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2015 02/05 09:57
    · 來源 ·
    信網
    · 作者 ·
    王學義
    · 責編 ·
    蘇青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武則天她爹跟李淵干過 李世民從青島出海東征

    \

    武則天她爹跟李淵干過

    縱觀整部中國歷史,唐太宗李世民算得上口碑最好的皇帝。無論是青少年時期的東征西討,掃蕩群雄,還是中老年時期的開門納諫,創下“貞觀之治”,他在文治武功方面的成就,為后人津津樂道,流傳于廟堂和江湖。即便在如今的青島地區,也有不少和他有關的故事。

    只是,身為明君的唐太宗真的是那樣完美嗎?翻閱厚厚的史冊,《發現青島》為您講述一個不一樣的李世民。

    作為戰神與孤膽英雄的秦王

    李世民生于公元598年,他的光環是與生俱來的。《新唐書·太宗本紀》說他生下來就沒有哭。而無論成書較早的《舊唐書》還是較晚的《新唐書》,都記載了一個故事:李世民四歲時,有一個書生拜見他父親李淵,說:“您有貴人之相,必有貴子。”又見了他,說:“真是龍鳳之姿,到二十歲,必能濟世安民。”說完告辭。李淵擔心書生把這番話出去亂說,就派人追殺他,卻沒找到人。于是,就把書生當成神仙下凡,用他的話給兒子起名“世民”。

    二十八歲之前,李世民表現最突出的并非“濟世安民”,而是善于行軍打仗,在正史中,他被寫成一個“戰神”級人物。

    李淵是大貴族出身,隋朝開國皇帝楊堅是他親姨夫。論親戚關系,李世民則應該稱呼隋煬帝楊廣“表叔”。據《資治通鑒·隋紀六》記載,就在李世民十六歲(另有說法為十七歲)時,他就曾解救過這位皇帝“表叔”。

    當時,隋煬帝出巡雁門關,一向對隋朝稱臣的突厥始畢可汗,忽然率軍數十萬來襲。隋煬帝嚇得大哭。后來在大臣苦勸下,下詔書募集勤王之兵。年少的李世民便趕去了,他向上司建議,多打旗子勤敲鼓,虛張聲勢,“始畢敢包圍皇上,就是認為大隋援軍倉促間無法趕到。咱們白天打幾十里軍旗,晚上徹夜敲戰鼓,始畢肯定認為來了很多援軍,自然望風而逃。否則咱這點兒人,盲目去硬拼兇多吉少。”上司聽從他的建議。始畢可汗果然逃走,隋煬帝獲救。

    李世民十九歲那年,成功讓自己的父親造了反。此前,李淵已被楊廣任命為太原留守,鎮守北方門戶。雖然和楊廣是親戚,但李淵還是戰戰兢兢。當時民間正流傳“李氏當為天子”的讖語,楊廣還因此殺了大臣李渾及其宗族32人?!顿Y治通鑒·隋紀七》稱,李淵遲遲拿不出造反的勇氣來。李世民為逼他下決心,甚至不惜與隋煬帝晉陽行宮的總管合謀,用宮女色誘父親。等李淵中招之后,就說:“不反不行了,這事被皇上知道了,能饒了你嗎?”

    李世民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二,大哥李建成,三弟李玄霸,四弟李元吉。李玄霸就是《隋唐英雄傳》等電視劇中的李元霸,但在正史中他既不是大力神,也很短命,在李淵造反之前就去世了。

    在李淵奪取天下過程中,有好幾場關鍵戰役,是李世民領兵打的。據《舊唐書·太宗本紀》記載,李世民多次身先士卒,僅帶數騎搞偵察,與敵將在陣前答話的頻率很高,多次遭圍攻而遇險不死??偟膩碚f,就是既用兵如神,又是孤膽英雄。

    公元618年,李淵稱帝,改國號為唐。二十歲的李世民被封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晉封秦王。李建成則被立為太子。李世民作為大唐軍隊無可爭議的統帥,東征西討,先后蕩平薛舉、宋金剛、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各路勢力,為大唐立下第一功。

    改變歷史的“玄武門之變”

    說李世民,不能不說“玄武門之變”?!缎绿茣?middot;太宗本紀》中說,隨著李世民軍功越來越輝煌,李淵多次承諾改立他為太子。李建成擔心自己被廢,于是和李元吉一起計劃謀害李世民。

    這時的李世民也已封無可封,是尚書令,又是司徒,此前李淵還創造了一個“天策上將”的頭銜來封他,位在王公之上。圍繞李世民和李建成也形成了兩個勢力集團。在人們傳統的觀念中,都認為李世民肯定占優勢,因為他手下有尉遲恭、程知節(即程咬金)、秦瓊等名將。但著名唐史專家黃永年教授在《唐史十二講》中稱,當時是李建成集團實力占優,畢竟他在長安經營多年,而且對他正著手削弱李世民的行動,李淵也是“同意和支持的”。

    對玄武門之變《舊唐書》和《新唐書》記載得都很簡單。《資治通鑒》比較詳細,其中稱,李建成曾給李世民酒里下毒,使其吐血數升。而且他二人還和后宮中人合謀,給李淵吹枕邊風。后來李世民被逼無奈,才在玄武門設下伏兵。最終李世民親手射死李建成,尉遲恭射死李元吉。按照黃永年的說法是,身處劣勢的李世民是主動出擊的。此后,李淵只好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后,李淵禪位于李世民,稱太上皇,第二年改元貞觀。

    在玄武門之變時,有一個人向來被人們忽視,他的名字叫武士彟(yue),就是武則天的父親?!秳蛑袊逄剖贰贩Q,武士彟是太原望族的第四子,一開始沒能像他哥哥那樣進入官場,而是做起木材生意,后來跟隨李淵在太原起兵。事實證明,他一開始跟準了李淵,后來卻站錯了隊。李世民掌握大權后,他再未升官,李淵去世后,他也暴病身亡。

