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0日發布數據,1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延續低位運行態勢,同比1.4%的漲幅為今年以來新低,當月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繼續負增長,而且同比、環比降幅都較此前一月有所加深。
專家表示,在宏觀經濟運行緩中趨穩的背景下,翹尾因素保持低位、新漲價因素有所減少是物價總體走低的原因,反映出當前經濟仍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產能過剩與需求疲弱矛盾突出,穩增長、促改革任務艱巨。
“新漲價因素的減少,主要是受天氣、季節和國際因素的影響。”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余秋梅說。
據她分析,11月份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有利于南方露地蔬菜生長和水果采收,市場供應相對充足,加上部分地區進入旅游淡季使得交通與住宿價格回落,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下跌也帶動國內成品油價格下降,這都導致CPI環比回落。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認為,四季度前兩個月CPI同比漲幅延續疲弱態勢,表明當前需求端對物價的推升力度有限,考慮到國內淘汰過剩產能仍在推進中,國際油價持續走弱及房地產相關價格的調整,未來幾個月CPI同比漲幅存在繼續下行的可能性。
物價由供求決定,也受到貨幣供應等因素影響。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報告說,雖然近期央行調降了存貸款基準利率,但其政策重心在于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預計短期內貨幣供給并不會出現明顯上升,物價也不具備流動性推升的壓力。據新華社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