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農業部:轉基因安全性不是隔壁王大媽說了算

    2014-12-25 11:15:13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王騰騰
    責任編輯:每皮

    轉基因食品安全與否 “不是隔壁王大媽說了算”

    關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從國外到國內從來都是爭論不休。

    10月17日,農業部科技教育司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與知識產權處處長寇建平稱,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檢測與評估是由權威機構來進行,不是“隔壁王大媽說了算”。但權威機構到底是什么樣的建構?以及如何檢測?是否真正權威?這些問題就如神秘的生物科技一樣,距離大眾,不僅僅是“一步之遙”。

    爭議從來都是轉基因技術發展的一部分

    “我們很多科學家還是在有良知狀態下關注這項事業的發展。我們的科學家并不像很多人說的和利益有多大的關聯。”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黃昆侖說。他表示在進行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評估時,也始終保持客觀,“在任何場合我都說,技術本身是有先進性的,有潛力的,但并不代表這個技術沒有風險,所以我們要客觀看待,不是說我們支持轉基因技術的發展,我們就一邊倒。”

    2009年12月初,兩個由華中農業大學研發的抗蟲轉基因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63”首次獲得農業部為轉基因水稻頒發的安全證書,但是安全性證書到期之后,遲遲沒有續批。“轉基因技術跟其他新技術的出現一樣,都會遭遇到爭議。”黃昆侖說,人們在沒有完全認知轉基因技術的時候產生這種爭議是正常的。

    但是黃昆侖并不是一開始就意識到爭議與反對的合理性的。“我們以前從事科學研究,都簡單地認為只要把科學知識傳播出去,讓人們理解,就不會產生恐懼了,但哪怕你解釋得再清楚,還是會產生恐懼的心理。”黃昆侖說。

    雖然能接受這種正常的爭議,但困擾轉基因技術科研人員的是那些沒有站在科學角度上的質疑。“謠言動動嘴,辟謠跑斷腿。”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志興說:“謠言不需要相關的專業知識去理解,你傳播一個辟謠的東西可能需要專業的知識或者實地調查。辟謠不能胡說八道。”

    “比如國內的東北玉米事件,媒體報道說母豬吃了轉基因玉米不下崽,老鼠都死絕了。我們后來專門組織人員去當地調查,發現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黃昆侖說。對于目前流傳轉基因食物產生危害的傳言,黃昆侖表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種說法是有科學依據并得到了實驗證實。

    多數關于轉基因食品的危險圍繞著是否會對人體產生遺傳或者機理上的改變,黃昆侖表示只要轉基因食品表達的蛋白質不是致敏蛋白和毒蛋白,在進入胃腸之后就消化成了小分子成分,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和能量,“事實上人們常吃的食品也包含了成千上萬種基因,現代科學沒有發現一例通過食物傳遞遺傳物質整合進入人體遺傳物質的現象。”

    相比于謠言,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處副處長劉培磊表示辟謠要艱難得多,他們印了宣傳冊,也組織了相應的辟謠工作,但收效甚微,“你回應了公眾不一定看,這個是關鍵。”

    “現在的網絡看點擊量,點擊量越高就在前頭,辟謠點擊量就低,有些人看到就不管了。所以辟謠的東西放到網上,很快就被那些點擊量高的信息蓋過去了。”黃昆侖說。

    除了關于安全性的爭議,通過推廣轉基因獲取利益的說法也遭到了黃昆侖的否認,“現在我本人,包括現在檢測中心里面的這些人,沒有說將來會跟轉基因的產品發生利益的關系,我們只是做安全評價。”

    但關于利益,黃昆侖有自己的理解,“作為研發人員,你如果作出重大貢獻,肯定會給你獎勵,獲得利益是應當的。比如研究雜交水稻技術的袁隆平先生,他搞出這么多雜交水稻,然后推動了整個水稻產業的發展,你說他該不該獲得國家的100萬元的獎勵?”

    “推進轉基因產業的發展是我們的最終目標,但是我們要推進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安全了才行,不安全的、沒有經過完整地安全評價的,是要卡死在那兒的。”劉培磊表示安全是整個產業發展的基礎,所以肯定要做好安全方面的每一步工作,不能說只看重產業的發展前景而不考慮可能帶來的風險,這對整個產業發展也是不利的。“但是我們希望不管是支持轉基因還是反對轉基因,大家都能站在一個科學的角度去討論,而不是借助于謠言。”劉培磊說。

    轉基因食品安全指的是什么?

    “我們一直在談論轉基因安全不安全的問題,但實際上很多人對安全的概念還沒有理解清楚。”劉培磊說。他認為,轉基因技術本身是中性的,所以爭論的起點應該是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根據目前的情況,主要是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并不只是其字面意思所能完整展現的,它仍然有其特殊性。“評價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時候是指相對安全,而不是絕對安全。”黃昆侖說。

    一直在中國農業大學進行食品安全與轉基因食品安全研究的黃昆侖表示任何一種食物都不是絕對安全的,“就拿我們吃的豆類來說,如果做不熟的話就會含有毒物質。包括馬鈴薯等,都在某種程度上含有有毒物質。”

    在評價轉基因食品安全性時有一個原則,比較分析原則。它是根據1993年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OECD)所提出的“實質等同”概念發展而來。這個原則已經成為判定一個轉基因食品與其對照食品在健康和營養特征上相似性的國際公認標準。

    比較分析原則意味著,評價轉基因食品安全不安全時首先要拿它跟之前沒有轉基因的作物比較,比如轉基因大豆跟非轉基因大豆拿來比較。“轉入或刪除這個基因,和它轉入之前的農作物比較,如果沒有增加它的風險,我們叫實質等同,即實質上是一樣安全的,反之亦然。”劉培磊說。

    上世紀90年代,杜邦先鋒公司利用生物技術手段,將巴西堅果中的2S清蛋白基因成功導入到大豆中,有效提高了大豆中的含硫氨基酸水平。但之后研發人員在進行致敏性研究時發現,對巴西堅果過敏的人群也同樣對該轉基因大豆過敏,因而推斷2S清蛋白可能是致敏的主要成分。隨后,這一實驗終止。

    黃昆侖表示,如果在被轉基因之前某種作物就存在讓食用者過敏等風險,比如花生、堅果等,就不能作為證據說明轉基因之后的作物是不安全的,“因為這跟我們轉過去的基因沒有關系。”而實際上,像花生等目前有過敏歷史的作物是沒有其相對應的轉基因產品的。

    “這就涉及評價轉基因產品安全性的個案分析原則,就是說事情要采用個案分析,不能籠統地說轉基因產品是安全還是不安全,你要看轉的是什么基因,要看轉到什么地方。”劉培磊說。

    然而這仍然無法打消人們的疑慮。“挺轉”者認為目前轉基因技術以及產品遭遇的非議恰如普羅米修斯,為人間盜來火種,卻在懸崖上受難;而“反轉”者則認為這是一個外表精美,看起來不那么張牙舞爪的潘多拉盒子,一旦打開,將會是災難。

    精彩美圖 更多 >>

    分享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