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路潮引發行業危機
毫無疑問,2014年成為互聯網金融崛起的一年。艾媒咨詢預測,2014年P2P行業成交額將超3000億元。
由于缺乏行業監管,面對這塊“閉著眼睛都能賺錢的肥肉”,各路資金都抱著“搶錢”的心態蜂擁而至。而正是在這種瘋狂擴張、瘋狂注冊、瘋狂上線中,P2P行業的問題也集中爆發。
11月6日,福建一家P2P平臺閩昌貸老板跑路,事實上這已經是進入11月以來,第4家平臺出現問題。據了解,這家注冊資本僅500萬元的公司,給出的年化收益率超過40%,涉及待償還金額竟然達到了1.38億元。
據網貸之家統計,2011年至今,已有239家P2P平臺出現問題。今年以來出現問題的平臺就已經達到了147家,占到目前P2P平臺總數的約10%。僅今年10月就出現了35家問題平臺,單月問題平臺數量居歷史第一。
今年10月,P2P理財公司浙江傳奇2.8億元資金案還未平息;僅隔短短一周時間,浙江另一家P2P平臺銀坊金融負責人失聯,殃及2000多名投資人。
就在不久前,四川P2P平臺鉑利亞90后老板跑路,涉案金額逾7000萬元。而鉑利亞的老板滕海川,還曾因為自己創業的勵志故事上過央視。“應該區別對待跑路事件,一類是本身動機不純的詐騙事件,這類平臺的收益率往往非常高;另一類則是因為自身風控能力不夠,借出的錢不能及時追回導致老板跑路。”網貸之家旗下P2P垂直搜索引擎——投之家聯合創始人兼CEO黃詩樵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不過,不管因何種原因而導致的跑路,帶給行業的負面影響都是巨大的。”黃詩樵坦言。
每一個問題平臺背后,都有著無數投資人血本無歸甚至傾家蕩產的慘痛教訓。平臺跑路、詐騙事件不斷,也給整個行業抹上了陰影,讓這個行業的發展似乎已經到了一個生存或者毀滅的臨界點。
有3家上市公司背景的網貸平臺珠寶貸總裁李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坦言,目前行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誠信危機,一些小公司的倒閉,讓行業面臨很大的質疑。
投資者日趨謹慎
行業跑路潮,最直接的影響便是觸動了投資者本已脆弱的神經。在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慘痛教訓后,投資者已經日趨謹慎?,F階段的P2P行業也不得不面對投資者難尋的現狀。
網貸之家最新數據顯示,10月份,網貸成交量達268.36億元,環比9月增長2.3%,成交量增速放緩。“自己的親戚朋友都拉得差不多了,下周公司組織去社區‘掃街、掃樓’。”深圳一家P2P公司運營總監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無奈地表示。深圳一家P2P公司的中層也向記者坦言,自己所在公司同樣面臨投資者難尋的情況。“我們公司背景還算是雄厚,有多家上市公司參股。以前公司發出的標,大部分都是股東自己就吃掉了,現在借款越來越多,公司的總標已經超過5000萬元,股東們也已經吃不動了。”上述中層告訴記者,“要想找到這么多投資者,確實很不容易,現在公司能做的就是拼命拿錢砸廣告。”
網貸之家報告認為網貸行業作為傳統金融行業的補充,在過去的一個月,問題平臺不斷涌現,行業詐騙風險和流動風險顯著上升,投資人資金回撤或轉入傳統金融市場的可能性較高,市場資金面或將趨緊。“我自己都不知道朋友的這筆錢該不該投,更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公司還能撐多久。”上述運營總監稱。
絕大多數平臺不賺錢
面對越來越謹慎的投資者,其實,夾在中間的P2P公司在這個看似前景無限的行業中,日子也并不好過。
據了解,國外P2P平臺是通過大數據篩選能力,準確篩選出企業其他很難知曉的數據風險,從而提供風險評價。也就是說,國外P2P平臺只負責提供投資訊息,投資者自己對投資負責。
但在中國,目前并不具備像歐美那樣的征信系統,不可能通過大數據分析開展業務。因此,在國內,基本上90%以上的平臺都不是純信用貸款,而是利用各種渠道將線下業務轉移到線上,并通過擔保方式來吸引投資者。“目前國內大部分P2P公司都不賺錢,它們就是想盡快把自己的平臺規模做起來。”網貸行業第三方專業研究評級機構棕櫚樹CEO洪自華告訴記者,業務渠道來源、擔保等費用,直接影響了P2P公司的利潤。
