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癌癥屬于基因疾病 壽命越長病發率越高

    2014-12-10 14:07:04
    來源:丁香醫生
    責任編輯:每皮
    \

    「感覺最近得癌癥的人越來越多了」,不管是在網上網下,跟朋友同事聊天時,大家都常常有這樣的感慨。于是筆者終于下定決心,想找一找相關的數據,來看看大家的感覺到底靠不靠譜。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以為這東西一搜就得,結果搜了半天也沒找出來一篇像樣的文章。多是對單一年度的癌癥發病情況的總結和年鑒,缺少長期的趨勢分析。

    找來找去,最后終于在 Globocan 2012 找到一些數據。

    在癌癥發病率上,Globocan 采用了世界人口標化率(age-standardised rate,簡稱 ASR)的概念。

    這是因為,癌癥是一個和年齡強烈相關的疾病,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同年齡的人口比例也在迅速變化。尤其是像中國這樣的國家,人口在不斷老齡化。

    為了讓癌癥的發病率有可比性,就要用一個比例固定的虛擬社會作參照,把發病率轉換成這個「標準」社會下的發病率。

    \

    圖 1 男性的癌癥總發病率(紅線是中國)

    \

    圖 2 女性的癌癥發病率(紅線是中國)

    很明顯,中國男性癌癥的發病率雖然下降不多,但從 1980 年代末到 2006 年一直下降 ,而中國女性的癌癥發病率則基本持平。

    具體到每個癌癥上,數據表明,在中國,乳腺癌、大腸癌和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在增加,而其他癌癥的發病率在下降。

    那中國的癌癥死亡率又如何呢?

    \

    圖 3 中國癌癥死亡率

    (圖片來自 Cancer Trends in China )

    圖中顯示的是 1973 – 1975 年,1990 – 1992 年,和 2004 – 2005 年的死亡率,左邊是總死亡率,右邊是和 Globocan 一樣的標化率(ASR)。

    可見雖然總體死亡率在上升,但如果用固定的人口組成作參照,則死亡率在 1990 到 2005 年間,還有一點點的下降。

    也就是說,看上去癌癥死亡比例是在增加,但是那是因為人口比例中,得癌癥比例最高的老年人的數量在上升。

    除了年齡差異,城鄉差異對癌癥發病也有著不小的影響

    2012 年發表在 Ann Oncol 上的另一篇文章《Trends in cancer mortality in China: an update》通過來自不同年份的數據肯定了這一觀察,并區別了城市和農村:在城市,癌癥死亡率在下降;而在農村,則持平(女性)或有所上升(男性)。

    農村的癌癥死亡率以前低于城市,到 2007 – 2009 年,已經高于城市了。

    這篇文章里指出了農村和城市癌癥死亡率的巨大差別:在城市,幾乎所有的癌癥死亡率都是在下降的(除了大腸癌、乳腺癌等幾個少數癌癥);而在農村,癌癥的死亡率上升速度很高,尤其是肺癌。

    所以,當我們在說中國的癌癥患者時,也必須要意識到中國巨大的城鄉差別。

    那為什么感覺因為癌癥去世的人在增加呢?

    這是因為,癌癥更多地發生于老年人身上。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壽命不斷增長,得癌癥的人數也在穩步增加。

    一般來說,越是發達國家,人均壽命越長,醫療體系越完備,癌癥病人數也會越多。

    很大程度上,這是因為癌癥是「基因疾病」。它需要細胞獲得數個變異,讓主管細胞不同功能——包括生存、生長、逃避免疫、血管生成等功能的主要通路,都發生改變。

    結果就是,從身體最終發生惡性腫瘤到被檢查到,再到它威脅人的身體健康乃至生命,可以花上十數年乃至幾十年的時間。

    所以,癌癥的發病率,也通常是隨年齡的增加而上升的。

    \

    圖 4 我國癌癥發病率與年齡關系

    (上圖來自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從圖中可以看出,中國癌癥患者也不例外,癌癥發病率隨年齡上升。

    所以,基本邏輯是這樣的:隨著經濟發展,醫療體系的健全,人均壽命增加了,很多人終于有機會,被癌癥給盯上了。尤其是在其他主要的健康殺手,比如心臟病,其死亡率在迅速下降時,癌癥的「久攻不克」,就讓人更加焦慮不安了。

    中國的癌癥發病率比歐美要低?

    從癌癥的平均得病人數來看,中國在世界處于中等水平,比起歐美等發達國家來,的確還差得遠。

    很明顯,在癌癥發病率上,中國是遠遜于歐美的。

    癌癥發病率的差異是什么原因?

