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有移民的村占97%來自四川的移民最多
就整個青島地區而言,平度的歷史悠久是數得著的。與之相伴隨的是,平度的移民史同樣漫長,而且所占比例極大。根據《平度地名錄》記載 ,在平度1830個自然村中 ,有移民記錄的村莊有1769個,約占97%。
就平度的移民立村情況來看,主要發生在明代,這與青島其他地區類似。然而,平度也有自身的特點,比如,平度市檔案局副局長陶瑞法對城市信報/信網記者說:“平度移民中就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于古代四川。”
平度最早一個移民村始于春秋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平度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明。陶瑞法先生介紹說,在平度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人口遷移?!镀蕉鹊孛洝分杏涊d稱,在平度1830個自然村中,有移民記錄的村莊有1769個。
據史料顯示 ,平度歷史上最早一個移民村產生于春秋末年。而后 ,移民所建以及有移民居住的村陸續增多 ,在兩漢、北魏和隋朝各有1村,唐朝有6個村,宋朝有26個村,到元朝時增至28個村 。而到明朝迎來移民最高峰,村莊迅速增至1300余個。清朝時有300多個。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到,平度現有村莊中,有超過四分之三的村始建于明代。這些移民大多來自于四川、云南、山西等其他省份,還有很多來自于省內其他州縣。此外,另有少部分來自于江蘇(主要是丹陽)、河南、河北等省份。
平度文史專家隋守廷對城市信報/信網記者說,為了調查平度移民情況,早在上世紀80年代,平度就對各村的情況進行過統計,在2006年后,又進一步進行調查分析,通過對各村進行走訪,查詢村志等方式,來詳細了解情況。
在陶瑞法 、隋守廷所寫的《平度移民考》一文中稱,在先秦和西漢時期,平度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都比較發達。公元前567年,齊將晏弱攻破萊國的棠邑(今平度境內),萊國被齊國所吞并。于是,開始建即墨故城(今平度大朱毛村一帶),即墨故城進而發展成為膠東半島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有了“齊有臨淄、即墨之饒”的說法,所以古即墨是膠東最富饒的城市。公元前238年,即墨故城已聚居了“萬家”,在燕將樂毅伐齊時,齊將田單在城中聚集起千余頭牛,征集戰士五千人 ,可見其城內人口之多。到西漢時,這里依舊繁榮。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末,膠東國有8縣32萬人,平均每縣4萬人。東萊郡有17縣50萬人 ,平均每縣3萬人。如今的平度大約管轄當時4個縣那么大,推算起來,人口大約有十三四萬,在當時來說,這已經是人口眾多了。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爆發,王朝根基搖搖欲墜。割據力量混戰之下,膠東地區也傷亡慘重。三國之后是西晉,據《晉書·地形志》記載,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大體推算起來,全國人口有1600萬,平度境內僅有五六萬人。后來又經過五胡十六國時期的混戰,到東晉的劉裕北伐,消滅南燕之時,平度人口已經不過兩三萬了。再往后,北方統治者頻繁更替 。據《魏書·地形志》所載,東魏武定年間的人口,長廣郡6縣只有5.1萬人 ,以此來推算,平度境內也不過兩萬多人 。而到元朝末年,由于長期戰亂,膠水縣(今平度)已經到了“生民百遺一”的地步。連綿不絕的戰亂,再加上蝗災、瘟疫、大旱、大澇等自然災害頻發,平度一帶人口銳減,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明朝建立之后,為了恢復和發展經濟,曾下令各地流亡人口還鄉生產,還鄉者皆免稅三年,并由政府組織屯田。從洪武到永樂年間,明朝不斷把人口從狹鄉(人多地少之地)和寬鄉(人少地多之地)遷移。同時,在軍事要地設立衛所,進行軍屯,以屯養軍。在朝廷的主導之下,也開啟了明代大移民的序幕。
兩目山原來叫“兩沒山”
據陶瑞法和隋守廷先生介紹,自明朝洪武元年到崇禎十七年(公元1368年~1644年)的276年間,平度有明代移民立村記錄的村莊1300余個。其中,移民規模較大的有:洪武年間640余個,永樂年間130余個,成化年間90余個,嘉靖年間60余個,萬歷年間120余個,崇禎年間80余個。以洪武年間的640余個移民村來分析,其中來自四川的有270余個村 ,來自云南的有140多個村 。而來自山東省內其他州縣的50余個村,在平度內部遷移的有30余個村。除此之外,還有來自山西洪洞縣的10余個村,來自河南、河北的6個村,江蘇丹陽的4個村 ,湖北、北京、廣西、安徽移民各1個村 ,不知遷入地的有50余個村。通過不完全統計,可以看出平度外來移民,主要來自于四川、云南和山西。
