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1月4日至1942年4月10日,駐青島的日本侵略者推行“強化治安”政策,構筑防御戰壕一道,并美其名曰“惠民壕”。戰壕西起板橋坊,向東南延伸至山東頭海岸。戰壕的修筑工程由青島民眾負擔,凡家有男丁者,皆輪流出工,僅嶗山地區就出動村民六萬余人次。村民既無報酬,還要自帶午飯,而且經常遭受日偽監工的打罵和敲詐,稍有怠慢,則被以“通匪”論處。
戰壕修成后,在板橋坊、大村莊、李村、中韓、小埠東、山東頭等處設置治安崗亭“卡子門”,以監視盤查過往行人,由當時的偽青島警察局警防大隊一個中隊駐守。日偽軍警對過往行人都要搜身檢查,對婦女更是進行百般侮辱、調戲。今天的《發現青島》,我們就來說說“惠民壕”。
日寇為啥要修筑“惠民壕”
在李滄區板橋坊村的西北角上,四流中路與興城路的交會處,有一處上世紀40年代初的日式建筑,不大的三合院,十幾間瓦房,墻皮已有些剝落,給人一種滄桑之感。這座古舊的小院里住了幾戶普通居民,十分不起眼,然而70多年前,這個建筑物在板橋坊那片中國式的茅屋矮舍中已算高大新穎的了 ,特別是它的名聲狼藉不堪:它是日軍1941年7月在此設立的板橋坊檢查站,是青島市及周邊地區無人不曉的“卡子門”。它坐落在當年進出青島的要道上,日偽軍日夜把守,對往來行人盤查、搜身,稍有言差語錯,輕則挨打、重則抓進小院里拷打,百姓們提起“卡子門”便不寒而栗。
以“卡子門”為起點,向東延伸著一條5米深、4米寬的壕溝,蜿蜒經東大村莊、西大村莊、李村東、中韓村東、小埠東村東,向東南延伸至山東頭海岸。該壕溝全長16公里 ,沿溝還修起一條4米寬、與溝等長的碎石馬路。壕溝上面每隔幾百米就修筑一個碉堡,全線共12個碉堡,設立12個防塞,將青島市區與外面的聯絡、交通完全切斷,要想進出青島,只能走板橋坊、西大村莊、李村、山東頭這4個“卡子門”。這條大壕溝就是日本侵略軍耗資45萬元、驅使青島沿溝村莊的村民為其修筑的防御壕,日軍美其名曰“惠民壕”,老百姓稱之為“毀民壕”。日本侵略者勞民傷財挖出這么一條大壕溝,毀掉幾百戶農民賴以生存的良田,他們自說自話是“加強治安”,其真正的目的是阻止嶗山抗日游擊隊——青島市保安總隊(簡稱“青保”)進市區進行襲擾。
李先良與青保
1937年12月,山東省主席韓復榘放棄濟南,山東省很快淪落到日寇鐵蹄之下,青島成為華北地區的孤城。12月18日,青島市市長沈鴻烈下令炸毀日本紗廠。12月19日,青島實行戒嚴,中國軍隊在港口自沉船舶,破壞燈塔。12月31日,沈鴻烈率海軍陸戰隊2000人、保安隊3000人撤離青島。
青島淪陷后 ,數百名未撤退的海軍陸戰隊員、保安隊士兵及警察、國術館學員輾轉青島東部山海之間,以嶗山和黃海為屏障,不時襲擾市區,與日偽軍激戰 。1939年3月,李先良任魯東行署主任,并兼任青島區黨務指導專員,魯東地區軍事和行政“一肩挑”。5月,他召集嶗山抗戰隊伍成立魯東行署獨立營(青保前身),并將部隊調到萊陽縣訓練,后編成4個連,兩個連保衛行署,其余兩個連50余人回嶗山,在李村、下河、沙子口一帶游擊抗日,青島保安隊英勇抗戰的序幕由此拉開。1941年1月,時任山東省政府主席兼青島市長的沈鴻烈在魯東海陽縣邢村設青島市政府辦事處,代行市府職權,李先良兼任市政府秘書長,對辦事處具有指導權。因于此,魯東行署獨立營改編為青島市保安大隊(后保安大隊、督察大隊改編為青島市保安總隊),下轄4個中隊,大隊長為孫廷鏞,實有人數431名,長短槍304支,迫擊炮1門。后來,魯東行署撤銷,李先良代理青島市長。
隨后,李先良帶市府工作人員返回嶗山,在華嚴寺辦公。嶗山成為青保的根據地,對日偽軍展開一系列的攻擊,大挫日本侵略者的銳氣。日本占領下的青島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十分困苦,生活必需品如煤炭、火柴、點燈的火油、食糖都買不到,藥品、糧食匱乏,小麥、饅頭等都是按人頭配給,為生活所迫出現大量走私倒賣現象。日軍為切斷交通,阻止青保進市區襲擾,阻止外地人進青島倒賣火油、火柴、藥品等“違禁品”,決定在青島市外分兩期建“遮斷壕”(即“惠民壕”)。
“惠民壕”是這樣挖成的
