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2016 04/19 07:53
    · 來源 ·
    · 作者 ·
    田野
    · 責編 ·
    光影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王正廷曾任青島最高行政長官 孔祥熙是他的部下

    王正廷曾任青島最高行政長官孔祥熙也是他的部下

    山海關路景色秀麗,多名人故居,這是青島人都知道的常識。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包括解放后,很多國內外政要都曾在這條路上的某個別墅內寓居,這其中就有王正廷。

    王正廷住在山海關路11號,是這棟頗有西洋風情的小別墅的第一個主人。發生在他身上的跟青島有關的事兒實在太多 ,筆者擇出三件,全都響當當——拒簽《巴黎和約》、主持收回青島主權,還有推動中國首次參加奧運會。

    這樣一個名人,這樣一個對青島做過大貢獻的人,值得今人銘記。

    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王正廷(1882年~1961年),字儒堂,浙江奉化人。明眼人都能看出,他的出生地跟蔣介石一致。事實上,王正廷的確和蔣是老鄉,這也是他后來在南京國民政府身居要職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王正廷之出道,倒跟蔣介石沒有關系。他有才學,早年曾留學美國,并在著名的耶魯大學學習國際法,與后來供職于民國外交界的名人王寵惠、王景春合稱“耶魯三王”。他還同情革命,在日本時期加入了孫中山創建同盟會。這樣的能力和身份,使他成為了北洋時期國民黨在北京的外交代理人。

    王正廷的人生首次大放異彩是在1919年。這一年,他作為南方軍政府(即孫中山的廣東革命政府)代表參加中國代表團出席巴黎和會。多年后王正廷曾說:“我一生有一樁得意事,就是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

    巴黎和會是一戰后戰勝國的一次分贓會議,中國的山東,特別是青島的主權問題也是會議的重要議題之一。王正廷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排名在外交總長、團長陸征祥之后。關于這次會議的梗概,相信不少人都知道 ,但是中國代表拒簽合約的細節,不少人可能不是很清楚,其實這個拒簽跟王正廷很有關系。

    會議開始后,日本首席代表西園寺公望主張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讓與日本,曾引起中國代表團內部的爭議。孫中山的秘書曹霖生當時擔任代表團的秘書長,他的女婿顧毓瑔曾撰文《中國代表拒簽巴黎和約的經過》,詳細地披露了其中的爭執。在日本提出意見后,代表團內部意見起初出現兩派——團長陸征祥(代表北京政府總統徐世昌)是一派,主張接受;顧維鈞、王正廷、曹霖生等是另一派。

    在和會進行期間,陸征祥隨時電報北京徐世昌請示,王正廷、曹霖生隨時電報孫中山請示。孫中山指示王正廷:這樣喪權辱國的條件,中國無法接受,應強烈抗議。王正廷、曹霖生得到指示后,即說服顧維鈞、施肇基,于是兩人都站到孫中山的一邊。他們會同王正廷根據孫中山的指示,促使陸征祥再向和會主席、副主席提出強烈的抗議。

    據說當時代表團的內部爭執很激烈,陸征祥老友、中國駐日本公使章宗祥曾回國與交通總長曹汝霖、幣制局總裁陸宗輿密商,擬把顧維鈞、王正廷調回,由章宗祥任代表,并面見徐世昌,主張照簽巴黎和約。就在徐世昌初步同意,準備電告陸征祥時,5月3日,報紙捅出了“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的消息,第二天,也就是5月4日,全國爆發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這就是“五四運動”。

    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迫使北京政府不得不轉變態度。1919年6月28日,中國代表團以陸征祥為首,包括代表顧維鈞、王正廷,發出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并辭去代表職務的電報給徐世昌,并通電各參戰國家,說明拒簽《巴黎和約》的理由。巴黎和約在凡爾賽宮簽字時,中國代表拒絕出席。這是中國第一次在大規模的國際場合說出“不”字。

    任魯案善后督辦,主持收回青島主權

    因為拒簽《巴黎和約》,當時的山東問題,包括青島的歸屬一時間成了中日懸案。為了解決巴黎和會中沒有達成協議的一些問題,由美國牽頭組織召開了華盛頓會議,內容之一是解決中國與日本在山東問題上的分歧。

    石源華在《王正廷:曲折多奇的外交人生》一文中說,1922年3月,在巴黎和會上表現出色的王正廷被北京政府任命為魯案善后督辦(即當時青島的最高行政長官),主持接收山東權益。由于日方在談判中蓄意曲解條文,企圖攫取更多的權益,致使談判波折橫生。雙方唇槍舌戰,開會71次,歷時五個月之久,終于達成協議。12月,王正廷同日本簽訂“魯案協定”,并辦理移交膠澳管理手續。山東權益雖由中國收回,但日本在山東繼續享有種種特權,這使王正廷的山東外交遭到國人許多尖銳批評,而他的對手日本駐華公使小幡酉吉也同樣在日本國內被指控為“屈辱外交”,這說明中日間的這場較量應該是互有勝負。當時的總統黎元洪為表彰王正廷交涉收回山東權益的貢獻,曾頒令授予其一級大綬寶功勛章一枚。

