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2015 08/06 08:41
    · 來源 ·
    · 作者 ·
    魏軍
    · 責編 ·
    光影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孫中山的“左膀右臂”:丁惟汾在青島辦學校

    齊河路4號,是丁惟汾故居。丁惟汾與青島淵源深厚,上世紀初參與創辦震旦公學,上世紀二十年代創辦膠澳中學。在這里,他將自己讀書寫作的書齋題名為“詁雅堂”,著有《毛詩韻聿》、《詁雅堂叢集》等著作。

    丁惟汾1907年來到青島

    丁惟汾與青島結緣,可以追朔到他的早年。1904年,丁惟汾留學日本,1906年秋天,他在東京創辦宣傳革命的《晨鐘報》,并且對國內發行。

    由于日照與青島的地緣關系,丁惟汾很早就熟悉青島。丁原賡在《丁惟汾與青島》一文中介紹:1907年丁惟汾趁著暑假,借口歸國省親到青島考察,他認為青島在地理位置上扼山東形勢,又因為是德國租借地,清廷不敢越雷池一步,便于從事革命活動,就派遣欒星壑(鐘垚)到青島結交朋友,并在青島成立《晨鐘報》分社,受到商會、青年會的支持,紛紛輸資捐助,這使得丁惟汾認識到在青島從事革命的潛力。因此,丁惟汾又呈報同盟會東京總部,決定在青島建校,以網羅英杰,儲備革命人才。

    這時,在國內已有革命活動經驗的陳干潛行至東京,丁惟汾引介陳干與同盟會總部領導階層的章炳麟、陶成章等討論建校事宜,決定由丁惟汾負責在國外籌款,劉冠三負責國內募捐,章炳麟在東京延聘教師,而派遣陳干到青島主持籌劃建校事宜,陶成章并決定親自回國任教,于是1908年2月震旦公學在青島膠州路正式成立,劉冠三由濟南前來主持校務,并率山左公學的學生加入,青州中學的同盟會員也一同轉學入震旦,使革命思想在青年中得到普及。

    震旦公學采取文武兼備的教育模式,師生一律食宿在校,接受軍訓。教師不受薪給,募款所得,完全用于購買槍械。不幸,震旦公學成立一年,即因清吏端方在東京同盟會總部的內奸何震(劉師培之妻)的通風報信引起清廷的忌憚,屢次要求德方查封,并因學校師生參與抵制德人的保礦運動而失去了德方的支持,遂被迫關閉。但是這一年中,山東同盟會的英才聚集青島,暗地準備武裝起義,并在青島吸收了大批黨員,后來山東辛亥革命以及討袁 、護法的革命大將,如劉溥霖、呂子人等人都曾經震旦公學的培養。可以說,震旦公學的成立,成就了以后20年青島作為膠東地區國民革命策源地的開端。

    1909年4月,丁惟汾再度由東京請假歸國 ,這次他的使命是計劃以籌辦實業的名義建立革命的根據地,并為革命籌款。丁惟汾再度選擇了熟悉的青島,派遣趙光成立染織廠,欒志杰主持印書局。震旦公學解散之后 ,青島地區的革命活動便以這兩處為基地。丁惟汾這次回國 ,同時召欒星壑由奉天回山東議事,決定“山東起事,先取煙臺”的大計,遂秘密開展運動煙臺海陸軍警的工作。

    從膠澳中學到青島一中

    關于丁惟汾開辦膠澳中學的事,青島文史專家魯勇在《丁惟汾開辦膠澳中學》一文中是這樣描述的:1923年6月,實行了“國共合作”,1924年1月孫中山主持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會,山東代表有丁惟汾、王樂平、王盡美(共產黨員)等。會后,他們都來青島開展工作。

    丁惟汾、王樂平組織了平民學會青島分會,又開辦了膠澳中學,平民學會也設在學校里,膠澳中學成為國共合作下的國民黨在青島的大本營。

    膠澳中學初在登州路德國人辦的毛奇兵營,7月遷至匯泉原伊爾底斯兵營,顧隨來青島任教,暑假期間將其“淺草社”的朋友馮至、陳翔鵬、陳煒漠都請來青島一起寫作。顧隨早期是著名作家,后期是一代學者,今有“顧學”。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參加“一大”的兩名山東代表鄧恩銘、王盡美都曾在校開展工作。青島團地委書記關向應在膠澳中學發展了余修(建國后曾任山東省副省長)為共青團員,建立了團組織。1925年,同學們積極參加了“五卅運動”。

    1929年南京政府接管青島,將膠澳商埠改稱青島市,膠澳中學也改稱青島市立中學,這時期有一大批教師是名家,國文教師有“五四”初期成名的詩人汪靜之、音韻文字學家王云瞿、作家陳翔鵬,英語教師有翻譯家張友松、章鐵民;美術教師有于希寧、王卓、孫沾群,音樂教師有王玫……這些都是全國有名的。郁達夫來青島,詩中寫到“湛山一角夏如秋”就是市立中學。

