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2016 11/29 09:38
    · 來源 ·
    城市信報
    · 作者 ·
    田野
    · 責編 ·
    夜樓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歷史上曾有兩個膠州 膠州古城號稱五步三座橋

    膠州古城有“三多”老衙門有130間房屋

    膠州雖然是一個縣城,但在明清時期已經相當繁華。青島沒有開埠之前,膠州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四方商賈。因為人流眾多,物資富裕,膠州古城里興建了眾多的建筑,除了基本的民宅店鋪之外,還有園林、橋梁、廟宇、牌坊等等。人們說膠州古城有“三多”,就是“廟多 、橋多、牌坊多”。

    走進歷史文化名城,憑吊歷史探秘古跡。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膠州古城的名勝古跡。

    衙門:整個州署衙門有130間房屋

    膠州古城內城的西北部分,是歷代州署的所在地。州署坐北朝南,膠州人稱之為“老衙門”。老衙門當時是什么樣子呢?我們可以從照片和文字資料中,一睹它的風采。

    現存的關于膠州老衙門的照片為清末來膠州傳教的瑞典牧師拍攝。在這張照片中,老衙門兩旁有一對石獅把門,威風凜凜。走進衙門,首先是膠州州署的照壁,它與大門的正門相對,起著遮蔽和裝飾的作用,古時照壁面對正門一面畫有一只奇獸,用以震懾官吏勿徇私舞弊、貪贓枉法。至民國初年(1912年)改畫成總理遺像和書寫總理遺囑、遺訓。

    照壁之后就是衙門大門,大門外東設申明亭,西為旌善亭,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建。正門的兩側設一間門房,東間安放一只大衙鼓,用以集散曹吏和擊鼓告狀鳴冤。在膠州新聞網有一篇文章《膠州古衙門的變遷》,文中稱明清時期大門內坊書“天威咫尺”四個大字,是說天威不遠。至民國初易寫“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進大門沿中甬道北進便是禮儀門,簡稱儀門,其為官署的第二道門。在儀門的兩側,設有角門,儀門一般不開,當上級官員前來或者進行重大案件公開審理時才會打開。由儀門北進,至大堂前甬道正中便是戒石亭,在戒石亭的東西分別是班房和書吏房的廂房,三班六房是州衙吏役的辦事處所,也是吏役的總稱。

    而位于州署中心位置的便是大堂,門首匾額書“親民堂”三個大字,此額至民國改為“大禮堂”。大堂是知州辦事和審理案件的地方,其制五間,宏偉壯闊,它標志著知州在一州的核心地位。過大堂北進便是二堂,其制也是五間,是知州審理案件時休息和準備的場所。二堂以東的廂房,為庫房,以西的廂房為爐房,也稱銀爐,為官設鑄造寶銀的機構,兼營銀錢業務,操縱一州的金融。二堂以北還有三堂,其制也是五間,是知州接待上級官員、議事和審理機密案件的地方。此外還有書房、東西兩院、馬房、廚房、獄神廟和監獄等,共計房屋130間。

    老衙門經歷代知州重修,直到民國時期仍保存完好。解放后,州署拆除改建為膠縣人民法院,現為阜安街道辦事處。

    園林:膠州有近十處著名私家園林

    明清時期的膠州曾先后有近十處著名的私家園林,如匡氏嘉樹園 、高太傅花園、連家花園 、楊家花園、孫家花園、法氏花園和助息園等,而助息園則是一直到清末尚存在的膠州著名私家園林。助息園舊址位于膠州城西南隅,位于今新建之耶穌教堂和部隊招待所,南起岳廟街,北到三官廟,南北長,東西短,部隊幼兒園院內至今有部分遺存。

    據王葆崇的《重修助息園記》記載,助息園的前身,是清康熙年間官至布政使的膠州名人宋可發(正二品)所建的著名園林——西園。宋可發晚年歸故里后,精心營建了一處著名的私家園林,因在其老宅之西,故稱之為“西園”。后來,此園被膠州富商王亙買下,改建為別墅花園。到了王亙的孫子王葆崇重修該園后才取名為“助息園”。“助息”是“資助生息”之意,現了王氏家族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的家風。

    這位王葆崇是個很有性格的官員,青年時就被朝廷賞賜六品官銜??伤怨⒅?,厭惡官場習氣,于是辭官從京城回到了膠州。此時,祖上留下的花園已經荒廢,所謂“昔日繁華地,今為瓦礫場”。于是王葆崇便籌備材料,招聘工匠,對園林進行了修復改建。據青島大學教授郭泮溪所撰《助息園:膠州的古名園》一文記載,這次修復下了很大工夫,“補植花草竹木,引來溪流活水,修筑頹塌的亭堂廊舍,注重園中的小景觀設置,各景區間采用竹木、籬笆、回廊、水流、花墻等間隔的造園手法,使之隔而不斷,互相映襯。使這處昔日名園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

    清末以后,助息園又幾經易手。據《增修膠志》記載,王氏敗落后光緒四年(1878年),助息園售于邑人王藍微,后又轉入到膠州傳教的瑞典傳教士浸信會任其斐兄弟和令約翰牧師名下,1913年建為耶穌教堂以及牧師住宅。教堂建筑屬瑞典式,雄偉壯觀,富異國情調,但在文革時期被拆除。一代名園最終風貌不再。

    橋梁:膠州古城曾百步一橋

    說完了公、私兩家的名勝古跡,我們再來說說膠州古城的“三多”,即“廟多、橋多、牌坊多”。

    先說第一多,就是橋多。膠州古城有兩條不同的水系流過,云溪河自膠城西北發源,墨水河自河頭源入城。在這兩條水系的帶動下,城內小河流眾多,也就有了各種各樣的橋。這些橋有石橋、木橋、板橋,構造都十分簡陋,跨度較小,有的橋兩邊有護欄,有的直接就是一塊木板。據說,光云溪、墨水兩條河上有名的橋就有數十座,故有“五步三座橋”之說。而膠州古城曾經百步一橋,繁盛一時。

