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西不少村名和李世民有關
傳說他從青島出海東征
在青島地區,有著眾多關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在萊西市尤其多,不少村名和地名與他有關。有的村子傳說是被李世民賜名,有的地方則與他招兵買馬有關。
“因為都是民間傳說,很難去在乎是真是假。”萊西市博物館館長柳香奎先生對城市信報/信網記者說。不過,這些傳說反映了民間對于一代明君的追思和渴慕,也寄托了老百姓對英雄征戰打江山的無限向往。
傳說李世民在招軍嶺招兵
在萊西市有一座招軍嶺,坐落于李權莊鎮西南眾水東北,北靠現萊陽市新莊村,由南向北蜿蜒起伏。
在萊西民政部門編著的《萊西地名故事》一書中,有一篇文章名為《風旗獵獵招軍嶺》,作者為王國師、侯立國和蓋順臣。其中說,在唐武德三年(即620年),盤踞在河南洛陽的王世充不斷招兵買馬,對剛剛建立的唐王朝形成了強大威脅。秦王李世民奉命率軍進駐山東,興兵討伐王世充。
當時,李世民率大軍西征剛剛結束,將士們連年征戰,加上長途跋涉,疲憊不堪。大軍進駐山東后,秦王李世民與軍師徐茂公商量,先在山東地區進行休整,招兵買馬,擴充軍備、養精蓄銳,以便與王世充決一死戰。
這一天,李世民和徐茂公等人到野外查看地形,當他們來到李權莊鎮西南眾水村東北這個地方時,見周圍都是平川,只有這里是突起一座的山嶺,嶺頂高平。李世民率眾將登臨觀察,大喜過望。因為此地視野開闊,能看到嶗山和大海,周邊風貌一覽無余。于是,秦王傳令讓大軍在此安營扎寨,命兵將到嶺頂最高處鑿石打眼,立起一根高16米的旗桿,懸掛招軍大旗,旗上書寫“招軍嶺”三個斗大金字。他命徐茂公等人在此設招軍處,開始招兵買馬。這就是至今還叫“招軍嶺”的原因。
秦王非常關心百姓,嚴令將士不得擾民、欺民,還讓軍隊幫老百姓干農活,開荒種田。因為這里長期水源不足,就讓士兵開鑿深井,供軍民飲用和灌溉農田,贏得百姓愛戴。
秦王又廣貼告示,對新參軍士兵賞白銀2兩,對能推薦將帥人才者則賞白銀10兩,一時間周圍郡縣的青壯年紛紛前來投軍。不到半月,新招軍士3萬有余,戰馬2000余匹。而招來的都是山東大漢,個個忠誠豪爽,作戰勇猛。瓦崗寨起義失敗后,流落江湖的好漢秦瓊、羅成、程咬金等也投靠到李世民麾下。
因為當時新征來的馬匹比較瘦弱,秦王四處查看,幾經周折才發現姜山一代地勢低洼、水草充足,便于養馬。于是他便選擇了現在李權莊鎮南的一塊地勢較高的地方,新建兩處軍馬營地,取名為“寄馬埠”。經過一年休整,李世民已經兵多將廣,于是在招軍嶺祭天,揮師南下討伐王世充。經過激戰,王世充兵敗,卻被竇建德所救,621年,李世民擒獲竇建德和王世充?!讹L旗獵獵招軍嶺》中說,如今李權莊鎮的招軍嶺上,插招軍大旗的石眼孔依然可見。而“寄馬埠”地區成了三個村莊,依照村民姓氏,分別取名郝家寄馬埠、呂家寄馬埠和叢家寄馬埠。
那么史實是什么樣子呢?從細節來看,唐代的貨幣不是白銀,而是銅錢,白銀作為貨幣流通是明朝之后的事。徐茂公是小說中的人物,其歷史原型應該是徐世勣(后賜姓李,為避李世民的諱,改名李勣),字懋功。據《資治通鑒》記載,秦瓊和程咬金早在武德二年,就從王世充陣營中轉投李世民,羅成在歷史上很可能“查無此人”。從整體上來看,據《中國歷代戰爭史》記載,李世民平定王世充這場戰役時,根本未從山東進軍,所以,在萊西招兵買馬僅是傳說而已。
傳說李世民給很多村莊賜名
在萊西市還流傳著李世民賜村名的故事。萊西市退休老教師姜文昌寫有《唐太宗賜村名》一文,其中說李世民東征,他騎著一匹高頭大馬,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地來到大沽河畔。在給大軍運輸糧草的隊伍中,有五個村夫。
李世民非常親民,他向村夫打聽地方風土人情,問到他們村莊叫什么名時,村夫們都說村子沒有名。聽到這兒,李世民脫口而出道:“那就依你們五個人做村名吧。你是東莊的就叫‘東莊夫(后為扶)’,其余依次是‘西莊夫’‘南莊夫’‘北莊夫’‘中莊夫’。”隨后傳令上馬啟程,并說前面下馬的村莊就叫“下馬莊”,現在上馬的地方就叫“上馬莊”。
大隊人馬繼續前行,走了十幾里,李世民感到口渴,便到一個只有幾戶人家的小山村找水喝。這里的水特別甘甜,就是井非常難挖,村里挖了一口井三丈深了還不見出水,就沒再挖下去。當時,村民只能到一里路之外的一個小山泉去取水,很不方便,李世民聽了就找來地方官員,說要幫助村民挖井,凡下井挖一斗泥上來的,就獎勵一斗谷子。就這樣,僅用了幾天功夫,村里就挖出了一口四丈深的井。