    在后人眼中,玄武門之變稱得上是李世民一生最大的污點,連同特殊的登基方式,一起給李世民造成了心理陰影,也給隋末唐初的歷史增添了幾分復雜的色彩。

    黃永年在《唐史十二講》中就提出,《舊唐書》等正史中李淵、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地位都被低估了,甚至被人為“誣陷”。比如,在太原起兵時,李世民被描寫成“首謀”人物,李淵反而是配角。在關鍵時刻,李淵總被說成窩囊和好色。這與李淵在收服李靖等人才時的杰出表現大相徑庭?!秳蛑袊逄剖贰芬舱劦竭@一問題,其中提到當時跟隨李淵一同起兵的溫大雅,留下了一本《大唐創業起居注》,這一史料以往被忽視了。溫大雅“翔實記述著重指出,正是李淵本人策劃了太原叛亂”。《舊唐書》說:“建成殘忍”“元吉兇狂”“欲比秦二世、隋煬帝,亦不及矣”。而事實上,李建成和李元吉至少在軍事上多次表現出才華。

    那么,歷史為何出現如此大的錯位呢?《劍橋中國隋唐史》認為,是李淵“建立唐王朝的功績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蓋了”。在唐朝之前那些王朝的歷史,雖然也是史官在皇帝主持下編寫,并利用了國家的檔案,但那些仍然是學者的私家著作。但到唐太宗時期,修史成了官方任務。一開始修史就是兩個人:一個是房玄齡,另一個就是魏徵(即魏征)。都曾參與玄武門之變,他們當然清楚李世民的底線。

    唐太宗和擅長表演的小伙伴

    當然,任何人都不能否認“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令人振奮的時期。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在《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一書中寫道:“630年李靖破突厥,唐太宗李世民被四夷君長推戴為‘天可汗’。當日高祖李淵已退位為太上皇,仍在凌煙閣置酒慶賀,太上皇自彈琵琶,皇帝則當眾起舞。這種場面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

    在貞觀年間,唐朝也表現出極大的包容性。在黃仁宇看來,這與李世民本身就是“胡漢混血兒”有關。其實,中國史學泰斗陳寅恪早就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提出李世民的先祖中的兩個人名叫“李初古拔和李買得”,是鮮卑族。他們的后人與漢人聯姻,再往后又與突厥貴族獨孤信聯姻。這位獨孤信堪稱“史上最牛岳父”,他有三個女兒被封或追封為皇后,其中兩位是開國之君,另一位生下了唐高祖李淵。而李世民的母親竇皇后也有鮮卑血統,他妻子長孫皇后就是鮮卑族。所以,整個大唐皇室都有著漢-鮮卑-突厥血統。這種說法從李淵開始就被刻意隱藏。

    李世民和長孫皇后是少有的著名而不奇葩的皇帝夫妻。關于長孫皇后的識大體,《資治通鑒》中記載了兩個著名的故事。一個是長孫皇后衣帶上時刻懸掛毒藥,表示一旦李世民駕崩,她便服毒自盡,“誓死不當呂后”。令人嘆惋的是,這位皇后雖然比李世民小兩歲,卻比他早去世了十三年。另一個故事是,一次,李世民退朝回宮,嘴里念叨:“一定找機會殺了那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問:“皇上生誰的氣呢?”李世民說:“魏徵,他在朝廷上羞辱朕,讓朕下不了臺。”長孫皇后默默回到內室,換上皇后朝服向李世民行禮道:“我聽說,主明臣直。魏徵犯顏直諫,說明皇上是有道明君,這樣的幸事,豈能不鄭重道賀?”這一句話,讓李世民轉怒為喜,保護了魏徵。

    這里也說說魏徵,在李世民的小伙伴中,他是最著名者之一。他原屬李建成陣營,后來為李世民所用。連《劍橋中國隋唐史》也承認,“他成為太宗時期政治特色的一個象征,這個特色就是君臣以誠相待,彼此坦率地交換意見。”不過,在黃仁宇看來,李世民納諫,其實不一定是以納諫為目的,而是“表揚自己虛心明察做好皇帝的門面”。魏徵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和他“共存共榮”的。換言之,就是倆人都是“演員”,相互配合來制造美名。

    黃仁宇還提到李世民另一個作秀的舉動。公元633年,李世民讓390名死囚回家,命他們秋后自己回來領死,結果這些人全部準時回來。于是,李世民全部赦免了他們。而一代大儒王夫之也在《讀通鑒論》中對此評價:“古所未有者,必有妄也;人所爭夸者,必其詐也。”

    不過,即便李世民和魏徵這樣的明君名臣,后來也難免生事端?!顿Y治通鑒》稱,魏徵死后,他推薦的侯君集造反、杜正倫被罷免。讓李世民更惱火的是,他發現,魏徵竟然把給他的諫言留了底本,還拿給當史官的褚遂良看,為自己留美名,而讓皇帝沒面子。于是一氣之下,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的婚約,把魏徵的碑文磨掉,墓碑推倒。

    公元645年,李世民親征高麗?!顿Y治通鑒》稱戰士死傷兩千人,戰馬損失十之七八。他深感后悔,長嘆:“魏徵如果活著,是不會讓我打這場仗的。”他又重新祭祀魏徵,為他立碑。

    公元649年,唐太宗因病駕崩,命太子李治代理國事。一代英主名垂史冊。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王學義[來源:信網 編輯:蘇青]

    信網版權稿件,歡迎轉載。轉載時請保留完整信息,否則追究侵權責任。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