    1922年12月6日,王正廷被任命為北京政府外交總長。四天后,王正廷以外交總長、魯案善后委員會督辦的身份,主持了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主權的大典。12月10日正午12點,觀象臺上鳴放了十二響午炮。典禮正式開始,降下日本國旗,中國士兵接管政府大樓,在德日統治青島24年之后,青島終于回到了祖國懷抱。青島接收儀式完成后,王正廷向正在廣州籌備北伐的孫中山匯報了魯案談判和接收情況。1923年1月6日,孫中山函復王正廷,對其接收青島一事給予肯定。

    其實,王正廷很有可能成為膠澳商埠首任督辦,但是黎元洪任命他為外交總長,也就錯過了管理青島的機會。

    他成了“不抵抗政策”的替罪羊

    國民政府接管北方以后,由于王正廷與蔣介石的同鄉關系,他又擔任國民政府的外交部長,國民政府成立以后,部一級的官員全是新任命的,唯有王正廷是原北洋政府的官員。

    在南京國民政府時代,王正廷還辦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主持“改訂新約”運動。當時南京國民政府很想振作一番,凝聚人心,把突破口之一放在先前從清政府時代就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上。據石源華介紹,1928年6月,王正廷發表修改不平等條約宣言,宣告將要求與各國按照平等及相互尊重主權的原則重訂新約,“改訂新約”運動由此展開。在這場運動中,中國重獲了丟失80余年之久的關稅自主權,部分收回了領事裁判權,而且還收回了天津比(利時)租界、鎮江、廈門英租界、威海衛英租地等,可以說,王正廷的聲望此時達到了頂峰。

    但民族主義情緒既成就了王正廷,也讓他背了黑鍋。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國民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使東三省大好河山盡落日人之手。其實 ,這個政策跟王正廷沒啥關系,但他身為外交部長,成了眾矢之的。1931年9月28日,冒雨赴國民黨中央黨部請愿的千余名學生,因未獲蔣介石接見,轉而沖進外交部。王正廷就在自己的辦公室挨了頓揍,頭部開花,血流不止。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想起自己殫精竭慮3年多的“革命外交”,竟在無情的現實面前一次次蒙羞,王正廷仰天長嘆,寫下了一紙辭呈。

    他在青島的家,位于山海關路11號

    王正廷在青島督辦魯案善后事宜期間,還做了一件大事,就是推動中國首次參加奧運會,他也因此被稱為中國“奧運之父”。

    王正廷自幼酷愛運動,他發起組織了遠東體育協會,還領導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體育組織——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他和現代奧林匹克創始人顧拜旦頗有交情,1922年,經顧拜旦推薦,王正廷被推舉為中國第一個國際奧委會委員。此后他就一直致力于讓中國參與到奧運中。

    1932年,第十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中國首次參加奧運會。青島文史專家魯勇在《青島與奧運會的不解之緣》中,對王正廷的事跡有過描述:當時,國民政府本來宣布不參加奧運會,只派一個代表去觀禮,這個決定公布以后,卻傳出來消息:日本控制下的偽“滿洲國”決定派短跑選手劉長春代表“滿洲國”出席奧委會。王正廷和體育界的人士聽到這個消息后,提出了抗議,決定體協組織成員參加洛杉磯奧運會,仍是由劉長春為運動員,但不是代表“滿洲國”,而是代表中華民國。張學良出資1000美元作為路費,因劉長春不懂英文,又有國立山東大學(時在青島)體育系主任宋君復同行,張學良又出資600美元。這樣在洛杉磯奧運會上,王正廷作為奧運會委員坐在主席臺上,入場的中國代表團有工作人員宋君復、沈嗣良,運動員劉長春。這是中國運動員第一次參加奧運會,也是王正廷擔任奧委會委員后第一次參加奧運會。

    也正是在此期間,王正廷在青島山海關路11號建了別墅。據別墅門口的標識牌顯示,建于1934年;而土地的租用,相關資料顯示,是在1932年前后。事實上,關于這塊地的租用,甚至有說法稱,王正廷享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優惠”。據說,當時的青島財政局請示市長沈鴻烈,表示由于王正廷身份特殊,因此在租權金上按照底額征收,沈鴻烈表示同意。1936年,奧運會在德國柏林舉行,王正廷組織部分運動員在賽前來青島進行訓練,自然住在山海關路11號。

    1939年,在王正廷的推薦下,孔祥熙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這是國際奧委會的第二個中國委員??紫槲踉瓉硎峭跽⒌牟肯?魯案善后委員會委員),中國收回青島后他任膠澳商部電話局局長,現今的安徽路郵電博物館,保留有他的辦公室??紫槲鯎螄裾斦块L,那是后話。

    后來,王正廷移居香港。1961年5月21日,王正廷在香港病逝,享年79歲。特約撰稿 田野

    [編輯:光影]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