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板橋坊村狹窄的土路上,兩邊都是獨門獨戶的小院,歲月的沖刷在土墻上留下了斑駁的印記。在一片低矮暗沉的平房之中,一座青瓦青磚的建筑卻格外顯眼,它的屋脊明顯高于周邊的房屋,雖有殘損但依然清晰的雕花瓦片似乎正展示著它與其他村舍的不同,這里就是我們此行的終點——胡氏客廳。
現在仍是板橋坊最好的房子
傳說胡子宏一生最好交友,下至村夫漁民,上至達官貴人,他全都笑迎進門 ,尊為上賓。為了能更好地接待這些客人,胡子宏專門建造了這座胡氏客廳。名為客廳,是因為這里只用于接待不用于居住,實際上這里當初是一個廂房齊全的寬敞小院。“主廳面積約60平方米,屋脊最高處離地面約8米,用的是大于普通民居用磚的青磚。屋頂上的瓦片也很講究,青色的小塊瓦片 ,排列精致細密,臨近屋頂邊緣的三層瓦片分別雕有富貴花開、龍蛇圖騰和蝴蝶圖案。”然而這樣的描述如今也只能留在村民們的記憶中了。如今胡氏客廳已變成普通老百姓的民宅,東西廂房被拆掉,蓋上了住房,唯獨保留下來的客廳主廳,內部結構也早已改造多次。周邊都被高高低低的土房簇擁著,也只有屋頂上古樸的青瓦,才能讓人感受到胡氏客廳曾是個有故事的地方。
胡氏客廳建于哪一年?因為沒有明確記載,所以說法不一。據村民們推算,胡子宏家業最鼎盛的時期是上個世紀二十年代,胡氏客廳大概就修建于那時;而胡的后人卻覺得應該把這個時間再往前推上個十年,因為胡子宏的大女兒1916年出生時,胡氏客廳就已經存在多年了。今年60歲的高維清告訴記者,板橋坊的居民沒人不知道胡氏客廳,房子雖然已經建造近百年,幾經變遷,但在板橋坊,這房子從外觀上看仍是最好的。
建客廳胡子宏賣了100畝地
“我母親出生在1916年,胡氏客廳建在這之前,那時的姥爺最多20歲,所以建客廳的錢也必然是用太姥爺留下的遺產。”胡子宏可以說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還在母親肚子里的時候,他就成了家中近千畝良田的唯一繼承人,胡子宏的外孫女于丹說,或許正是因為自小生活富足,所以才會讓胡子宏這一生都沒把錢放在眼里,“能幫就幫,能借就借,別人問他借錢他就掏空身上的口袋,不夠再回家拿,家里沒錢了就拿地去賣。”
用材考究的客廳自然價格也不菲,當時建造客廳花了多少銀子,已經沒人知道,只知道當年胡子宏為了建客廳賣掉了整整一百畝地。“我父親念過十年私塾,胡子宏生前一直是他幫著處理文件,他就經常看到胡子宏變賣家里的東西,而最多的一次就是蓋客廳。”90多歲的高奉球老人說,父親當年工作的地方就在胡氏客廳,小的時候他還常常跑去客廳喊父親回來吃晚飯,“那房子很高,很寬敞,不過里面的裝飾也沒多豪華,就是些桌椅板凳。胡子宏在客廳里面辦公,有時候就睡在東廂房里。”
除了胡氏客廳,胡家在板橋坊村的房產總共有三片 ,七八十間。數量雖多,但在結構外觀上都與普通老百姓家的房子沒有區別。據胡瑞雯回憶:“都是黃泥做胚的土墻,因為年久失修,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一家人分家時,差不多一半的房子已經住不了人了。”
解放后,客廳變成合作社
雖然胡子宏為人熱情被眾人熟知,但對于大多數板橋坊村民而言,與胡氏客廳的第一次親密接觸要追溯到1951年,胡氏客廳被征用,變成了合作社用房,敞開大門、搭上柜臺,成了板橋坊的第一個百貨商店。
“那時候也還是有院子的,院門有高高的門檻,東邊的廂房也還在,只是在正對門的大廳里擺了柜臺,打醬油、買棗、買糖,小時候能拿著錢來這里買點東西可高興了!”據高維清回憶,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成為商店的胡氏客廳整體保留還很完整,撤掉了原有陳設,粉刷一新,開門納客。“東邊的柜臺賣的是日用品,小孩子買糖也在這塊兒,西邊柜臺擺著一溜布匹,是賣布的,當時這個地方你看著小,那時候孩子跑進來都覺得很大啦。”高維清回憶說,那個年代家家戶戶都不富裕,買東西也不像現在一去超市就大包小包,往往都是醬油瓶子見底了,才舍得打發孩子去買,小孩子死纏爛打才能討得一分錢買塊糖吃,所以即使買的東西不多,有時候卻要一天往百貨店跑幾趟。“那時候村子周邊就這么一個地方賣東西,板橋坊所有居民都來這客廳買過東西!”高維清說,每天來買東西的村民進進出出,這里似乎又恢復了昔日的人氣,成了村里最熱鬧的地方。
這樣的熱鬧差不多維持了有 10年,后來,胡氏客廳由商用變為民居,隨著村子的建設,門樓、圍墻也隨之拆除,僅留下了主廳,慢慢被新房包圍在里面。
四百年古村——板橋坊