就在李世民想要離開的時候,突然一股酒香撲鼻而來,李世民按捺不住,就去喝了數碗。這個村子水甜酒冽是有名的,李世民不覺喝多了。再去騎馬時,那馬竟然受驚,將他掀了下來。驚馬狂奔,上了一個小山坡,這里住著五六戶人家。人們都來攔馬,其中一位年長的漢子說:“這種受驚的烈馬硬攔是攔不住的,快閃開,看我的!”說時遲那時快,他一把抓住馬韁繩,跟隨馬跑了一段路,然后猛地一拉韁繩,那馬就地轉了一個圈,硬生生止住。
李世民非常惱火,這時有人說這是一匹公馬、烈馬,想要叫它老實,必須把它騸了。于是就在前面的小村子,把馬閹割了。騸過后,那馬是老實了,但也不能上戰場了,于是就寄存在這只有幾戶人家的小山村中。
李世民一想,這幾個村莊還真是跟馬扯上關系了。那就分別叫“攔馬莊”“捉馬臺”“騸馬屯(后來人們覺得不雅,改成了善馬屯)”和“寄馬溝”吧。
換了坐騎,李世民兵分兩路繼續前行,又走了三十里路,兩路分別在南北兩個村歇下了。這時李世民還沒忘記五個村夫,便說:“你們辛苦了,可以回去了?,F在咱們所到的這兩個村我也給它們起個名字。南路馬隊駐扎的村叫‘南馬莊’,北路馬隊駐扎的村叫‘北馬莊’。這樣你們走過的這些村莊都有了名字,也都與你們這幾個人和那匹馬有關。”
傳說李世民還做了一副對聯。上聯:東莊夫西莊夫南北莊夫中莊夫;下聯:下馬莊上馬莊南北馬莊攔馬莊。
賜村名的故事有兩個不同版本,區別就在于發生在李世民登基之前和登基之后,其他基本差不多。
《萊西歷史文化概覽》中還提到兩個村和唐太宗有關,叫“西寨村”。傳說唐太宗東征,曾在此安營扎寨,故名“軍寨”,后演化為“西寨”。東軍寨村也是由此傳說得名。
李世民征高麗真從青島走的嗎
在萊西馬連莊鎮駐地西北,是窯山山脈西端的一座獨立的山峰,名叫興龍山。萊西市退休干部呂恩江在《興龍山的傳說》中也提到了唐太宗。
興龍山的名字并非來自于唐太宗。傳說山上住著兩條龍,白天在山里修煉,晚上到山前的蒲子灣喝水。它們讓方圓百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興龍山腳下有個惡霸,他聽一個道人說吃了龍肝能長生不老,就開始打壞主意。一天晚上,惡霸將一把鋼刀吊在樹上,安上機關,埋在兩條龍去喝水的草叢中。他遠遠躲在一邊,手里拉著一根長繩,另一頭拴著機關。等兩條龍喝完水肚脹體重,慢慢往回蠕動時,惡霸拉動機關,鋼刀破空飛出,走在前面那條龍中刀而死。另一條龍大怒,一口吞下惡霸,然后返回蒲子灣,咬下蒲子棒棒,用嘴含著彌合了中刀龍的傷口,救活了死龍。二龍傷了心,騰空飛去,再也沒回來。周圍百姓紀念他們的功德,就把山叫做“興龍山”。
傳說,唐太宗東征時到過興龍山。當時李世民走到萊西和平度交界的小沽河,因為人馬太多,把河喝干了。然后兵馬繼續東行,又喝干了大沽河。后來,李世民的大營扎到興龍山腳下,兵馬便去蒲子灣中喝水,誰知任憑怎么喝,灣里的水就是不見少。士兵向李世民稟報,李世民感慨說:“大(沽)河也干,小(沽)河也干,大小兩河加起來,不如興龍山的蒲子灣。”
萊西另有一座“保駕山”。傳說當年李世民征東,路過此地。恰逢兵敗被敵兵追趕,李世民人馬到此住了一夜,第二天,敵兵望見山石聳立,好像無數兵將排列陣勢,不敢前進便退回去了,李世民因此得以脫險。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此山的石頭約2米高,全向東南站立,好像很多人站在那里。李世民就將此山命名為保駕山。明朝初年,鄧氏遷來建村,建在山前,后分為三個村莊,即前保駕山一村、前保駕山二村、前保駕山三村。
關于李世民征東,《萊西歷史文化概覽》提到,“唐二主李世民的車馬大軍是經過山東青島后再乘船到達高麗的。”想來這也是萊西境內有那么多和李世民有關的故事的原因之一。那么李世民究竟有沒有路過青島征高麗呢?
據《資治通鑒》記載,在公元644年,李世民曾派兵從海路遠征高麗。但那并非李世民本人,而是時任刑部尚書的張亮,率“戰艦五百艘,自萊州泛海趨平壤”。而李世民本人走的是陸路。公元645年,李世民從幽州(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出發。所以,李世民這一次東征是沒有到萊西乃至青島的。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王學義
[來源:信網 編輯:蘇青]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