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12月10日訊 戴昆財,在中國臺灣,這個名字的背后有另一層含義——“石斑魚大王”。他帶領的團隊,在臺灣首創石斑魚人工繁殖先例,在石斑魚繁殖培育創下6項世界第一。12月8日,應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協會海洋經濟合作委員會的邀請,戴昆財第一次來到青島,接受城市信報/信網記者采訪,講述了自己的創業歷程。養草蝦失敗,轉而養龍蝦,期間發現石斑魚商機,多番失敗后繼續研發,最終創世界多項第一,開辟香港大陸市場。“我成功的秘訣就是‘亂搞’。”操著臺灣腔的他幽默地回答記者的提問,但了解的人都知道這兩個字意味著“鍥而不舍”。
●買望遠鏡偷看別人養龍蝦
“我不是本科系,專長是喝酒。”戴昆財開場的第一句話,讓人覺得啼笑皆非。他繼續笑著說:“一直喝到29歲,有一天,老婆問我:想不想活久一點?我當然想啊,于是就跟著她到了屏東養草蝦。”他將自己30歲之前的經歷就這樣一帶而過,盡管說得自己好像一個“酒鬼”,但據城市信報/信網記者了解,出身并不富裕的他,沒有讀大學,年輕時就開始做生意。結婚后跟妻子做蜜餞批發,之后又做代理市場,訂單都是喝酒拼出來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臺灣屏東的養殖業蒸蒸日上。戴昆財抓住機遇,跟妻子到屏東養草蝦。但出師不利,沒有養殖經驗的他,兩年就負債300多萬臺幣,如今折合成人民幣約60萬元。正在他養殖草蝦舉步維艱時,朋友建議:養龍蝦錢賺錢。這次他沒有盲目跟風,而是虛心求教龍蝦養殖場場主。但對方不屑地反問:“你有錢嗎?”這句話反而讓戴昆財下定決心,一定要養龍蝦。幾天后他去市場上買了個望遠鏡。買望遠鏡干什么呢?原來,龍蝦養殖場離他住處只有300多公里。他每天從早晨開始就拿著望遠鏡去龍蝦養殖場附近盯著,直到那個場主從場里出來。一個禮拜后他告訴妻子:“我會養龍蝦了。”
1985年,戴昆財開始養殖龍蝦。據介紹,全世界的龍蝦有36種,只有3種可以養殖成長,而當時的龍蝦苗都是野生苗。養殖龍蝦讓他資產倍增,不僅還上了之前的貸款,還賺了上百萬元。之后,瞅準東南亞野生龍蝦成本低,他又開始做起了貿易。將東南亞的龍蝦運到香港賣,還發明了用報紙包龍蝦,每箱龍蝦省了5公斤的運費。
●虧7000萬臺幣研發出龍膽石斑
“我之前哪里知道石斑魚啊,只知道‘老人斑’。” 戴昆財打趣說。在與香港做龍蝦貿易的過程中,偶然發現了石斑魚市場的商機。“香港人吃石斑魚不得了。”他當時做過調研,從菲律賓到香港的石斑魚,每天的運輸量是4噸到5噸。因過度捕撈,到1988年左右,整個東南亞海域的石斑魚嚴重減產。他跟中國香港地區的朋友開玩笑說:“海里的石斑魚都快讓你們吃完了。”但朋友回了一句:“你們臺灣不是很會養殖嗎?而且已經研究出怎么養青斑。”一句話點醒夢中人,戴昆財萌生了養殖石斑魚的念頭。
按照他的話說是“從此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戴昆財的公司成立于1985年,從做龍蝦開始。1991年,公司在全世界范圍內第一個研發出了老虎斑,之后又成功研發出世界石斑之王龍膽石斑、金錢斑、東星斑、黃瓜石斑、油斑。目前,全世界人工繁殖成功的石斑魚有8種,其中由中國臺灣研發成功的七種石斑魚種中,除了青斑魚之外,有6種是由戴昆財公司首創以人工繁殖及養殖成功的。而這些石斑魚的主要銷售市場便是大陸和中國香港。
以龍膽石斑魚的魚種研發為例,據戴昆財介紹,從1990年到1995年,他虧了7000萬臺幣(約1388萬元人民幣)才研發成功。
