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2016 12/15 09:24
    · 來源 ·
    城市信報
    · 作者 ·
    田野
    · 責編 ·
    夜樓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李村因李周來此定居而得名 康有為曾葬在此

    李村因李周來此定居而得名康有為病逝后曾葬在李村山

    青島以姓氏命名的村莊眾多 ,要說最著名的,當數李村。明朝正統年間(1436年~1449年),李村李氏的祖先李周從即墨留村遷至李村河北,落地生根,生息繁衍,這個村莊就叫李村。

    當然,歷經500多年的發展,李姓已經不再是李村的唯一姓氏,李村的面積也在逐步擴大,至現在和滄口合并為李滄區,但李村在百姓心目中的分量依舊。

    尋找當年的記憶,今天的《發現青島》,我們就來說說李村。

    李村:因移民李周來此定居而得名

    說起李村,我們就不得不談談它的歷史。1928年刊《膠澳志》記載:“李村,距青島市三十里地,當李村河之中流,為四通八達之地,鄉區之交通路線,悉以此為中心點。”可見,當時這里就比較繁榮了。不過真要追溯的話,李村有人類活動的歷史久得讓人驚訝。

    張玉和王樹防在《李村古河道的商周遺址》一文中記述,2002年3月楊哥莊舊村改造現場,施工人員發現了一些陶片,引起了文物保護單位的關注,最后經過挖掘,“青島市文物工作者在李村古河道楊哥莊段發現了兩處分屬商周和元明朝代的古代生活遺址,并出土了部分青島地區罕見的珍貴陶片、瓷片”,這說明遠在商周時期,李村就有先民活動了。

    先民之所以選擇李村居住,跟這里的自然環境不無關系。李村河流經李村,周邊的土地平坦肥沃,周圍山澗河溝水流長年不涸,糧食、蔬菜、水果種啥都適宜,豐收年景居多。

    在中國歷史上,李村在不同時期歸屬不同的地域管轄。青島文史專家魯勇稱,李村“春秋時屬齊國,漢代屬不其縣,隋代屬即墨。金、宋、元代時北方戰火不斷,即墨一帶十室九空”,人煙荒蕪。明朝時期,移民政策讓荒蕪的土地逐漸有了生機,“明代正統年間移民從云南的烏撒衛移來依河農耕”。青島文史研究者那洪岐稱,嶗山、李村一帶移民大多是明朝(從云南)派來駐守沿海一帶或屯墾的農戶。

    那么,李村的名字是怎么來的?這跟來此居住的一個李姓移民有關。據李村《李村族譜》記載,李村李氏的祖先李周“明正統年間自云南遷即墨城東留村,短期停留后遷居此地(李村河北)”,于是以姓氏命名為李村。自此落地生根,生息繁衍。這也就是說,因為一個叫李周的人在此定居,李村變得人丁興旺。李氏在李村河北定居幾十年后,又有劉姓男子攜家帶口從云南遷移而來,在李村河南岸定居。兩個小村子隔河相望,來往密切,周圍各村把這兩個村子叫李村。

    后來,陸續又有段、孫、尹、辛等姓氏遷到李村定居,村落的人口逐漸增多,各項生產活動也不斷豐富,最終成為遠近聞名的一個村莊。

    李村河:李村的“母親河”

    說到李村的發展,有一條河起了關鍵作用,它就是李村河。

    李村河主干流發源于嶗山山脈李滄區內的石門山麓,流經李村至曲哥莊橋與張村河交匯,從勝利橋流入膠州灣。全長17公里,流域總面積52.30平方公里,是青島市區最大的水系,也是市區主要的防洪排澇河道,水清溝河、鄭州路河、大村莊河等共九條支流匯集于此。

    李村河是一條季節性的河流,暴雨季節,河道水位暴漲,而平時則河床中水量較少。正因為如此,河灘被人們開發出來,作為農田和集市。李村河撫育了李村兒女,被他們親切地稱為“母親河”。

    有了河必有橋。李村河上的橋,不僅數量很多,而且有不少老橋。據《李村河上的橋》一文記載,李村河上最早的橋是李村橋(現夏莊路李村河橋)。李村橋初為漫水橋,石制,發大水,只能望河興嘆。1901年在漫水橋以東建李村橋,加寬加高,便于通行騾馬車輛和行人,漫水橋保留,這座漫水橋直到“文革”前,還留有些許痕跡,周圍居民常在橋下洗衣服。1956年重修架高李村橋,1959年根據交通的發展重新進行了擴建,這就是夏莊路李村河橋的前身。隨著李村的發展,1972年10月在李村橋西90米又開始建向陽路的李村橋。那時的李村集也就是在這兩個橋之間。1986年11月又建成308國道李村橋,而李村集綿延近2公里,橋在集上走,人在橋下過,非常壯觀。