“這里所說的四川,是指古代四川。”陶瑞法先生介紹說。從四川遷入平度境內建村或遷來居住的移民,主要來自于隴西縣(今屬甘肅)甜水井、徐家溝、成都府、獅子王家、鐵獅子、劉家、華陽縣大馬村 、鴨兒灣、大槐樹底下等地。而從云南遷來平度境內的移民,則主要來自小云南、臥泥溝、葛古縣花耳街、槐樹里頭、桑落村、大王莊 、大柱巷獅子胡同、烏撒衛等地。
關于來自云南的移民,山東省情網上有一篇題為《明朝大移民與山東村落的重構》的文章。其中稱,在這些移民當中世代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山東一帶發生特大水災。這場洪水究竟有多大?兩目山是個見證。兩目山在今平度北部,位于祝溝鎮駐地西北7.5公里處,海拔417.4米。這山原叫“兩沒山”,在那場洪水中,該山一天被淹沒了兩次,故而得名。滔滔洪水過后 ,滿目荒涼,官府從云南強徙大批百姓來開荒。他們被反綁著雙手,走啊,走啊,整整走了3年,才來到山東。他們及其后裔走路喜歡背抄手,便是雙手被反綁了3年,天長日久成為習慣。
來自云南的移民中,有一部分來自于“小云南”。據村志記載,平度市萬家鎮大萬家萬姓就來自鎮康縣南關萬家溝。鎮康縣位于云南西南部,明朝為鎮康州。現在平度境內居民凡稱其先祖是明代從云南遷來的,很多就是指“小云南”。不過,另有說法稱,這種“小云南”可能在山西境內,為“云中之南”。
曾任云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副主任的吳光范在《“小云南”:膠東人的祖籍地》一文中稱,云南確有“小云南”的地名,在多處典籍中都有記載。“小云南”就在云南省云南縣(今祥云縣),部分來自“烏撒衛”,“那種在云南省之外,到別處去找‘小云南’的論點是難以成立的”。
來自于云南的移民主要是因為建立衛所,否則流民不遠萬里來到平度,可能性微乎其微。島城著名文史專家侯文程曾稱,平度市的云南移民尚無法統計,僅知明初在這一帶有大嵩衛、鰲山衛和浮山所設置的許多軍屯,其大多集中在平度的南部和東部。據道光《重修平度州志》記載:清代平度曾收并鰲山衛(屬即墨市)29屯今分為54屯,收并大嵩衛(屬海陽市)7屯今分為11屯,收并浮山所(屬青島市區)16屯今分為22屯。按照明代的軍屯制度,每個軍人授田50畝,發給耕牛、農具。屯兵可以帶家屬、子女住在衛所。明代軍戶是世襲的,一人充軍,世代相承,不能脫離軍籍。這樣被收并到平度衛所的軍戶就成了平度常住居民。由于大部分軍戶來自于云南、四川,所以他們就把云南、四川當成了他們的祖籍。實際上,說云南、四川為祖籍并不確切,先祖們只是在云南、四川駐防的軍人,其真正原籍應為跟隨朱元璋起兵時的安徽、江蘇等地。
平度還曾向外地移民
《平度移民考》一文中稱,山西移民多數來自山西洪洞縣棘林陳家。明滅元后,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50年間組織8次大規模移民活動。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地區,而洪洞縣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目前來看,來自于洪洞的移民很多不是直接遷來,而是先移民到山東省內的其他州縣,后來又遷移到平度,也就是說可以算是省內移民。
陶瑞法先生稱,新中國成立之后,平度人口遷移主要是因為支援邊疆建設而使部分人口向外遷移。另外,上世紀60年代,因謀生、上學、招工、投靠親友等因素也使一定數量的人口發生自發遷移。據1987年版的《平度縣志》記載,1951年10月,平度、平東、平西、平南四縣組織一批未婚女青年(人數不詳)去新疆參加支邊建設。1958年秋,全縣4005名青壯年去吉林靖宇縣支邊建設。1960年前后,全縣部分人口前去“闖關東”,外流至東北三省,后來又大部分陸續返回。
另外,根據國務院 、山東省政府、青島市政府關于接受安置三峽庫區移民的部署,2001年8月21日,平度市曾接受來自重慶忠縣干井鎮的7個村的庫區移民共49戶204人 。庫區移民安置在張戈莊 、萬家、蓼蘭、郭莊4鎮的15個村莊 。2004年8月6日,平度市又接受重慶開縣曲口鎮移民17戶82人 ,隨遷2人。這84名移民被分別安置在了田莊鎮東南寨村 、張東村和白埠鎮的林家莊村 、南王莊村。
文/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王學義[來源:信網 編輯:每皮]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