1941年11月初,日本興亞院華北聯絡部青島出張所長以興青發第1646號機密函致青島特別市長,說“茲為期于青島特別市之治安萬全,確有設置遮斷壕之必要”。日軍要求李村河線工程在1941年底之前完成,第二期白沙河線工程預定在1942年春季開工。
偽青島市長趙琪急忙發布告示說:“為萬全起見,擬先在李村沙子口間設置遮斷壕一線俾利治安,惟此項設置工程甚鉅,費用必多。幾經籌劃,本署款項憂恐不足,尚希有力者踴躍輸將出資補助;至于人工,尤望民眾協助,務使同心合作努力邁進,以期迅速成功。”偽青島市政府在山東路74號設立防御壕等費募捐委員會,令青島各界捐款。其中,青島商會各商號的捐款在募捐中成為主要部分,各商號被逼捐款數次,總額達到80余萬元。市政府責令警察局滄口分局、李村分局和臺東分局負責各自區域內壕溝的修筑。1941年11月4日,板橋坊村的壕溝就率先破土動工;11月28日,李村地段動工;12月5日,臺東地段動工。日軍對工程抓得很緊,每隔幾日即上報一次工程進度和費用支出情況,各村村長安排抽調村民出勞役,每天挖溝的村民在萬人以上。在日軍測量畫線的區域內,不少是村民的農田、菜園,有的已種上小麥、蔬菜,但只要壕溝通過之處,日軍便無償占用。挖壕溝的村民每日要自帶干糧,征用的石匠及路遠不能回家的只得食宿在工地上。1941年是大旱之年,青島地區秋季幾乎絕收 ,挖壕溝的人們沒有干糧可帶。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村民們忍饑受凍還得出苦力,打炮眼爆破作業,工程中有的人被砸斷了腿,有的人被砸傷了頭,如王埠村的尹村長頭被砸破,左眼受傷右眼失明。日軍答應的工錢發不下來,嶗山綜合辦事處幾次呈文要求當局發放承諾的工資,卻遲遲得不到答復。
在日軍的威逼下,在饑寒交迫之中,長16公里 、寬4米、深5米的“惠民壕”不到200天就挖成了,12個防守分駐所的碉堡亦建成,配齊了電話等設施。1942年3月25日,日軍在溝內搞“肅清”活動,對青島市內來了個大“清理”;4月10日,日軍在李村防御壕現場舉行盛大的竣工典禮。
“惠民壕”成了“毀民壕”
“惠民壕”切斷了青島市與外界相通的兩條要道——板橋坊和李村兩條大路,卡住了青保進市區的主要咽喉山東頭。12個防塞的日偽軍日夜站崗,有巡邏隊每天六次沿溝巡邏,還配備了自行車隊協助巡視。日軍把青島分為溝里和溝外,溝里的居民發身份證,憑身份證進出各“卡子門”;溝外的人不發身份證,不能隨便出入。各卡子門早六點到晚六點開放,晚六點以后便攔上布滿鐵刺的“拒馬”,有身份證也不得出入。有溝里的農民的地在溝外,要去打理莊稼,就得過“卡子門”,下午六點以后便不能回家,甚至露宿在地里 。“卡子門”上的日偽軍搶奪行人的錢財、侮辱婦女、打罵不順眼的人是家常便飯。
1942年7月14日,板橋坊檢查所蓋成,日軍將原設在營子村的檢查所遷入。自此后板橋坊“卡子門”成為青島及周邊地區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鬼門關。西大村莊檢查所強占了村民的六間房子,還常常出來到村民家中騷擾,稍有點值錢的東西就被日本兵搶走。日本兵跑到村民家命令給他們殺雞吃,把槍往墻上一掛就圍坐在炕上大嚼。日占時期的青島周邊鄉村,黎明時分是靜悄悄的,日本兵連報曉的公雞都給吃掉了,誰還敢喂雞養鴨招惹禍端。凡過“卡子門”的中國人,都要對日偽軍畢恭畢敬行禮問好,他們看誰不順眼張口就罵抬手就打。大村莊東邊的村中一位姓畢的青年在“惠民壕”內滄口的紗廠上班,每天上下班經過西大村莊“卡子門”,因他喜歡干凈,破衣服也洗得干干凈凈才穿,這竟然引起守壕的日偽軍的不滿。一天,姓畢的青年穿了一件沒有補丁的衣服過“卡子門”,日偽軍不由分說將他一頓打。那些在紗廠上班的姑娘們都是把臉用灰抹黑、蓬著頭發穿上舊大襟衣褲,裝扮得越老越丑才敢過卡子門。
“惠民壕”對青島郊區老百姓的傷害不勝枚舉,12個防塞的警備力量、595人的給養等一切供給都由嶗山綜合辦事處辦理,每月村民要負擔3.1萬斤糧食,成為郊區農民的一個沉重負擔。隨著抗戰勝利,這條勞民傷財、罪惡昭彰的“惠民壕”也壽終正寢,被徹底填平,拋入了歷史的垃圾堆。
特約撰稿 劉錦[編輯:夜樓]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