠,剩下的空船殼作為培訓干部和技術人員的教育基地。
來青創辦新中國首所海軍快艇學校
1949年9月30日,新中國開國大典的前一天,毛澤東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鄧兆祥和傅作義、程潛等30多位國民黨起義將領。交談中,當鄧兆祥和起義將領們表露出他們為昔日走錯路而感到內疚時,毛澤東把手臂往空中猛地一揮說:“我們看問題不要割斷歷史!這是當時歷史條件造成的?,F在你們走到革命路上來了,這很好。要堅持下去!”1949年10月1日,鄧兆祥應邀光榮地參加了開國大典。
據任保軍記述,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第七艦隊侵駐臺灣,新中國海防斗爭和海軍建設的任務更為緊迫。剛剛成立不久的人民海軍,急需大量的海軍人才。同年8月,中央軍委決定,在青島市萊陽路8號(原國民黨海軍軍官學校舊址),以部分“重慶”號起義人員為基礎,組建海軍快艇學校,由鄧兆祥任校長,朱軍任政治委員。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培訓快艇部隊的各類人才,并負責組建新中國人民海軍的第一支快艇部隊。中央軍委要求他們在“六個月至一年內培養出快艇學員,迅速形成一支可靠的戰斗力,并能迅速執行戰斗任務”。
當時,美軍第七艦隊退離青島不久,國民黨海軍及美軍遺留下的營區內一片狼藉。萊陽路8號院內更是雜草叢生,沒有一座完整的營房和設施。在這樣的環境下,要建立起一所快艇學校,并在六個月至一年內培養出合格的快艇人才,難度很大。鄧兆祥接到命令后心急如火,壓力非常大。
8月14日,鄧兆祥率一支13人的先遣分隊到達青島萊陽路8號。一到青島,他來不及欣賞這座離開了20多年的美麗城市,就不分晝夜地忙碌起來。在這兒建教室,在那兒設訓練場,鄧兆祥規劃著新中國第一所快艇學校的藍圖。不久,他又和參加籌建快艇學校的官兵一起鋤草,平整道路,搬運器材。經過鄧兆祥和官兵一個多月的共同努力,萊陽路8號煥然一新,一座嶄新的人民海軍快艇學校誕生了。1950年8月,鄧兆祥任青島海軍快艇學校校長。10月9日,青島海軍快艇學校第一期學員正式開學。經過一年的緊張教學訓練,青島海軍快艇學校培養出了第一批合格的快艇學員879人,編配在42艘魚雷快艇上,組成了4個快艇大隊,這就是人民海軍的第一支快艇部隊。
為官清廉,對自己“吝嗇”
“1950年,鄧老來到青島組建海軍快艇學校,他就把家安在了青島,住在金口一路22號,后來他始終都沒有把家搬離青島,”紀墨對城市信報/信網記者說。
1955年,鄧兆祥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鄧兆祥先后擔任海軍青島基地副參謀長、副司令員、北海艦隊副司令員、海軍副司令員等職。
1983年后,鄧兆祥開始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1985年在他83歲高齡的時候,根據本人的多次誠懇請求,中央軍委批準他離職休息,從此結束了他長達72年的海軍軍人生涯。
在鄧兆祥的最后十年,紀墨一直作為貼身警衛陪在鄧老身邊,對鄧老非常敬佩。“鄧老的清廉和節儉是出了名的,他非常注重形象,穿衣講究,穿西裝一定系著領帶,穿軍裝必須扣著風紀扣。但里面的內衣則窟窿連著窟窿,我勸他換件新的,他會說,還能穿,穿在里面沒人知道。他說外衣必須整齊,那是對別人的尊重。他的腰帶都已經斷成了兩截,他就用線絲接起來,繼續用。他做事秉承兩個原則,一個是不浪費國家經費,另一個是不給別人帶來麻煩,”紀墨跟城市信報/信網記者回憶起鄧老的軼事,說到有趣的時候,他會情不自禁地笑出聲。“1952年,當時的海軍教導大隊政委朱軍在對鄧兆祥校長的鑒定材料中評價是‘生活刻苦樸素(近于吝嗇)’,我還有點兒不理解。后來到鄧老身邊工作,近距離接觸后,才真正見識到鄧老的‘吝嗇’。他寫字很小,信紙一行的距離,他能寫兩行字,甚至三行字,就是為了節約紙張,有時最后一頁信紙寫了一半,他會把空白的一半撕下來,不會給你寄過去,留著下次再用。”
鄧兆祥對待子女和身邊人非常嚴格。兒子在大連上中學的6年,學校離家十幾里路程;不僅沒有坐過一次父親的專車,而且在父親的要求下也沒有坐過公共汽車,往返均是步行。“鄧老不但嚴于利己,對下屬也很尊重,每次上下班,經過北海艦隊司令部的大門,他都會給站崗的士兵敬禮,軍人敬禮都是戴著帽子,為了表示尊重,即使在大夏天,他也會戴著帽子。”紀墨說,事情雖小,但是能反映一個人的品格,像這樣的小事兒,在鄧老身上舉不勝舉。“鄧老在北海艦隊當副司令員的時候,每天上午去辦公室看文件,雷打不動,風雨無阻。自己出行也是盡量輕車從簡。鄧老喜歡看書,他經常帶著我和一個司機,我們三個人去中山路那邊逛書店,按當時的規定,這是需要報青島市公安局警衛處的,應該派警衛,但他每次都是穿便衣偷偷地去,為此,警衛處不止一次地找過我們。”
為開通青島至廣州的火車努力
據任保軍記述,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青島與廣州及東南沿海城市的聯系日趨緊密,每年來往的人員達90余萬人次。在兩個家鄉之間建立起連接的紐帶、溝通的橋梁是一件多么讓人興奮的事情。鄧兆祥決心為開通青島至廣州的火車而努力。
1993年3月的一天,鄧兆祥與其他政協委員一起,準備到北京出席全國政協八屆一次會議,青島市黨政軍領導到火車站送行,當時的青島鐵路分局局長周道三專程來到鄧兆祥的包廂,希望鄧老在全國政協會議上為開通青島至廣州火車諫言。鄧兆祥欣然同意了周道三的請求。
在全國政協八屆一次會議上,鄧兆祥再次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會上,鄧兆祥與張海云委員共同提出了《為促進青島及山東大部地區經濟發展和南北交流,建議開行青島至廣州直達特快列車》的議案,經過山東省、青島市和青島鐵路分局的多方努力,鐵道部克服了種種困難,青島至廣州的直達快車終于在1994年1月22日開通了。
青島開通直達廣州旅客列車的“夢”終于實現了。鄧兆祥將兩個家鄉連接起來的“夢”,也終于實現了。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宋義彪 圖由海軍集郵研究會提供 (感謝紀墨先生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來源:信網 編輯:每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