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探訪青島海關博物館:老物件再現青島滄桑巨變
1899年,青島被迫開埠通商,設立了中國第一個租借地海關——膠海關。海關風云,百年變幻,在膠海關的見證下,青島成為中國近代史的一個縮影,飽受列強入侵的屈辱,同時又追隨世界歷史發展潮流奮力抗爭。
在新疆路16號,靜守于紅瓦綠樹一隅的膠海關舊址上,是剛建成不久的青島海關博物館,膠海關的百年風霜講述著青島近代史的滄桑巨變,也講述著中華民族自“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逐步向現代化轉型的艱難探索。
1914年啟用的膠海關辦公樓,如今青島海關博物館的所在地。
往事千年
齊魯古關,兼扛貿易重任
“關”的歷史起源,在山東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齊國修筑了我國最早的長城——齊長城,西起今濟南長清縣孝里鎮廣里北村(古平陰防門關),向東進入泰山西麓中低山區,沿泰沂山脈,直達青島市黃島區東于家河村海濱,沿途設立16處關卡,全長1238華里,史稱“千里齊長城”。
齊長城的功能,除了軍事防御外,還有商貿經濟的作用。據青島海關博物館的研究,戰國時期諸國有邊境關、城門關、通道關3種類型,關制雖不統一,但邊境關因執行邊境禁令,嚴格檢查出入境人員和貨物,實施關稅征收政策等,已初步具備古代海關的職能,對后世陸地邊關和沿海海關制度具有重大影響。
山東的對外貿易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十分繁盛,“不僅與朝鮮半島、日本商貿往來密切,與西域之間也交情匪淺”,青島海關辦公室調研員牟家駿介紹,當時,齊國都城臨淄周邊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青州等地的陶瓷、紡織品、絲綢等具有良好的商品優勢,山東半島很早就成為中國東部通向東北亞的交通要道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東線首航地,出土文物是最好的考證:陳列在青島海關博物館的青州傅家村出土的“九方線刻畫像石”上,刻畫了北齊的官人與胡人進行絲綢貿易的場面,反映了古代山東作為絲綢的主要原產地與西域之間貿易往來的歷史。
唐宋時期,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進入全盛時期。唐代首設市舶使,專司履行進出境監督管理職能,登州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宋代,隨著海上貿易和對外交往的進一步發展,密州板橋鎮(今青島膠州市)日漸繁榮,成為北方重要通商口岸。1083年,密州知州范鍔上書宋神宗,奏請設立密州市舶司。1088年(宋哲宗元佑三年),范鍔再奏獲批,設立專門管理海外貿易的機關——密州市舶司,專門管理海上對外貿易。
歷史的車輪行至明代,出現了“鈔關”,即在長江、運河水運商道設立的稅收機構,職責是征收商船通過稅。因所征船稅全部收大明寶鈔,所以叫做鈔關。明代先后開征了鈔關稅、工關稅及門稅、過壩稅和船稅等稅種。1429年,在京杭運河山東段設立了臨清、濟寧鈔關;其中臨清鈔關于1435年(宣德十年)升為榷稅分司,由戶部直控督理關稅,下設五處分關。
清朝沿襲明代鈔關、船稅及其管理制度,在水陸交通要道設有榷關,晚清時改稱“常關”,因隸屬戶部管轄,又稱為“戶關”。1859年,在登州、萊州和膠州灣一帶(今青島地區塔埠頭和金家口)水路通商要道設立了6處厘稅局,征收厘稅。
在膠州灣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璀璨的古代文明,綻放出燦爛的海洋文化,根據青島市規劃館的資料顯示,已經創造出諸多的中國“第一”:最早的濱海城市是瑯琊邑,第一條海運河是膠萊運河;瑯琊港是最早的軍港、先秦五大港口之首、徐福東渡的啟航港;瑯琊是最早的海外探險基地、最早的海外移民門戶、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板橋鎮是宋代北方唯一的開放口岸……
20世紀初繁忙的大港碼頭。
被迫通商
一紙條約,打開山東口岸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列強侵華的屈辱史,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屢遭欺凌,被迫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埠通商,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青島海關博物館里,展示著1858年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中英天津條約》的場景。該條約一簽,煙臺設立東海關,煙臺成了山東最早開埠的通商口岸,東海關則是山東境內最早的海關。
具體來說,東海關包括1862年設立的東海關監督衙門(常關)和1863年設立的東海關稅務司署(洋關)。牟家駿解釋稱,所謂“常關”,是指晚清時期,政府在水陸交通要道或商品集散地所設立的海關機構,亦稱“鈔關”。新設立的實行外籍稅務司制度的海關稱為新關或者“洋關”。“常關”和“洋關”在隸屬關系、管理體制、職權范圍、征稅對象、征解制度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洋關”聽命于總稅務司指令,負責管理洋船貿易的征管事宜;“常關”最高行政官員為海關監督,主要管理民船貿易的征管事項。顯然,“一地兩關”并存的局面,正是當時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寫照。
清代膠海關出口貨報關單。
1862年3月,東海關監督衙門(常關)設立后,立即整頓各??诶寰?先后把全省沿海5府、16州縣自行管理的23個??诶寰指闹茷闁|海關鈔關。1886年至1892年,清末實業家、洋務派代表人物盛宣懷任東海關監督。1912年辛亥革命后,東海關監督衙門改稱東海關監督公署。
1863年3月,東海關稅務司署(洋關)設立,英國人漢南為首任稅務司,對總稅務司赫德負責。英國人赫德是近代中國海關第二任總稅務司,其官邸舊址位于今日煙臺市煙臺山。1875年至1877年,德國人德璀琳任東海關稅務司,在任期間,作為李鴻章的助手參加《中英煙臺條約》簽訂。
牟家駿特別指出,青島設關征稅的歷史比建置還要早,在東海關時期,青島的即墨縣、膠州區域在東海關監督衙門機構分布圖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史料記載,1859年,咸豐帝敕令崇恩派人視察登州、萊州和青島各處???同年在山東沿海設立6處厘稅局,其中青島地區有塔埠頭、金家口兩局,另在青島口、女姑口設分局,征收厘金,監管進出膠州灣一帶港口的船舶貿易及稅務。1865年,東海關監督衙門在青島地區的青島口、塔埠頭、金家口先后設立常關分關,在靈山衛、女姑口、滄口、沙子口、登窯口和薛家島等地設常關分卡。[來源:半島客戶端 編輯:光影]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