    其實幾個方面的因素都有。

    1. 生活習慣

    有一個經典研究,是關于日裔美國人的癌癥的。日本胃癌的發病率,是世界聞名,高高在上。但經過調查,發現 45 歲到 64 歲的日裔美國公民,胃癌的死亡率到一代移民已降了不少,到二代又降了。相似的還有肝癌,但降得沒那么明顯。同時,本來很低的大腸癌,則直追白人。關于中國移民的研究,也有類似發現。

    這說明,這些癌癥的發病率,主要不是因為人種的區別,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飲食和生活習慣。

    隨著移民接受了美式飲食,癌癥的發病特征也「美式」了。比如,一般認為吃肉多和大腸癌發病相關,這些日本移民到了美國,估計也大魚大肉起來,發病也就多了;而生活在比較困苦地區,比如非洲的黑人,大腸癌的比例就很小。

    不僅如此,美國白人自己的胃癌發病率,從 1930 年有記錄以來,也一直在下降。這是為什么呢?

    一般認為,電冰箱這樣的發明以及食物保鮮技術的提高,讓大家不用再去吃很多隔夜腐敗的食品,使胃癌,食道癌,鼻咽癌的機率下降了。

    所以,可以想見,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人的胃癌發病率,也自然是在下降;而大腸癌,就不好說了。

    2. 其他原因

    比如黑色素瘤這樣的癌癥,歐美白人因為膚色關系,有先天劣勢,自然發病率會高。

    又比如肺癌,是因為吸煙和空氣質量的問題。

    而肝癌,主要則是因為肝炎病毒的長期作用。

    歐美癌癥發病率為什么高?

    歐美的高癌癥發病率,是因為因為乳腺癌和前列腺癌。

    說起來有意思,這倆癌癥,加上大腸癌,正好是一開始圖里幾個發病率上升的癌癥。從大腸癌的角度,我們知道,這有可能是因為我們的飲食習慣上開始吃更加油膩的東西了;而乳腺癌,也有研究表明和生活習慣有關,比如生育率的下降等。

    但原因可能不止如此。因為,這幾個癌癥,又恰恰是有著很廉價方便的早期檢查工具的癌癥:大腸癌是查便血,進而做腸鏡;乳腺癌是鉬靶影像檢查,前列腺癌是血前列腺特異抗原(PSA)檢查。

    這些檢查本身能對癌癥發病率有多大的影響呢?

    舉個例子。

    在前列腺癌上,美國于 1988 年推出了 PSA 血液篩檢。檢查的全面推行,讓 1990 年代初美國前列腺癌的數量翻了近一倍。

    與英國醫生不同, 美國醫生對前列腺癌更多采用激進的化療和手術治療。最終,美國的前列腺癌死亡率在 1990 年代中期開始低于英國,大約是 2/3 到 3/4 左右。代價則是,美國的前列腺癌患者數量比例,是英國的兩倍以上,社會和醫療成本也重多了。

    所以,就看你怎么定這「標準」了,向美國看齊,前列腺癌的比例肯定上去(當然醫院和藥廠掙得也就多一些)。

    要知道,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問題,已經可以說是老年人的常見病了。對死者的解剖表明,有至少 2/3 的老年婦女有乳腺癌,80% 的男性有前列腺癌,但是,絕大部分人都不會死于這些癌癥。

    中國癌癥的發生率低,但死亡率卻高于歐美國家!

    另一個間接的證據,是我國的癌癥死亡率。雖然我們的癌癥發病率低于歐美,但是這死亡率上,卻高了一些。我覺得,這個比發病率更靠譜,也更應該認真對待。

    因為「病」這個東西,是個半主觀的定義,是根據癥狀得出的,所以在判斷一個人得沒得某種病方面,尤其是在「病」的早期,是不那么可靠的。但是,一個人是否死于某種疾病,卻不那么難判斷,因為此人已經病入膏肓,所有特征都很明顯了。

    我國的癌癥高死亡率,當然有可能是治療沒跟上,也很可能是因為在癌癥的診斷上有差距,造成了不少病人沒能及早被發現,尤其是在農村地區。

    總結

    說結論吧,其實就是重復一遍: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壽命的增長,得癌癥的總人數應該是在穩步增加的。

    從整體上說,沒有理由認為,經過年齡分層的癌癥發病率在逐年上升,甚至,應該是在下降的。

    但在具體的某種癌癥上,是在發生變化的。這在肺癌、胃癌、大腸癌等癌癥表現得更明顯。

     

    精彩美圖 更多 >>

    分享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