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逃莊叟人間世,來聽成連海上琴”。發出這句感嘆的時候,清朝最后一任東三省總督趙爾巽(xùn)已經隱居青島。
認識他,大多數人是因為《清史稿》。其實作為一名封疆大吏,趙爾巽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也不一般:他曾“三月裁部吏,力掃數百年積弊之巢穴”;他敢彈劾光緒皇帝的父親,更敢批評慈禧太后。本期《發現青島》,我們就來說說趙爾巽。
萊州走出去的趙次帥
趙爾巽,官場上人們更習慣叫他“次帥”或“趙次帥”。因為他字公驤,號次珊,又是東三省總督??偠绞鞘裁?就是比一省之長的巡撫還要大的官職,可以管兩到三個省的軍事、政權和財權,這有點像是古代的諸侯王,都是由皇帝最信得過的人擔任,所以被稱為“封疆大吏”。清代時在全國設了9個總督,趙爾巽便是其中一個。趙爾巽祖籍山東蓬萊,奉天鐵嶺(今遼寧省鐵嶺市)人,漢軍旗子弟。
周英杰在《晚清政壇的“常青樹”趙爾巽》中說,趙爾巽出生在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這一年他的祖父趙達鏞被清廷任命為萊州府知府,趙家因此而遷居萊州城里。后來,其父趙文穎在進士及第后亦被清廷外放到山東的陽信、商河、陽谷等地做知縣,并死于任上。《膠澳志·僑寓》說趙氏一家:“家貧不能歸,因留居萊州”。正因如此,趙爾巽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值得注意的是,趙家是一個極為罕見的人才輩出的家族。粗略統計一下,從趙爾巽的祖父算起,到趙爾巽這一代,這個家族一共出了五個進士!其中,除了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進士身份之外,趙家四兄弟中就有三位榜上有名。這三位分別是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兄弟同舉進士的老大趙爾震和老二趙爾巽,以及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進士及第的老四趙爾萃。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內,一個家族竟然連捷進士,這在中國的科舉史上應該算是一段佳話了。
和很多踏入仕途的官員一樣,趙爾巽的仕途也從翰林院庶吉士開始。只是,他跟別的庶吉士不太一樣,他性格剛正不阿、什么話都敢說,不怕得罪人,1882年直接被皇帝任命為御史。而真正為他贏得盛名的是兩次彈劾事件,彈劾的對象,一位是醇親王還有一位是左宗棠。
他連皇帝老爸和慈禧都敢批評
先說第一位被彈劾的對象醇親王,趙爾巽的彈劾理由是:太懦弱,不適合參與軍機!這個理由太狠了,作為朝廷要員卻不適合參政,這是赤裸裸的鄙視。
而醇親王是誰?光緒皇帝的父親、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奕譞 ,曾經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和海軍事務衙門,地位相當顯赫。但此人有個最大的弱點,為了明哲保身,為人處事過于小心謹慎,尤其是在慈禧太后面前,光知道俯首聽命,不敢發表任何意見,實在是看不到一點作用。趙爾巽看不過眼,也不管他到底是誰會有什么后果了,直接上書彈劾。
醇親王生性懦弱,被彈劾后或許還不會對趙爾巽怎樣。那么這第二位被彈劾者,趙爾巽確實膽子太大了,連兩江總督、中興名臣左宗棠都敢碰。
周英杰在《晚清政壇的“常青樹”趙爾巽》中說:“左宗棠以鎮壓太平天國起家,是湘軍的代表人物之一,本人尤以性格乖張、脾氣暴躁而著稱。當時,風頭正勁的左宗棠響應朝廷的詔命,向皇帝大力推薦曾國藩的兒子左副都御史曾紀澤。對此,趙爾巽以為這違反了朝廷的規矩,他上疏批評,三品京堂,例不保舉,以疆吏而舉風憲長官,殊為失體。”
這件事讓左宗棠罰了俸祿。這并不打緊,要緊的是他堂堂的“湘軍大帥”,誰都得敬他幾分,卻栽在一個御史的手里。
這兩件事讓趙爾巽名聲大噪。甚至連慈禧太后也對他敬畏三分。清人徐珂在《清稗類鈔》中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當御史四年后,趙爾巽被外放為貴州石阡府知府,按照慣例去皇帝那里接受指示。當時,清廷的實權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因此也就見到了慈禧。沒有想到在見面時,慈禧第一句話就問:“汝今后尚欲有言否?”趙爾巽也沒有客氣,回答說:“奴才尚欲有言,當請都察院代奏。”趙爾巽說到做到,出京之際,由都察院代呈兩件密奏。一件是平常的言政,一件參的卻是慈禧本人:擅政專權。