    在市立中學讀書以后成為名人的也很多,如于黑丁(作家、河南省文聯主席)、李白鳳(作家、史學家)、李普(新華社副社長)、黃宗江(劇作家)……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占據了校舍,學校遷到西鎮,利用了貴州路小學,抗戰勝利后又遷到單縣路,用了原青島學院商業學校舊址。青島解放后改稱為青島一中。

    歸隱青島讀書寫作

    齊河路4號,是丁惟汾的故居。1929年,他避居上海,曾經寫了一首詩以明志:“手把斧柯斬亂藤,云山踏遍萬千層,芒鞋幾兩都穿透,嚴瀨灘前拜子陵。”希望能夠像東漢的嚴光(字子陵)一樣,功成身退,并且繼續他先人的樸學傳統,澹泊明志,以硯田筆耕終老田園。

    為了完成這個夙愿,1930年9月,丁惟汾賣了日照家鄉的祖產,在當年還是一片荒蕪的青島棲霞路不遠(今齊河路與王村路之間)選了一塊地,親手繪圖設計蓋了一座小洋樓。這是棟米黃色的小洋樓,小院不大,粗石花崗巖砌成的院門立柱,配著半人高的院墻。小樓從齊河路看看去是兩層樓,轉到小樓的后部則是三層樓,粗石花崗巖砌至一層的頂端。小樓3層側面有多邊形的露臺,背面有矩形的露臺,露臺的圍欄均有矩形的圖紋裝飾。小樓的正門在一側,進入后是紅色的木質樓梯,樓梯的扶手有精美的雕花裝飾。小樓依山勢而建,居高臨下,可以遙望青島匯泉灣,風景很美。丁惟汾將他讀書寫作的書齋命名“詁雅堂”。

    在丁原賡所寫的《丁惟汾與青島》中說:丁惟汾的退隱計劃并沒有實現。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國難當頭,丁惟汾又被征召入京。這段期間,丁惟汾往返于青島南京之間,老驥伏櫪,先后出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國府特種外交委員會委員及監察院副院長等職,但是青島的家一直是大半生奔波革命的丁惟汾最心愛的住所,一直到1948年離開青島,將近二十年的時光,除了抗戰八年被迫背井離鄉,丁惟汾每逢余睱 ,必定直奔青島,而且每次回到青島家中,他就像老僧入定一般沉浸在無涯學海之中了。

    丁惟汾在這里讀書寫作的生活,他的表弟王崇五(前濟南市長)有一段生動的描寫:“二十二年(1933年)侍先生居青島,先生每日黎明即起,盥漱既畢,即伏案執筆疾書 ,任何客人至前,均屬耳無聞,目無見,直至午餐為至。日日如此,月月如此……”這是丁惟汾一生寫作最豐富的時期,他大多數的單篇研究論文以及《山東革命黨史稿》、《毛詩韻聿》等重要著作的初稿都是抗戰前在青島此宅完成。他最受推崇的學術著作《俚語證古》也在此發軔,1931年在《山東圖書館季刊》發表的《齊東語》即是《俚語證古》研究觀念的雛型。丁氏家學淵源,研究聲韻學及方言學成就杰出,章太炎有“研經懷孔壁,論韻識齊東”的詩句相贈,對他的學術成就推崇至極。

    在這段期間,丁惟汾借著青島的地利人和為地方父老推動了兩項工作:1934年開始在濟南千佛山麓主持營建山東革命烈士公墓,表旌山東辛亥革命以來犧牲的志士。并且在日照捐學田百畝,創設鼎立小學,為故鄉子弟提供一座免費就學及住宿的完全小學。1936年,孔子的七十七代孫孔德成拜丁惟汾為師,正式成為詁雅堂主的入門弟子。

    他對青島一往情深

    青島一直是丁惟汾心之所系,1948年底他去臺灣后 ,寫了一篇短文《青島正名》,從考據學的角度來探討青島地名的由來,聊寄他對青島的思念。丁惟汾的革命事業和學術生涯都與青島息息相關。他與青島的緣分以籌辦震旦公學起,而以膠澳中學復校終,目前兩校都已不復存在,只有位于齊河路4號的故居,還能尋訪到他的遺蹤。

    丁惟汾有山東人典型的苦干實干作風,善于與基層人民打成一片,因此從事群眾運動成效卓著。在他的精神感召之下,許多山東青年參加革命的行列,在國家民族大義的前提之下,共同反帝、反軍閥,他的一生對國共兩黨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像丁惟汾這樣一位愛國憂民、關心學術、教育的長者,他的胸襟,也許只有吹過匯泉灣的微風才能了解。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魏軍

    [編輯:光影]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