    還有一座老橋就是鹽灘橋了。德占青島時期,在現勝利橋下修了石板漫水橋鹽灘橋,日占時期,又對鹽灘橋進行了改造,建石造拱型漫水橋,這就是鹽灘橋的雛形,以后多次改造,但基本沒變。還有勝利橋,因為鹽灘橋暴雨季節常常被河水漫過,1975年8月1日建成了430米長的雙曲拱橋“勝利橋”,從此南北變通途,極大地方便了過往的行人和車輛。2001年勝利橋重建,成了3柱9排的現代化大橋。

    此外,李村河上的橋還有鐵路大橋、侯家莊橋和環膠州灣高速公路橋等等。

    李村山:康有為病逝后曾葬在這里

    說完了李村的河,就不能不說說李村的山。李村附近最著名的山當屬李村山。李村山位于李滄區南莊村東南方向,東靠雙峰山,西臨308國道,北傍李村河,海拔162米。

    李村山又名棗兒山、鳳凰山、象耳山。名叫棗兒山,是因為山上酸棗較多。而鳳凰山之名,則是因為整座山好似一只向西“飛翔”的鳳凰,且南北有翅,鳳尾朝東。象耳山之名,則因為西邊山峰從側面看很像大象耳朵。也有人稱象耳山一名是康有為起的,因為他曾經認為自己是一粒“糠”,他的墓穴必須躲進天下無敵的大象耳朵里才能獲得安寧。

    1927年3月,康有為死后最初就下葬在李村山,墓地也是他生前選的。青島文史學者姜茂森在《康有為的身后事》中說,早在1924年春天,康有為給風水先生圈定的自己“百年之后”的范圍就在嶗山山脈,風水先生呆在嶗山一帶足足半年,五月端午節前后來到棗兒山(李村山)。那幾天正在下雨,風水先生在棗兒山走上走下連續勘察了三天,墓址選定這里,康有為的墓地恰好選在了“鳳凰”頭部“鳳穴”的最佳位置,風水先生認為這個方位很貼切康有為身份??涤袨轵T馬來看了墓穴之后,很滿意,特意堆了一堆石頭作為標記。但因為康有為突然去世,后人上棗兒山尋找他親自做有標記的墓址時發現,此時山上因為人們堆石摟草,已經形成許多石頭堆,所以墓址“真假難辨”。康有為實際下葬的墓地位置有可能出現偏移,因為墓穴是用炸藥炸出來的。

    “文革”期間,康有為墓地遭到破壞,后遷葬于浮山。

    李村集:明朝時期就出現了

    最后,再來講講李村集。和山、水等自然景物不同,李村集完全是民間自發形成的。

    提起青島的集市,名氣最響、規模最大、歷史最長、商品最齊全的,非李村大集莫屬。李村大集的歷史最早文字記載見于明朝萬歷版的《即墨縣志》,在其中的建置篇上有這樣的記載:“市集,在鄉十二。李村在縣南六十里。”據此可知 ,在明朝李村大集已經是鄉間十二大集之一。1928年刊《膠澳志》記載:“李村貿易亦聚于是,河崖有市集,每逢陰歷二、七。鄉民張幕設店,米面、布匹、木器、家具乃至家禽等應有盡有,臨時營業恒得千數百家,集會人數二三萬。”到民國十五年(1926年),李村常住人口為1958人,為市屬鄉村之中樞,憑借重要的地理位置,至解放前李村大集已躋身山東省四大鄉村集市之一。

    李村大集影響這么大,以至于李村也名聲大噪。因而,在1897年強行租借了青島之后,德國人把租借地劃分為了市區和鄉區兩大行政區域,市區叫青島區,周圍統稱“李村區”。

    李村大集之所以能發展壯大,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李村所處位置離青島較近,又在幾個村莊的中心,交通方便;二是李村有個得天獨厚、寬敞的李村河河灘,枯水季節很適于買賣牲口、蓋房子用的檁條、高粱秸等大宗物品。而李村河一年中很少有幾天發水,基本上都可以在河灘上交易,使得集市逐漸固定下來。

    李村集上的牲口市現在已無蹤影。但回憶起當時牲口市“戳狗牙”的經紀人,也是蠻有意思的。楊勇在《趕李村大集》里是這樣說的:在集上賣騾馬、耕牛等大牲口,一般都要找“戳狗牙”的來講價錢,現在叫“經紀人”。賣主根據自己牲口和當集的行情,定出一個價位告訴“戳狗牙”的。買主也要請一個“戳狗牙”的,把自己想要的牲口和價位告訴他。兩個“戳狗牙”的便會在一起用獨特的方法討價還價,他們兩人手拉手用一塊黑布或者衣服蓋在手上像猜拳一樣開始交易。至于伸幾個手指頭代表多少錢,那只有他們兩人知道。最后揭開黑布,兩人的拳頭握在了一起,就算成交。成交的價格,買賣雙方一般都滿意。這樣,“戳狗牙”的不但掙到了傭金,還有價格差價屬于自己的。這些人在當時不用下地勞動,是屬于比較富裕的階層。

    老青島人,沒有不到過李村的,也沒有不趕李村集的。在李村集,只有你沒想到買的東西,沒有你想到買不到的東西。所以,大多數老青島人都有自己的李村記憶。

    特約撰稿 田野

    [來源:城市信報 編輯:夜樓]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