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減鹽食品鈉含量不一定少 看好營養標簽購買低鈉食品

    原標題:減的只是相對百分比而非減到固定值 減鹽食品也有可能是含鈉“大戶”

    【給您提個醒】

    “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鹽的重要性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不言而喻,但攝入過量的鹽也有可能引發高血壓等慢性病。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減鹽”成了生活新風尚。

    最近,國內各大電商平臺紛紛啟動年貨節線上促銷活動,減鹽醬油、減鹽榨菜、減鹽蠔油等被打上“減鹽”標簽的食品,頗受消費者的歡迎。

    既然是減鹽食品,里面的鹽少了,那是不是就能敞開肚子放心吃了?對此,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傳播部主任阮光鋒。

    減鹽食品的鈉含量不一定少

    普通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很多消費者覺得,減鹽食品就是低鈉食品,這可大錯特錯了,因為一些減鹽食品的鈉含量不一定低。

    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在某些減鹽食品外包裝的營養標簽上,每百克食品含鈉量甚至超過2000毫克,這個量已經和人體每日所需的鈉含量(2000至2500毫克)相接近了。

    為什么在減鹽食品中,還含有這么多鈉?

    阮光鋒告訴記者,這是因為“國家對減鹽食品的含鈉量沒有統一標準”,具體減鹽減了多少全靠行業自律。記者了解到,根據我國《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宣稱鈉(鹽)含量減少的食品與參考食品相比,前者鈉含量必須減少25%以上。簡單來說,一款食品想宣稱“減鹽”,只需找一款大家熟悉的同類食品進行對標,讓減鹽食品的鈉含量比對標食品低25%以上即可。

    換句話說,減鹽減的是相對的百分比,而非減到某個絕對值。如果對標食品含鈉量過高,即使減少25%以上的鈉含量,減鹽食品的鈉含量依然可能偏高。

    “另外,減鹽食品的口感也可能讓消費者在不經意間攝入更多鹽。”阮光鋒補充道,不少消費者在挑選食品時注重口感,一些減鹽調味品的減鹽量一般,但口感卻可能清淡很多,這導致人們在做飯時要放更多的減鹽調味品,才能達到讓人滿意的口感。“比如,近幾年減鹽醬油很火,但是它的味道會差一些。原先放一勺醬油就能調出的味道,現在可能需要放2至3勺才行。這樣計算下來,鹽的總攝入量可能是增加的。”

    看好營養標簽購買低鈉食品

    相關專家提醒,科學減鹽需要從“源頭”做起,盡量購買低鈉食品。

    “低鈉不是減鹽。”阮光鋒強調,“根據《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的要求,每100克食品中鈉含量小于等于120毫克方可被稱為低鈉食品。因此,減鹽食品并不一定是低鈉食品;相反,很多減鹽食品仍然屬于高鈉食品范疇。”

    識別哪些食品屬于低鈉食品,歸根結底要關注的是鈉含量本身。預包裝食品包裝袋上的營養標簽,為消費者了解食品鈉含量提供了幫助。

    專家表示,消費者應重點關注食品外包裝上營養成分表中鈉的含量,看清其單位是“每100克”還是“每份”;若單位是“每份”,則還要看清每份是多少克,以此來計算食品中的鈉含量。

    “食用低鈉食品、低鈉鹽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鈉的攝入,但腎臟疾病患者需要征詢醫生的意見,不要盲目選擇低鈉鹽。”阮光鋒補充道。

    除此之外,科學減鹽還需要從廚房做起,減少烹飪過程中鹽的使用。

    阮光鋒表示,可以在廚房中使用限量鹽勺,巧妙選擇天然食材和調料增味、提鮮,這樣可以在增加食物多樣性的同時減少鹽的使用。例如,可以用蔥、姜、蒜、辣椒、花椒、檸檬和醋等增味;雞精、醬油、蠔油、醬料等調料含有較高的鈉,用它們提鮮時應適量、合理搭配。

    “研究表明,減少5%至10%的烹調用鹽通常不會對菜品口味產生明顯影響,且有助于人們逐步適應并養成清淡少鹽的飲食習慣。”阮光鋒表示。

    最后,減鹽不僅要控制食鹽、雞精、味精、醬油等“看得見的鹽”的攝入量,還要注意減少“隱形鹽”的攝入。餅干、薯片等食品由于制作工藝的限制,含鈉量較高,即使吃起來不咸,也不宜多吃。

    “鹽吃多了雖然不好,但鹽中的鈉是調節人體生理機能不可或缺的元素,對維持身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和功能起著重要的作用,攝取太少或缺乏會出現疲勞、虛弱、倦怠等現象。”阮光鋒總結道,“我們需要科學減鹽,但不能矯枉過正。

    (實習記者 裴宸緯)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王熠冉]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2 12/28 09:41
    · 來源 ·
    科技日報
    · 責編 ·
    王熠冉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