據青島市檔案館資料記載:滄口北部的樓山,山勢不算高峻挺拔,輪廓卻清麗柔和,幾個山頭連綿起伏。據說在清朝同治年間的地圖上,此山標志為“漏山”,老百姓嫌“漏”字不吉利,又見其山形兩峰相連如高樓,遂將“漏”字改為“樓”字。樓山山南有一條無名河,自東向西蜿蜒入海。在河與樓山之間,坐落著一個千余戶人家的村莊,它位于水之陰、山之陽,河道彎彎如玉帶繞村,極其符合古代風水學的理念。若干年前,村民們在村西的河面上架起一座木板橋,因此村莊就得了一個頗有詩詞意境的名字:板橋坊村。
板橋坊村居民以胡姓最多,高姓次之,過去大家戲稱板橋坊為“胡高村”。村里第一戶居民是自流亭遷來的胡家。據民國四年(1915年)編修的《即墨胡氏族譜》記載:胡家始祖胡儀“明洪武年間由云南烏紗衛徙居青州矮槐樹地,永樂二年復自矮槐樹遷即墨,迨二世聿二支,一居洼里,一居流亭,迄今傳四十世,歷四百余年。高氏家族二百多年前自嶗山石人河村遷來,高家從“德”字輩落戶板橋坊,現也已有9代,人丁興旺,成為板橋坊的第二大姓。胡高兩姓一直不忘祖籍,幾百年來年年春節都回老家祭祖。每到除夕夜12點放了爆竹吃了餃子,各家男丁便出發回鄉,胡家去即墨洼里,高家去嶗山石人河。家境好的抬著食盒,家境差的背幾個“過年餑餑”,一路急行,及至步行到老家天已放亮,在老塋里祭祖后還要挨家挨戶去拜年,常常到初一傍晚才能走回來。
板橋坊村北,是青島市有名的“卡子門”。上世紀初進出青島只有兩條路,一走李村,一走板橋坊??谷諔馉帟r期,侵華日軍在板橋坊村北、四流中路的盡頭設了一個關卡盤查行人,纏滿鐵蒺藜的柵欄門由日偽軍把守,出入人等必經搜身才放行。柵欄門開關定時,以同興紗廠(現國棉八廠)上下班汽笛鳴響為準,早6時開晚6時關,過時宵禁,老百姓出入要帶通行證,若無通行證輕則打罵關押重則當場喪命。為截斷出入青島的大路,日本鬼子抓村民們在樓山腳下板橋坊村北挖了一條深3米寬5米的大溝,滄口一帶的老百姓叫它“北壕溝”,有偽軍日夜巡邏,無人敢隨便翻越。
據東夷寫的《板橋坊游記》記載:卡子門西北有一天然溝壑,人稱“萬人坑”。日本鬼子的卡車時常載滿中國人,來此處決。日本人行刑用刀斬首,一刀下去身首異處。一刀未果,有的鮮血噴濺跑前幾步倒斃。溝壑內,尸骨累累。成群的野狗圍聚啃噬,看見行人,滿嘴是血兩眼泛紅。1945年日本投降后,卡子門撤掉,那條十幾里長的北壕溝才一年年逐漸填平。
◎鏈接
青島市區區劃沿革
胡子宏生前曾任四滄區區長,這個區名對于年輕人而言是十分陌生的,四滄區1929年9月由南京國民政府設置,1935年5月撤銷 ,調整為四方和滄口二區;同年9月,四方、滄口兩區又合并為四滄區。1951年,四滄區撤銷 ,調整為四方和滄口二區。在此 ,我們就來回顧一下自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至今,青島市區的區域劃分沿革。
1929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將青島市劃分為第一區、第二區、臺東區、四滄區、李村區和海西區。其中第一區和第二區為市區;其余皆系鄉區。
1932年,為實施地方自治,將青島市劃分為12個自治區,各區均用數字命名。
1935年5月,青島市區劃分為8區:東鎮、西鎮、大港、小港、海濱、浮山、四方、滄口;同年9月,四方、滄口兩區合并為四滄區。
1946年,青島以警察區劃分為市南、市北、臺東 、四滄、李村、夏莊、海西 7區;以保甲區劃分為12個區,即:市南、市北、臺東 、臺西4區為市區;四滄、李村、嶗東 、嶗西、夏莊、浮山、陰島、薛家島8區為鄉區。
1949年青島解放前,國民黨政府又實行警保區劃統一。市內劃為市南、市北、臺東、臺西、四滄、浮山6區。
1949年6月青島解放后,市政府對區別作了調整 ,全市劃分為7個區:市南區、市北區、臺東區、臺西區、四滄區、李村區、浮山區。
1951年8月16日,青島市區調整為:市南、市北、臺東 、臺西、四方、滄口6個區。
1963年2月,青島市撤銷臺西區,其所屬的云南路、鄆城北路、單縣路、臺西三路、南村路5個街道辦事處轄區規劃為市南區管轄;冠縣路街道辦事處轄區及小港碼頭劃歸市北區管轄。此后在1978年前,青島區劃再未作大改動,一直穩定在五區一縣。
1994年4月,市區行政區劃作重大調整,此次市區行政規劃調整后,青島市區級建制為市南、市北、四方、李滄、嶗山、城陽、黃島七個區,再加上即墨、膠州、膠南、平度、萊西五個縣級市,青島的“七區五市”格局已成形。
[編輯:每皮]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