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2016 01/12 08:37
    · 來源 ·
    · 作者 ·
    宮巖
    · 責編 ·
    光影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南開之父”張伯苓三次來青島 與沈鴻烈是摯友

    張伯苓和沈鴻烈是好朋友他曾三次來青島

    一個湖北人、一個天津人,非親非故。他欣賞他的報國之志,他推崇他的教育理念,相識不久成為終生摯友。這個湖北人叫沈鴻烈,這個天津人叫張伯苓。一位是上世紀30年代備受愛戴的青島市市長 ,一位是“南開之父”,被稱為“中國現代教育的一位創造者”。他們的情誼在青島留下了歷史的印記??梢哉f,沒有他們就沒有曾經先進的青島教育。本期《發現青島》,就讓我們看看張伯苓跟沈鴻烈、跟青島的淵源。

    為啥離開北洋水師

    張伯苓,原名壽春,字伯苓。作為中國著名教育家,他的人生并不是從教育開始的,在1897年之前,張伯苓是一名優秀的海軍士兵。

    1876年4月5日,他出生在天津一個秀才家庭,16歲進入天津的北洋水師學堂學習駕駛,是航海駕駛班最好的學生,每次考試都是名列前茅,18歲進入北洋水師艦隊實習。1894年,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學業好卻無船可開,只能在家閑居。次年,他娶妻結婚,卻不料妻子久患癆疾,結婚才五天就去世了。

    1897年,他看到了改變他一生的一幕:承甲午敗績,帝國主義強盜的協議既成,清廷派大員去山東辦理接收和轉讓手續,張伯苓隨艦前往。船到威海衛的頭一天,降下日本的太陽旗,升起清朝的黃龍旗。第二天 ,又降下黃龍旗,升起英國的米字旗。

    張伯苓站在甲板上,目睹這場“國幟三易”的接收和轉讓儀式,氣憤填膺。經過認真思考,張伯苓得出這樣的結論:“海軍救不了中國!……要在現代世界中求生存,必須有強健的國民。欲培養健全的國民,必須創辦新式學校,造就一代新人,我乃決定獻身于教育救國事業。”

    棄戎從筆!張伯苓回到天津,從嚴范孫(近代著名教育家)家館做起,看到這里的學生長袍馬褂弱不禁風的樣子,馬上增加了幾項新的課程:跑步、跳高、跳遠、踢球。當時沒有體育設施,他干脆擺兩張凳子,上面架個竹竿,用于跳高。這種教育方式雖然讓當時只知道甩著辮子搖頭晃腦學習的學子們摸不著頭腦,但確實增加了學習的趣味。這就是民辦新式學堂的雛形。

    什么是真正意義上的新式學校?怎樣才能辦一所新式學校?這個機會在1903年來了。據侯杰、秦方所著《張伯苓》一書中介紹:“嚴范孫被袁世凱提拔為直隸學校司督辦,成為直隸地區管轄教育的高級官員。1904年6月,嚴范孫和張伯苓一起,在日本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實地考察。回到天津之后,便雷厲風行地開始了籌備建立新式學校的工作。”

    張伯苓的教學方式在當地有一定影響力。他要創辦新式學校的消息傳來,出錢的出錢,出地的出地,1904年10月17日,一所私立中學堂成立了。張伯苓擔任監督,總管學校一切事物,從此開始了他投身新式學校教學、管理的漫長生涯。”

    張學良為何找不到他家

    1904年,他創辦的私立中學堂,就是南開學校的前身;1907年,在天津城區南部的開洼地,即民間所稱“南開”,建成新校舍,改稱南開中學堂,拉開了“南開系”的序幕;1919年創辦南開大學;1923年,創辦南開女子中學;1928年創辦實驗小學;抗戰期間 ,南開與北大清華合組成西南聯大,1936年,張伯苓前往重慶,創辦重慶南開中學。

    如今,我們只看到“南開系”的輝煌,卻無法想象曾經創辦時的艱難。據李利忠《民國管窺》一文:南開大學創辦之初,經費緊張。當時有能力捐款的人,社會聲望大多頗為不堪,如政客曹汝霖、軍閥楊以德就給南開捐錢,并當上校董。學生因此抗議,喊出“我們不要官僚軍閥、土豪劣紳的臭錢”一類的話,提出南開不能以校董換取捐款,否則有損聲譽。張伯苓聞聽后回應說:“美麗的鮮花不妨是由糞水澆出來的。”張伯苓用他的智慧和幽默,創辦南開。

    創辦教育這么多年,張伯苓究竟經歷了多少困難,又是如何創辦起了學校,這個我們就不多介紹了。套用他自己說的一句話:“四十多年來,我好像一塊石頭,在崎嶇不平的路上向前滾,不敢作片刻停留。一塊石頭只須不斷地向前滾,至少沾不上苔霉,我深信石頭會愈滾愈圓,路也會愈走愈寬的。”這不是心靈雞湯,而是他走下去的動力。

    有人說,作為“南開之父”,張伯苓的生活應該也過得不錯吧?恰恰相反,了解南開大學歷史、了解張伯苓的人都知道他有個最大的特點是,節儉。所以,他說,南開大學是私立學校,不是私人的。關于他的節儉,有這樣幾件事:

