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清明節后島城迎來蝦虎捕撈季 鰲山灣畔每天的捕撈量達上萬斤
清明節期間,漁港碼頭又開始熱鬧起來。在眾多青島本地小海鮮中,上岸數量最多的當數蝦虎。 4月5日,青島天氣明朗,風平浪靜,在即墨鰲山衛街道神湯溝碼頭、七溝二村碼頭和馮家河碼頭上,十幾條漁船滿載而歸,一條大馬力的漁船一網就能捕撈上千斤蝦虎。這些漁船都是凌晨出海,趕在當天漲潮時歸港,還沒靠岸,滿艙的蝦虎就已被商販提前預訂一空。眼下正是青島本地蝦虎最為鮮肥的時候,大量新鮮蝦虎當天下午就能運到市場銷售。
天氣轉暖蝦虎“醒”了
清明時節,氣溫上升,正是捕撈蝦虎的時節,蝦虎算得上是“開春第一鮮”。從4月1到4月5日,記者先后兩次在即墨各個漁港碼頭探訪發現,清明小長假期間,各碼頭上岸的本地小海鮮為市民的假期餐桌增添了來自大海的美味。
昨日凌晨4點多,即墨區鰲山衛街道七溝二村的船老大于滿福帶著幾名漁民開船出海。于滿福告訴記者,這是他開春后首次出海。隨著天氣轉暖,在海底沉睡了一個冬天的蝦虎,開始慢慢活躍起來。根據蝦虎汛期計算,在這個時候撒網捕撈,收獲應該不錯,他和船員們也都盼著能有個好收成。
經過一個小時的海上航行,漁船來到大管島附近的海域,于師傅和兩名漁民合力撒下了漁船今春第一網。一個半小時后他們開始收網,這一網收獲不錯,捕撈了40多斤蝦虎。隨后,大家繼續撒下第二網、第三網……經過6個多小時的捕撈作業,一共捕撈上船100多斤蝦虎。
“漁船往返加上捕撈作業,用了將近10個小時。這次捕上來的蝦虎個頭都不小,鮮肥得很。”于師傅說,隨著近日氣溫升高,出海的漁船多了起來,漁民正式開啟了蝦虎捕撈季。像他們這樣的小漁船都在近海作業,捕撈量少,一些開到遠海的大漁船捕撈量大得多,一條船能捕撈數千斤。鰲山灣畔的幾個小漁村共有數百條小漁船,這幾天有一半的船出海捕撈蝦虎,每天的捕撈量達上萬斤。
數量減少供不應求
記者在七溝二村碼頭看到,一條漁船緩緩靠岸,漁民把幾個大魚筐抬上岸,里面裝滿了活蹦亂跳的大蝦虎。漁民們脫下外衣蓋在筐上,除了避免陽光直射,還能保持筐內的濕度,讓蝦虎盡量保持鮮活。隨著一條條小船靠岸,商販們聚攏上來,搬運下船的蝦虎很快就被一搶而空。這些蝦虎將被迅速送往島城各大酒店和市場。
一名漁民告訴記者,蝦虎的繁殖能力極強,一年四季中除了冬季稍弱一些外,春、夏、秋三個季節的繁殖都很旺盛。每年清明節過后,是蝦虎最肥最鮮的時候,個頭也大,這時雌蝦虎的籽非常飽滿,公蝦虎也都長得肥碩,肉質結實鮮美。
漁民介紹,蝦虎與海蝦的生長習性完全不同,屬于穴居動物,居住的洞穴通常深達半米,而洞穴直徑一般只有3到5厘米,養殖條件十分嚴苛,目前相關養殖技術也不成熟,同已經大規模養殖的南美白對蝦、中國對蝦等相比,只能依靠人工捕撈供應市場,因此越發顯得供不應求。
清明之后,蝦虎的上市量會漸漸增多,一直到5月1日休漁期前,都是吃蝦虎的好時節。鰲山衛街道于溝村鮮馨緣漁家酒店的于老板說,由于較遠海域存在過度捕撈現象,導致蝦虎的數量減少。最近兩年,海洋生態得到修復,蝦虎的捕撈量有所上升。
記者了解到,和往年相比,今年的蝦虎價格上漲的幅度不是太大。漁民老馮從事海上捕撈已經30多年了,他說,前幾年蝦虎的捕撈量很大,一條漁船半天就能捕撈上千斤,現在一天最多捕撈300多斤,一般都是百斤左右。物以稀為貴,蝦虎前些年的碼頭價只要幾元一斤,很多市民一買就是一大盆,如今漲到了幾十元一斤,再通過海鮮商販運到市場上,零售價格就達到了50元以上。清明節期間,蝦虎價格最貴時達到每斤70多元。
捕撈技藝代代相傳
一張幾十米長的大漁網、兩個沉重的大鐵錨,再帶上幾個浮標,這就是捕撈蝦虎的全部工具。即墨漁民捕撈蝦虎時還在沿用傳統方法,看著雖然簡單,但卻是一項靠經驗和體力才能完成的工作。
今年60多歲的老漁民馮化拓介紹,首先出海前,要檢查一下漁網是否完好,然后最重要的就是選擇什么樣的海域下網。這個步驟看似簡單,卻暗藏著許多技術和經驗。蝦虎一般生長在海底的泥沙中,會隨著海水中的暗流來回游動,所以捕撈蝦虎的關鍵在于會看潮流走向。一般漁船到達水深幾十米的海域后,就開始根據潮流走向下網,將長長的漁網張在海里,兩頭拴上鐵錨,上面用浮標牽著,順著潮流拉網行走。如果潮流很急,就要拉得慢一些;潮流小的時候,船只行駛速度要加快,這樣只要有蝦虎出現,保準會觸網上鉤。經過一代代積累,靠海而生的漁民們代代傳承著各種捕撈經驗和方式,已成了一種生活技藝和漁家文化。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亞麥]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