詞鋒銳利,虎虎生風,每有上疏,必轟動朝野,怪不得趙爾巽被人們稱贊為“憨直敢言”的御史。
從庶吉士到御史,再到外放知府,后任道臺,繼升安徽、陜西按察使,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1902年調任山西巡撫,次年任湖南巡撫,1904年入京任戶部尚書,1907年升湖廣總督,不久改任四川總督,1911年出任東三省總督??蹿w爾巽這仕途路,一步一個腳印,穩穩當當,踏踏實實。
他這樣收服張作霖
而作為一個政客,真正的成功不僅于此,還在于如何選人和用人上。清末,東北地區匪患日趨嚴重,其中以張景惠、張作霖兩股勢力最雄厚。趙爾巽出任東三省總督后,決心剿撫并施,借機整肅地方治安。但他派出去的官兵都無法完成任務,趙爾巽費盡心思,終于設法勸說張作霖歸降。文史學者酈千明在《清史館長趙爾巽》一文中稱,當張作霖帶著隊伍走到奉天(今沈陽)城外時,突然說肚子痛,總督府派來的差官問他是否要抽大煙,張搖頭拒絕道:“我有止痛秘方,屢試不爽,就是用50只雞舌頭餡煮餑餑(即水餃)。”差官做不了主,于是進城請示趙爾巽。趙爾巽得報,撫掌大笑,命令立刻照辦。于是部下到處搜羅小雞,殺雞割舌做餡 ,一直忙到天亮,才把50只餑餑煮好端上來。張作霖只吃了兩三只,便把筷子一扔,自動要求戴上手銬、腳鐐,進城到總督府請罪,表示臣服。趙爾巽親自走下臺階,扶張起來,命他隨軍效力。
后來,有人問張作霖為何想起吃雞舌頭餡餑餑,他笑著說:“既然一口答應照辦,證明老帥確有愛將之意,我才主動投誠。”以后張作霖勢力越來越大,成為名副其實的東北王,始終不忘趙爾巽的提攜之恩。每次進京,必先到趙公館請安,還按老規矩遞手本,那雙折大紅稟上寫著“沐恩張作霖”五個大字。
但是對于之后的直軍主帥吳佩孚,趙爾巽的力量可就沒那么大了。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戰以張作霖慘敗告終,吳佩孚的聲望如日中天。北洋有一個習慣,做到督軍人人都可以稱“帥”,做到督軍以上的就稱是“大帥”。直奉戰爭之前,可以稱為大帥的只有張勛、曹錕和張作霖三人,如今吳佩孚也水漲船高,躋身了“大帥”的行列。當了大帥的吳佩孚底氣自然就更足了,在接見到訪的各路人士之時,得意揚揚,高談闊論。
這時趙爾巽看不慣了,勸吳佩孚適可而止,見好就收。吳佩孚竟然瞟了這位老前輩一眼,調侃道:“以前提拔張作霖的就是你,胡匪(又叫胡子,是解放前東北對土匪的稱呼)擾亂國家,您也該負責任,還要替他說情嗎?”把個趙爾巽說得無地自容。
一張照片讓他砸進去一萬兩
在政治上,趙爾巽的確有過人之處,對大清國也確實上心。但這不意味著他不會犯錯,有個年輕時的小辮子就被人揪住了,為了這事還搭上了一萬兩銀子。后來這事被稱為“中國第一樁‘艷照’敲詐案”。究竟怎么回事,還是看文史學者酈千明的精彩講述吧:
同治年間,從西洋傳入的照相術風行,受到達官貴人、富家子弟的追捧。有一天,趙爾巽和弟弟趙爾豐以及幾個朋友心血來潮,跑到北京隆福寺附近著名的鴻記照相館照相。當天下午,照片就出來了,趙爾巽等人正在一家酒樓攜妓喝酒,看了照片十分滿意。身邊的幾個妓女羨慕不已,這時有人提議,何不請照相館老板楊遠山再照幾張。此時,趙爾巽等人已喝得有了幾分醉意,經不住吹噓,紛紛穿上楊老板帶來的各式服裝,有的打扮成和尚,有的打扮成道士,有的穿著舞臺上的戲裝,五花八門,不倫不類。楊遠山對好鏡頭,按下快門,一張“狎客群居像”便產生了。次日,照片送到客人手中,眾人傳觀一遍,嘻嘻哈哈地笑了一場。
同治十三年(1874年)趙爾巽進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擢升為監察御史。正當他春風得意、青云直上時,一次偶然碰到一名宮中太監,閑聊時那太監笑嘻嘻地說,自己有一張很好玩的照片。出于好奇,趙爾巽拿來觀看,不由得大吃一驚,這正是當年那張“狎客群居像”。他心里暗暗叫苦,這件事如果傳出去,被皇帝、太后知道,說不定給個“傷風敗俗”的罪名,輕則削職為民,重則有牢獄之災。他越想越怕,便急忙與太監商量,愿出高價買下這張照片。太監以為奇貨可居,便獅子大開口,要價一萬兩銀子。他躊躇再三,只好忍痛答應了。
一張照片引起一場虛驚,還賠了一大筆銀子。以后,趙爾巽、趙爾豐兄弟官運亨通,先后當上了巡撫、總督,但一提起照相,都心有余悸。
再精彩的人生也阻擋不了歷史的步伐。辛亥革命爆發,趙爾巽站在了反動勢力一邊,對革命力量進行殘酷鎮壓;清帝退位后預謀擁立臨時皇帝,和袁世凱相勾結,兩面派嘴臉被識破后,在東北實在待不下去。很多朝中大臣紛紛離去,趙爾巽也走了。去哪呢?青島。在青島,趙爾巽留下的趣事不少。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宮巖[編輯:光影]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