    張伯苓給教授們修建了豪華小區“百樹村”,小區在南開院內,綠樹環繞、寧靜幽雅,但他一直住在南開中學后面一條陋巷的三間平房中,身無長物 。有一次張學良去拜訪他,汽車在附近轉了好長時間 ,最后在那條曬滿了羊皮,散發著惡臭的小路上,找到張伯苓的居所,張學良不禁對張伯苓的簡樸深表敬佩。

    他不肯坐汽車,而是用一輛人力車,還非他專用,所有南開同仁都可以和他分享。有一次開會,服務員問他車號是多少,他隨口答道:“11號。”可服務員找來找去也沒發現11號車,等他看到張伯苓已經走遠的背影,這才領悟“11號”就是步行的意思。

    抗戰前的30余年間 ,張伯苓為南開系列學校募集了數百萬元資金,堪稱奇跡??伤吭鹿べY一直是100元,教授的工資一漲再漲,最高的已達300元。

    他每次到北平辦事,總是住前門外施家胡同一個普通客店,每天房費一元。由于客店的臭蟲特多,所以他每次總要自己帶一盒臭蟲藥。

    與沈鴻烈成為摯友

    推崇張伯苓的人很多,沈鴻烈便是其中一位,欣賞沈鴻烈的人也很多,張伯苓也是其中一位。張伯苓比沈鴻烈大6歲,又一直在做教育事業,他們是怎么相識并成為摯友的呢?

    據沈鴻烈侄子沈肇熙回憶,1911年夏,公費留學日本海軍學校的沈鴻烈學成回國(在日本期間加入了同盟會),曾在北京國民政府參謀本部海軍局工作,而張伯苓與北京海軍界人物多有往來,二人得以相識交談。當張伯苓得知沈鴻烈胸懷建設海軍、報效祖國之志,且具灼見卓識時,十分敬重,而沈對張的道德學問、艱苦興學精神,也推崇備至。沈鴻烈為張作霖所延攬赴東北發展,與張伯苓往來亦未間斷。

    沈鴻烈對張伯苓推崇到什么程度?沈肇熙說:“我的長兄沈長生升大學時,叔力主報考南開大學,我升高中,叔亦堅決要我報考南開中學,足見叔對張伯苓的敬仰與信任。”

    1911年的相識,只是讓這二人都互相欣賞,而要發展成真正的摯友,還有重要一點,他們對教育都有共同的期許。沈鴻烈主政青島后,決心大力發展教育,懇請張伯苓讓辦學有聲有色的南開中學教務主任雷法章來青島,出任教育局長。同為湖北老鄉的雷從此成為沈的左膀右臂,短短幾年內青島文化教育面貌為之一新。

    張伯苓的三次青島之行

    因為沈鴻烈,張伯苓曾經三次來到青島。據曲海波在《“南開之父”張伯苓的青島之行》一文中的介紹總結如下:

    第一次,1932年9月26日到29日,兩次演講。張伯苓代表上海廢止內戰同盟會由天津赴濟南調解山東的韓復榘與“膠東王”劉珍年(駐山東省國民革命軍第17軍軍長)的摩擦沖突后,9月26日 ,又應青島市長沈鴻烈邀請,乘火車到青島參觀游覽。短短4天,張伯苓參觀了青島市立女中、青島圣功女中、青島市立中學和青島社會各機關。其中,在青島市立中學大操場,張伯苓面向全校師生作了主題為“九一八”國難的講演,在山東大學也做了講演。這次他住在文登路上的青島俱樂部。

    第二次,1933年7月12日至15日,參加華北運動會。作為親臨現場觀摩奧運會的第一個中國人,張伯苓曾是華北體育聯合會會長。1932年,第十六屆華北運動會在開封舉行時,時任青島市長的沈鴻烈申請下屆華北運動會在青島舉行,張伯苓大力支持青島申辦第十七屆華北運動會,他的批復讓青島市第一次承辦大型運動會。1933年7月12日至15日 ,第十七屆華北運動會在青島成功舉行,張伯苓出任總裁判長。

    這次運動會,張伯苓不僅出任總裁判長,在開幕上講話。兩人還達成了一個重要約定:此后每年暑假由南開中學高中部選送一些學生來青島,隨艦到長山島、煙臺、威海等地參觀,促使青年學生熟悉海上生活,教育青年學生熱愛大海、熱愛祖國,激勵學生立志投身海軍建設事業,保衛祖國海疆。

    第三次,1935年7月27日到8月2日,參觀李村等地的教育建設。1935年7月27日 ,為出席7月29日至8月2日在青島山東大學舉行的由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主辦的體育討論會,張伯苓再次來到青島。

    除了看望和慰問運動員及工作人員,他還在青島市長沈鴻烈、教育局長雷法章的陪同下,參觀了李村等青島市的鄉村建設,對青島鄉村建設中鄉區小學教育取得的成績贊不絕口,并表示返回天津后,要派有關管理人員和學校學生來青島學習取經。

    上世紀30年代,青島被稱為國內文化重地,這跟沈鴻烈大力發展教育,張伯苓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而提到青島教育,除了他們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雷法章,“雷法章長青島教育6年,悉力以赴,績效斐然”。我們上文提到過,他就是張伯苓的人。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宮巖[編輯:光影]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