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一生中能專心做好一件事就夠了,匡常修做到了,他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用在了“道”上。所以他可以創建出內家拳,可以將嶗山道教發揚光大。但他又不只是限于“道”,他對生活和精神的追求也很多,凡事要做就做到最好。所以,他的武功高強、氣功超強、醫術頗高,同時還會拉京胡,能唱京戲,并寫過很多氣功書籍、醫學書籍和武俠小說。而在這其中有意思的是,他從13歲起練氣功,啟蒙老師竟然是鄰居一位年逾80歲的小腳老太太。
自我評價:氣功第一
匡常修擅長的東西很多,要問自己哪一項最強,他自己的評價是:氣功第一??锍P?3歲起,開始打坐、練氣功。他壯年時期可以打坐一個星期不思睡眠,不進飲食,近于胎息狀態 。氣功這么厲害,誰教的呢?想必很多人都猜不到。據原膠州市史志辦主任宋和修介紹,他的啟蒙教師,是鄰居的一位年逾80歲的小腳老太太。匡常修曾回憶,他放學后,常到她家玩耍,親見這位老太太能用小拇指挑起一斗小麥(80斤),還能健步如飛地推磨軋碾,匡常修很是崇拜就拜她為師,打坐練氣功。以后,匡常修進嶗山當了道士,氣功大進,還找這位老太太交流氣功,拜謝過她呢!后來經過在嶗山上的修煉,匡常修又繼承了全真金山派丹道功法真傳,對先天氣功的練習有著獨到見解和體會。他常說:“先天氣功對延年益壽大有好處”。
他之所以年過八旬仍然體魄強健,就是多年來內練丹功,外練武術,一動一靜,動靜結合的結果。他自言對練先天氣功的體會是:“首先要練精化氣,即要做到靜養化氣,聚性止念,凝神氣穴,心息相依,練液化精,注意活子時和采藥火候,達到精即歸爐,以火化為元氣,這是氣功的第一個階段。然后再聚火開關,這一階段要達到氣足開關,八脈俱通,周天運法,還精補腦,氣就神交,任督自傳,最后便能陽關止閉。使人耳目聰敏,神氣十足,自然可以防病健身,保健延年。”他把打坐當成日課,進行嚴格不懈的訓練。
醫術頗高,一天看120多個病號
前面我們提到,匡常修開鞋店當了老板沒多久,便把店讓給了二弟,自己又研究中醫去了。在中醫方面,人家做得也很成功。先后在膠縣城響南街開設中醫藥房,打水巷開設潤和堂藥房,糧食市后街開設道德大藥房,坐堂行醫,病家叩門者不絕。
而后來,除了主持嶗山廟事外,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對嶗山地區巡回行醫上,一方面是以治病的收入養廟,一方面行善濟人。有關當時的生活,百度百科中是這樣介紹的:匡常修編成順口溜回憶說,嶗山“周圍三百里,一溜十個站(巡回醫療站),黑夜走,白天干,挑著扁擔滿山轉,喝著冷水吃冷飯”。他看病態度好、醫術高、收費廉,所以走到哪里病號就跟到哪里。有時一天要看120多個病號,晚上回廟,還要結算當天的賬目,經常是在12點以后才能睡覺。有一次,他為搶救一位患急癥的病人,忙了整整一天,連飯都沒有顧上吃,回到太平宮已是半夜了。還有一次,他冒著大雪出診,返回時天已黑了,雪覆蓋住了山路,他在山中迷失了方向,又冷又餓,還要提防野獸,直轉了大半夜才回到廟里。
每天除看病外,還要在廟里干農活。1958年以后成立了青島市佛道教巡回醫療站滄口分站,這時匡常修才不再挑擔出診了,但是每天在分站接待的患者仍不下百余人。有時,山大醫院(今青大醫院)、市立醫院也往廟中介紹疑難病號。至于病家慕名前來求匡道長治病者,更是常年應接不暇。“文革”中,他被遣返回膠縣老家,他用多年來集練的高明醫術、秘方成果為鄉親們醫愈許多疑難雜癥。
他為何從不給人算命
除了氣功和看病,匡常修的生活也是豐富多彩,他愛好的東西很多。他懂道教音樂,會拉京胡,能唱京戲,編過劇本,畫過呂祖(呂洞賓)像。在出家以前,還曾在膠縣京劇團任過布景組主任、口技股干事,還干過一段時間團長。
值得一提的是,匡常修喜歡寫作,著述甚豐。道教方面的有《乾元丹指》《坤元丹指》和《道德經》;武術方面的有《武林別傳》《武當別傳》和《急急叢刊》;氣功方面的有《道家氣功》;醫學方面的有《養生三字經》和抄錄的《180種丹藥方集》;小說方面的有武俠小說《萬里情俠傳》《雙華山》《紫電青霜記》和《劍光銀影》。這些著作書稿,耗盡了匡常修的半生心血。只可惜都沒有保存下來。