1990年他花重金從菲律賓引進龍膽石斑種魚,但這些魚卻成了“燙手山芋”,不知道怎么繁殖。他當時的想法是,如果能夠將魚種研發成功,愿意讓出公司五分之一的股份。重金聘請各路專家來“問診”,但結果都是失敗。要么就是種魚不交配,交配后生出來的都是“空包彈”,沒有受精卵。種魚一晚上生100多公斤蛋,沒有一顆受精卵。當時就連行業內的朋友都感到絕望,他們的經驗是,很難育種和獲得魚苗。因為在全世界范圍的海域,捕撈上來的龍膽石斑魚都是五六斤以上,也有100多斤的。
戴昆財有些不信邪,之后他又自己看書琢磨各種方法,跟行業內的專家教授共同研究。最后,他想的方法是,人戀愛時講究氣氛、浪漫,石斑魚是否也是這樣呢?他將魚池重新布置了一番,沒想到竟然成功了。1995年,臺灣首創人工繁殖培育世界最大型石斑魚——龍膽石斑魚魚苗。龍膽石斑魚的長速也加快,第一年可以長到兩斤,之后要細養,每個月長一斤。龍膽石斑魚的數量在市場上大增。“之前在中國香港,一斤龍膽石斑魚賣800臺幣,現在只要200臺幣。”
●世界范圍布養殖場賺貿易差價
龍膽石斑魚研發成功后,戴昆財又將目光轉向了別的種類,不斷地在石斑魚研發路上越走越深。
2001年,他的公司再創世界紀錄,成功人工繁殖出全球第二大型石斑魚魚苗——藍身大石斑(又名金錢斑),魚苗年產量可達500萬尾到1000萬尾。這也是戴昆財花了5年時間收集120尾種魚不斷研究所得。“我敢說到目前為止全世界沒有第二家可以繁殖金錢斑魚種苗,現在大陸上賣的也都是我們公司產出的,或者是買我們的魚苗培育的。”戴昆財自信地說。
2004年,他又成功繁殖出東星斑,該魚在香港市場一年的需求量大約120000噸,產值約3億美金。據他介紹,全世界最好吃的東星斑魚在菲律賓,當時從菲律賓出口一公斤東星斑魚,需要給當地人100臺幣。這種魚根據顏色可以分為黑東星斑魚、紅東星斑魚、普紅東星斑魚。顏色越紅的紅東星斑魚越受市場喜歡,在香港,紅東每斤賣420港幣,普紅東每斤賣400港幣,而黑東每斤只能賣100到150港幣。
現在海南島三亞也研發出了東星斑魚的技術,但只能養出黑東星斑。戴昆財便想了一法子,從海南島買了便宜的黑東星斑,拉到菲律賓等地養,養兩三個月后就能變成紅東星斑和普紅星斑,一斤賣400臺幣?,F在,他們公司在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都有養殖場。黑東星斑和紅東星斑除了顏色上的差別,口感上一樣,不過紅色更讓人喜歡。
●成功的秘訣是“亂搞”
研發出這么多的新魚種,成功的秘訣究竟是什么呢?“我的秘訣就兩個字,亂搞。”戴昆財很認真地說。
怎么解釋這兩個字呢?他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自己在研究金錢斑魚的時候,花175萬臺幣(約34萬人民幣)買了5條魚。買回家后兒子說這個得先消毒,他同意了。結果,消完毒魚死了。怎么辦?重新買。“若是專家學者研究的話肯定要寫報告,他們敢不敢這樣?不敢。但我們就是這個樣子,死掉了丟掉再來。”戴昆財說。再者,1998年以前,很多人都覺得石斑魚一個月只有兩次產卵,而且得到固定的時間。但戴昆財在研究的時候沒有迷信這個,他抓來2000多條種魚,隨時產卵隨時研究。有些學者批判,認為不是在規定的時間產的卵是不好的,但結果證明也沒什么關系。“我們研究的秘訣就是亂搞。”他笑著說。
“我這是第一次來青島,很高興。產業的發展能實現現在的水平,也非常感謝大陸在政策、市場等方面的支持。”戴昆財此次來青島,也了解了青島海洋產業的蓬勃發展。他之前也在大陸考察過,想有機會進行投資。不過石斑魚的養殖,除了油斑之外,其他品種對于水溫要求比較高,不知道青島的海水溫度是否適宜,之后將進一步考察了解。 文/圖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孫曉琳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