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海邊發現成熟野生稻谷 對我國海水稻培育有積極意義

    原標題:男子海邊發現野生成熟稻谷寄給研究所 記者專訪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海邊發現成熟稻谷有何意義?

    國慶長假期間,廣西北海一男子在海邊游玩時發現當地生長的成熟稻谷,很有可能是野生的海水稻,隨后他十分認真地將稻谷采集后寄給了中國水稻研究所。這件事也引起人們的關注。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但水稻對土壤的鹽堿度比較敏感,因此提高水稻的耐鹽堿抗性成為我國開發利用鹽堿地的一個重要方向。海邊發現野生稻谷有什么意義?當前我國海水稻種植和推廣進展如何?

    廣西北海的東先生說,帶孩子在海邊玩的時候偶然發現了生長成熟的稻谷,作為有心人,他把稻谷采集下來,希望能有研究價值。東先生說:“在海水的中間形成一點沙灘,我們就在玩沙子。因為我們是農村的,知道肯定是水稻。我就拍下來,網友跟我說(送去)研究可能好一點,(因為)確實是海邊的水稻,我也不確定是不是有用,就寄過去了。”

    東先生表示,自己在10月6日這天將采集來的稻谷寄給了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國水稻研究所。記者聯系了中國水稻研究所,其工作人員表示具體情況需要等研究后才知道。隨后記者又聯系了由袁隆平院士領銜建設的專門研究海水稻的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技術研發事業部部長萬吉麗表示,我國現有鹽堿地面積近15億畝,其中超過十分之一的鹽堿地有改造潛力,可以進行農業開發利用。而海水稻是適合鹽堿地種植的作物,種植海水稻不只能改善灘涂的土壤狀況,還能改善鹽堿地的土壤肥力。如果經研究確認廣西東先生發現的真是野生海水稻,那將會很有研究價值。

    萬吉麗說:“如果發現尤其是海邊灘涂生長的有產量的水稻資源,是很寶貴的。但是從種質資源到新品種的選育、審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種質資源是最關鍵的第一步。”

    萬吉麗介紹,鹽堿地土壤中的鹽分對農作物危害很大,一旦土地變成鹽堿地就成了“農業荒漠”。如果利用好這部分鹽堿地,國家糧食安全將能得到更好保護。“我們說水稻是種植鹽堿地的一種先鋒作物,就是因為水稻有特殊的根系,如果不采取任何的改良措施,就是在鹽堿地上種水稻,經過種植幾年之后,本身鹽堿地的鹽分也是下降的。在鹽堿地上種植水稻,最主要的就是保障我國糧食耕地面積,擴充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

    說起我國研發海水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86年,當時廣東海洋大學研究員陳日勝在湛江海邊發現了第一株野生海水稻,申請了原農業部植物新品種專利,定名為“海稻86”,這被袁隆平院士評價為繼雜交稻之后水稻行業的又一次重大革命性突破。2016年,袁隆平院士團隊與陳日勝合作,次年10月測產,海水稻開始廣為人知。

    截至去年底,我國海水稻種植面積達到60萬畝,建設了包括新疆、青海、山東、浙江、黑龍江等共10個鹽堿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并包含了多個鹽堿地類型。我們國家幅員遼闊,鹽堿地成因和含鹽、含堿量千差萬別,因此需要豐富的種質資源。萬吉麗介紹:“我國地域分布比較廣,各種類型的鹽堿地,包括各地的氣候不一樣,區域的適應性是不一樣的。培育出一個品種能夠適合全國各地種植是不可能的,它都有氣候帶的,包括區域性的、適應性的。”

    萬吉麗表示,我國利用雜交水稻技術、太空育種技術等多種手段,已經創制了一批耐鹽堿水稻新種質。目前種質資源庫現有種質資源1800余份,我國海水稻已經從科研試驗階段發展到產業化規模化推廣。萬吉麗說:“一方面是建立種質資源庫,努力收集有耐鹽堿特性的種質資源,另一方面進行多方面的種質資源創新,包括太空育種、遠緣雜交等一系列方式進行種質資源的創新。比如遠緣雜交,用互花米草跟水稻進行雜交,互花米草生長在灘涂耐鹽能力比較高,通過雜交獲取的后代經過幾代的穩定,目前我們獲取了8個已經穩定的材料,并且在千分之五的鹽度下也都能達到600多公斤。同時我們在全國設立了100個品種測試基地,這樣我們就能篩選出適合不同區域、不同氣候類型的耐鹽堿水稻種質資源。”

    目前全球有142.5億畝鹽堿地,2017年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受邀遠赴阿聯酋考察水稻種植。一年之后,中國的海水稻在阿聯酋的產量達到了每畝500公斤,遠超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的全球水稻平均畝產,越來越多的國家紛紛與中國海水稻團隊聯系合作。“海水稻”的研究為過去的所謂“農業荒漠”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也為世界上飽受糧食短缺困擾的人們帶來了福音。

    (總臺央廣記者 李楊)

    [來源:央廣網 編輯:王熠冉]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2 10/09 16:19
    · 來源 ·
    央廣網
    · 責編 ·
    王熠冉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