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2015 03/12 11:01
    · 來源 ·
    信網
    · 作者 ·
    王學義
    · 責編 ·
    每皮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人“安陽”怎么來的 傳仇良弼建了溝岔村

    \

    大棗園是移民建立的村莊

    以往一提移民,人們想到的往往是“山西洪洞大槐樹”,然而根據族譜等現存資料顯示,李滄區和城陽區最初的移民主要來自云南 ,在諸多行政村中超過了半數。與移民相關的還有很多故事與傳說,引人入勝,也讓人為之感慨、嘆息。

    李滄超半數村莊云南移民建

    茶余飯后,人們往往會提及彼此祖籍何處,而在李滄區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我家祖籍是云南的。”這一說法是否準確呢?

    在青島市史志辦《志鑒工作》2002年第3期上,有一篇島城知名文史專家侯文程先生所撰寫的《青島地區云南移民初考》,其中稱“李滄區由云南移民建立的村莊達半數以上”。在島城文史專家那洪岐、楊惠春所寫的《李滄區移民是來自云南嗎?》一文中,則提出據史料記載,李滄區現有的53個行政村中,其中有29個村就是在600多年前從云南遷移過來的。

    為什么要從云南移民呢?這里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原來的區域內人煙稀少。從元朝末年開始,兵災戰亂接連發生,原有人口損失殆盡。第二,則是因為倭寇橫行。從元朝開始,倭寇就時常侵擾沿海,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洗劫一空。明朝初年,倭寇又7次入侵青島。當時的皇帝朱元璋坐不住了,于是他決心加強青島地區的防御力量,設立衛、所,開始屯田。從洪武二十一年(1382年)起,青島沿海設置衛、所,其中很多人就是從云南遷移而來。這一部分人并非是少數民族,而主要是漢族。侯文程先生在文中寫道:“青島地區云南移民的祖輩都是跟隨朱元璋起兵的農民,他們祖籍大多為安徽、江蘇等地。青島地區的某些方言、民俗與江淮地區極為相似。”“由于云南移民的特殊經歷和處境,逐漸影響并形成了青島地區敦厚、友善、睦鄰、節儉的民風。”當然,因為那些漢族人曾在云南生活過,甚至在當地結婚生子,妻子是云南當地人,也會帶來一些與云南類似的風俗習慣。

    這里得先講一下明朝的衛所制和屯田制,這是從朱元璋開始創建的常備軍建軍制度和寓兵于農、守屯結合、以屯養兵的軍屯制度。軍屯是由大批軍戶組成,明朝時在平民中征調的士兵為“軍”,每三戶征調一丁的為軍戶,余兩戶為“貼戶”。軍戶所出丁稱為“正軍”,余下的壯丁稱為“余丁”或“軍余”,軍人都是世襲制。大量的軍戶和移民遷居青島沿?;蛏絽^,屯田墾荒,促進了經濟發展。

    在上世紀90年代 ,李滄區由原嶗山區李村鎮和滄口區合并建成。而在歷史上,滄口地區又隸屬于即墨縣轄地,所以《嶗山縣志》和《即墨縣志》的一些材料也可以說明李滄區的狀況。據《嶗山縣志》中的材料:洪武六年(1373年)六月,倭夷(日本人)入侵嶗山沿海,居民多受其害。于是,朱元璋下旨命近海諸衛分兵討伐倭寇。到朱棣當皇帝之后的永樂二年(1404年),在如今嶗山區中韓街道設置即墨營,其中設兩名把總,1000余名官兵,還筑有寨城1座,周長2華里。在女姑口有駐軍一部。可見嶗山 、李村一帶移民大多是明朝派來駐守沿海一帶或屯墾的軍戶。許多從征軍士在當地安家落戶、結親、通婚,繁衍子孫后代 ,使得現居住地人口規模迅速擴大。據當地民間傳說,凡是祖先從云南遷居此地的人,雙腳小指指甲均為兩瓣形狀。事實上,經查證現居李滄區部分村莊的人,小指指甲也確是呈兩瓣。

    部分村莊從省內遷移而來

    2008年,李滄區政協曾出了一本書名為《記憶中的村莊》,其中共寫了60個村莊,包括現存的和部分已經消失了的。島城文史專家劉錦女士就是當時的主要撰稿人之一,調查了26個村莊。她對城市信報/信網記者說:“當時,大部分村莊中的老人和族譜上,都說是從云南遷移來的。”

    根據新編《即墨縣志》記載,僅明代因建立衛、所和軍屯而遷入的軍戶達7萬余人,其中包括在滄口、樓山后、灣頭、十梅庵、東南渠一帶立村的林、張、趙、莊、王、蔡、宋等姓氏家族。而據《嶗山縣志》載,李村鎮轄區的19個村莊(今屬李村、虎山路、浮山路、九水路4個街道)均是云南移民。

    如果說宏觀的數字和材料有些抽象的話,那么各個村莊的家族史則更能體現當年移民的狀況。

    李欽堂研究過西南渠村的歷史,撰文稱,據歷史考證,西南渠村始建于明朝永樂八年(1410年)。相傳村中的張姓祖先率先從云南遷徙至此棲身謀生,因村東北處有一土埠,所以起名叫安家(甲)埠。后因早年間連綿不斷的戰爭,民不聊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所以村民期盼艱難早日離去,為追求這一良好愿望,又因為村南剛好有一水渠,遂改名“南渠”(諧音“難去”)。