匡常修道行這么深,有人來找他算命他卻從不答應,因為他根本不信。在他眼里,道教源遠流長,內容豐富深刻,如道教主張“事來則應,事過則忘,過事不留,隨遇而安,外圓內方,外柔內剛,和而不流”等,都充滿了哲學觀點,是很精粹的東西,要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他畢生追求科學,反對迷信。他認為算命、測字就是迷信,他從不學算命那一套,也不給別人算命。
自從上了嶗山,他住過白云洞、凝真觀、太清宮,做過多任代表主任 、道教生產合作社社長、監院、當家的,他實現“把畢生精力和智慧獻給祖國的道教事業”的諾言,晝夜操勞。據張秉山在《嶗山道士匡常修》中說,匡常修統管數十上百名道士,衣、食、住、行,念經進香,都需要經他盡心。眾道士分工明確,各司其責,管理有序,制廟有方。他個人不但精于管廟各職,如當家的鋪里打算,執客的拉拉談談,做會計的寫寫算算,做飯的炒炒煎煎,買辦的跑跑顛顛 ,而且他自己率先垂范,執行道規廟法。不喝酒 、不吸煙、不吃葷。他常誡說:“嶗山是全國的重點廟宇,嶗山道教有悠久的歷史,嶗山應給全國帶個好頭。”
所以 ,匡常修能以這樣的歷史記入《嶗山志》中:“1952年,匡常修被推選為青島市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6年農業合作化高潮時,匡常修參加了嶗山的道觀和寺院組成的佛道教生產合作社,為醫藥組負責人,在滄口明真觀內行醫治病。1980年春,匡常修回到嶗山太清宮任監院,同年5月,被選為中國道教協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1982年被推選為山東省政協委員,并當選青島市政協委員。1985年被選為山東省道教協會籌委會副會長,1989年被選為青島市道教協會會長。1993年1月病逝,終年89歲。”
89歲睡夢中羽化
是匡常修選擇了“道”,還是“道”選擇了匡常修?這種一輩子的緣分誰也說不清,就連他的最后一刻也讓人震驚:難道真的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嶗山太清宮的郭清禮,自在嶗山出家后就一直在匡常修道長身邊學道,并隨侍他的生活起居,道長的最后一刻也是他守在身邊的,他將這一切記在了《憶嶗山匡常修道長》中:
“匡道長常年素食,生活非常儉樸,在培養年輕道教徒上可謂用心良苦。記得我剛入道一個月,有人結緣送來的海米,掉在地上一顆,我就隨手拾起來放入口中,不假思索地吃了。匡道長因此為我講食素對修道及身體的好處,一直講了將近兩個小時。他在培養年輕人時,要求他們要嚴守清規戒律,自己以身作則,清心寡欲。……1992年臘月二十五晚上,匡道長像往常一樣晚上8點整準時上床。但那天他特意叫我到屋內,囑咐我在他內室床邊的沙發上坐一宿,千萬不要出去。我問他為什么,他只是笑而不答,表情十分安詳自然,之后就側臥躺下。我坐在沙發上,因連日勞累,不一會就迷迷糊糊地睡著了。到半夜12點整時,忽聽匡道長叫我,讓我替他掖掖被子,我替他掖好被子后又坐在沙發上睡著了。一覺醒來已是凌晨5點,我悄悄把爐子生好,像往常一樣要伺候匡道長起床,叫了兩聲沒有回答,近前一看,匡道長已經羽化。”
匡常修病逝后,其嫡孫匡如湖接過傳承重任,并與同門一道致力于嶗山道教武術的推廣。2010年4月,嶗山道教武術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11月,匡如湖又入選嶗山區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宮巖
◎鏈接 郭高一
郭高一(1924~1996年),俗家名郭玉杰,河南商丘人。少年時因為仰慕武當武術傳人宋唯一、李景林之神技,而入武當學道。盧溝橋事變后,他毅然報名入伍抗日。后因部隊被打散,郭高一流落到遼寧省北鎮閭山道觀出家,隱身繼續學習武術,得到了武當三豐自然派傳人楊明真道長的真傳。“文革”期間,郭高一還俗回到老家河南商丘。1981年在河南省泌陽縣白云山重入道門。1983年,郭高一回到武當山紫霄宮當道士,并在武當道士中傳授武當功夫,任武當山道教武術總教練。他武藝高強,與朱誠德并稱為武當武術、氣功的兩面旗幟,是中華武術氣功界最負盛名的神秘人物。在道教武術界,有南郭(郭高一)北匡(匡常修)之稱。1996年,郭高一羽化于湖北九宮山。
[編輯:夜樓]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