    王哲在《古城膠州的橋》一文中,對這些橋的布局有很好的說明。云溪河入城之后,南流不遠,在捎門里西頭有一石橋,稱為“東云第一橋”,并有碑載,此碑解放初期還可見到,古膠州八景“云溪晚釣”就在此處。向南不遠就是“東云第二橋”。河水再南流,經“響堂橋”轉向東流,到楊家花園后由“葛家橋”,溪水東流不遠,又轉流向北是“太平橋”(現福壽街橋)。在靠近溪樓處轉向東流,到了“小石橋”(現勝利橋),在這里與南來的溪水合流東下至“安樂橋”(現電影院門前)。再向東又逐次有“矮板橋”、“高板橋”順流到了“小珠橋”河水東下,到了“大橋”,即內城南門外大魚市街東頭的橋。然后經“長尾巴橋(即意誠橋)”從東花園水門出城流向東灘,入海。

    這么多的橋,到底是何時修造的呢?據膠州博物館館長王磊介紹,云溪河上的古橋大多很難追溯具體的始建時間,不過有些可以找到改建時間,例如現今位于常州路與徐州路交會處的云溪橋,明朝天順六年(1462年)改建得名,舊稱唐灣橋或大橋,位于古膠州城內城南門200米左右,古代進出內城的關鍵橋路,后來經歷清朝、民國等不同時期的修繕,新中國成立后又拓寬3.5米左右,重建了石板橋。

    數百年來,古橋溝通了交通,方便了百姓,點綴了古城。

    廟宇:城隍廟、天后宮和慈云寺最出名

    據文獻記載,清代末年,膠州城內的廟宇有40多座,最著名的是天后宮、城隍廟和慈云寺。

    最早的膠州天后宮,相傳建于北宋密州板橋鎮(今膠州)的繁榮時期,是南方商船主們聯合出資所建,今已無跡可尋。明末清初,南方商船主們再次集資,在膠州城東關大街修建了新的天后宮。該天后宮的門前原有一座高大精美的牌樓,上面有清代膠州著名書法家冷文煒的題字。牌樓正面的題字是“威震咸孚”,牌樓背面的題字是“海不揚波”。當時膠州天后宮很是繁華,郭泮溪在《膠州的古廟宇》中稱,正殿里懸掛著各式各樣的紙制“愿船”,上有許愿商賈的姓名。正殿兩側有二層廂房,院中筑有戲臺。每年盂蘭盆會時,天后宮戲臺上連唱多場戲劇。遇有盛典時,則在廟門外再扎一座戲臺,兩臺戲對唱,熱鬧異常。但是自青島開埠后,因為南來北往的商船多在青島口裝卸貨物,曾盛極一時的膠州海運業日漸衰落,膠州天后宮也因年久失修而破敗了。

    城隍廟也是膠州的著名古廟宇,始建于明代。城隍廟內戲樓的左右曾經有兩副著名的楹聯 ,一副為“文成武就,金榜題名虛富貴;男婚女配,洞房花燭假姻緣”;另一副為“虛弄干戈便是戲;又加一點即成文”。相傳這兩副著名楹聯是由清朝咸豐皇帝的老師、時任贊襄政務大臣的膠州籍名人匡源所撰。城隍廟內中軸線上依次為前、中、后三座大殿。三大殿系明朝所建,皆雕梁畫棟,氣勢非凡。據文獻記載,每年的清明節和農歷十月初一是城隍老爺的出巡日,其儀仗聲勢頗大,屆時膠州人紛紛出門觀看;另外,每年從農歷五月初一至初五是城隍廟廟會,屆時善男信女們紛紛前來燒香祝拜。

    慈云寺是膠州最為著名的古剎,始建于唐代大順年間,明末清初雖然由于戰亂遭受重大打擊,但主體仍然存在,直到20世紀上半葉才徹底被毀,在膠州城屹立了千年有余,明代膠州八景中的“慈云曉鐘”就是指慈云寺。文獻中關于慈云寺的記載非常少,只知道舊址在今寺門首路東段,規模宏大,是膠州佛教建筑中最為雄偉莊嚴的。

    牌坊:膠州古城有牌坊60多座

    膠州古城的第三多就是牌坊多。明清時期,這里商賈云集,文化繁榮,人才輩出,為了彰顯后世,就修了眾多的牌坊。據有關史料記載,清朝末年據不完全統計,古膠州城內城、外城就有牌坊60多座。

    這么多的牌坊,都是為誰修建的呢?大體上可以分為五類,主要有舉人坊(其中以清初進士王如辰、舉人王如春和康熙朝進士王懿父子兄弟所立的“科第聯輝坊”最為出名)、貞節坊(其中以東關大街“旌表節(貞)烈坊”最為著名)、文人坊(其中以清朝康熙年間膠州知州馮景夏為89歲的法橒、88歲的高文熠和73歲的王懿所立的“南極坊”最為有名)、廟宇坊和官員坊等五類牌坊,其中以第二類貞節坊數量最多,占三成有余。

    這些牌坊由于年代久遠和風雨侵蝕,字跡斑駁,已經模糊不清,無法辨認。有的已經拆掉,如水寨街北頭,有一牌坊為節婦崔璉妻所立,因牌坊低矮,民初二十年代北洋軍騎兵連長,因馬奔通過時被撞死之后立即拆除。特約撰稿 田野

    [來源:城市信報 編輯:夜樓]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