    姜平秀、王珍亭曾撰文講述過曉翁村的由來。其中稱,曉翁村如今有傳說和記載的有崔氏和王氏?!洞奘现ёV》中記載稱:“吾家相傳云南籍,明初兄弟二人捧檄移來山東。先卜居於大翁村,后移居東南山村,又移居曉翁村。曉翁村者即吾本支所從出也。自始遷居於此,至今歷有十八世,計聚族於閱斯六百余年。”而王氏則是三百年前從嶗山東窯(登瀛)遷徒而來的。而在此之前,王氏的先祖從淮安府長途跋涉來到東窯。后來,隨著人口不斷增多,東窯的耕地已不能滿足需要,經過打探,再三比較,王氏族長派遣了十世長支孫落戶到了曉翁村。

    劉錦女士曾經多次前往大棗園,了解其村中歷史。大棗園的歷史最遠能夠追溯明代嘉靖年間。當時山東青州府臨朐縣禮讓鄉四泊社四甲棘林村的王景,遷徙到膠州朱陽社十甲等上村 。王景有4個兒子,分別是王核、王隆、王綸和王福。萬歷年間,王綸一家又遷徙到了即墨縣匯海王家莊,而王綸的孫子王才富這一代繼續外遷,來到了浮山所下轄的于家村旁,建屋耕地,人丁漸多,于是另起村名。因為祖籍棘林村,便將“棘”字由并列改為上下,叫“棗”(繁體)園村 。后來因人口又多,再分出一村叫小棗園,這里便叫大棗園村 。王才富被尊稱為大棗園村的“始祖”。明朝萬歷七年(1580年)倭寇入侵浮山所一帶,直逼大棗園村 。王才富全家及村民離村避難,躲進嶗山的黃花洞中,因山高無路,倭寇不敢入山而退走。王才富等躲過劫難,回村重建倭寇燒掠后的家園。

    劉錦女士當時也調查了石家村,這個村莊是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從云南遷至諸城,在二百多年前,又從諸城遷移過來的。

    從這些村莊的家族史中可以到,從云南遷移到李滄的的確能夠占一部分,除此之外 ,還有從其他省份以及山東省內其他地方遷移而來,包括一些就近遷移的,多種方式都有,是有據可考的。

    口頭禪“安陽”是怎么來的?

    李滄一些村莊的村志、族譜之類明確說是從“云南大槐樹”遷來的。那么這個“云南大槐樹”又是哪里呢?有人認為,這里的云南是指“小云南”,并非如今的云南省,而是在山西的南部。換句話說 ,就是這些村莊其實也是從山西來的。

    青島人有一句口頭禪,叫做“安陽(音)”,這種說法是從何而來的呢?島城知名文史專家王鐸在《青島掌故》一書中說:“‘安陽’本是河南省的一個地名,與青島好像沒有什么關系,但是,青島人在受了委屈 、勞累過度、心里不痛快或發愁的時候,會發出“安陽、安陽”的嘆息聲。據說這是在懷念安陽城。原來,移民們離開山西洪洞縣之后,往山東走的一個中轉站就是安陽。在安陽得到了一段時間的休整,等進入山東之后,本家 、本族或本村的移民就開始分開了。所以,出于對親情的難舍難離,一路走,一路念叨著‘安陽’。‘安陽、安陽’的嘆息聲,就是這么來的?,F在看來,已經很難考證這事的真假。”

    20世紀初,也有很多工人從外地遷移到李滄來工作,這也可以看成是一次移民。那洪岐在《李滄區少數民族狀況及其由來》一文中就介紹了部分滿族人來青島的移民過程。清王朝雍正十年(1733年)派清八旗兵15000余人駐守山東半島青州旗城,隨即滿族官員開始出沒于青島。辛亥革命之后,清朝遺老及文武官員來青島寄居從業。到20世紀初,就有大量的滿族百姓移居遷徒來滄口、嶗山一帶定居生活。在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島時期,日本商人在青島開辦了許多紡織工廠,需要大量的女工勞動力。日商發現滿族婦女全是不纏足的“大腳板”,非常適合做紡織工人。于是,多次去青州北城(清朝在山東設的旗城)招收“養成工”(童工),進入當時的鈴木絲織廠、大康紗廠、鐘淵紗廠、大英煙草公司、四方工廠為最多。為了反對日本廠商的殘酷壓迫,其中的一些滿族工人還參加過1925年4月26日至5月29日青島各紗廠舉行的罷工斗爭。1922~1930年 ,又有北京、山東青州北城等地的滿族百姓被招募來青島當學警及消防警察。隨即其兄弟姊妹、親戚朋友投奔來青島找工作、定居、通婚結親,繁衍后代。

    關于這一段歷史,島城著名文史學家魯海先生也曾提及,他對城市信報/信網記者稱,光民國初期,從青州來的滿族人就有大約七千人,包括舒、關、曹等姓氏。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王學義 圖/艾松林[來源:信網 編輯:每皮]

    信網版權稿件,歡迎轉載。轉載時請保留完整信息,否則追究侵權責任。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