洪自華介紹,目前市場上P2P公司的業務來源主要分兩類,一類是與小貸公司合作,將小貸公司的標拿到線上;另一類則是自建業務隊伍,尋找借款方。
目前,第一種形式是市場上最主流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優點明顯:與成熟的小貸公司合作,在自己公司風控能力尚未成熟的時候,可以把握風控,又可迅速做大業務規模。
當然這種模式的缺點也顯而易見:利益分成時,小貸公司會分掉很大一部分。另外,如果合作的小貸公司風控能力有問題,那么一單失誤就可以拖垮P2P公司。
此外,洪自華也坦言,由于目前P2P行業門檻很低,經營模式很容易復制,如果這些小貸公司了解了P2P行業的運營模式,便很容易成立自己的P2P公司,從而取而代之。“如果是自有業務來源,目前市面上12%~15%的收益率,對P2P公司來說利潤已經非??捎^了。如果是小貸公司渠道,P2P公司可能也就2%~3%的利潤。”洪自華告訴記者。
內部風控跟不上
“有些企業風控能力太差了,導致整個行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行業肯定是要洗牌的,就等監管文件出臺。”在接受采訪時,基本上每個受訪者都如是告訴記者。“現在P2P公司最緊要的任務是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自己的風控能力。”黃詩樵說,有些小公司由于名氣小,為了吸引投資者只能高息攬存。高息確實能吸引不少投機客,但是這筆錢從投資者這里借來了,能不能從借款方那里順利地要回來就要考驗這家P2P公司的風控能力。
黃詩樵告訴記者,風控能力跟不上是目前很多小型的P2P公司面臨的通病。“有的公司甚至風控官還沒招到,平臺就已經匆忙上線。”一些P2P公司,因為自身風控能力跟不上,導致的倒閉、跑路等事件,給整個行業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
制定行業準入門檻是目前最緊迫的事情,洪自華說,通過門檻,讓一些不適合做P2P的小企業出局,這樣才能規范行業發展。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目前P2P網絡借貸平臺在登記與備案后,并沒有有效地動態跟蹤管理,使得P2P網貸處于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監管主體的“三無”盲區。這種三無局面,讓P2P行業屢屢出現兌付危機、倒閉、卷款跑路等亂象。“現在全行業都在舉頭望監管!”上述深圳P2P公司高管向記者透露,有些風投、大資金看好某些平臺的上市前景,但因為缺乏監管,仍猶豫不決,也不敢輕易出手。
黃詩樵表示,預計監管細則的出臺會是一個分界線,一些平臺可能會被關閉,開設新平臺的門檻也會越來越高,對平臺自身的要求也將越來越嚴格。
洪自華認為,未來網貸平臺將會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勢,隨著行業的逐漸成熟,監管政策的落地,網貸市場將進入洗牌期。
分析
P2P行業或將迎來整合趨勢
近日,2014中國普惠金融發展論壇在深圳召開。原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聯辦財經研究院院長許善達在會上表示,P2P行業將迎來整合的趨勢。在洗牌過程中,實力比較雄厚的,抗風險能力比較高的企業才能真正生存下來。
許善達強調,不僅P2P行業本身,包括銀行、小貸公司和P2P企業三方也會迎來整合。長期以后,我們國家的金融機構會形成三個層次,一個是銀行的層次,銀行的層次肯定是金額比較大的,因為銀行的經營成本、管理成本相對比較高,他只能經營比較大額的。還有一個就是小貸公司,小貸公司做的業務實際上是銀行信貸不做的業務,因為這部分小貸公司的規模和數量,對于銀行來說它的成本太高,所以給小貸公司提供一個很大的空間,這個空間使用了政策提供的支持,就是小貸公司的利率和銀行的利率是有一定的差異,實際上現在現實中間,還有很多小貸公司也不愿意做,它的規模就更小,碎片化程度更高,連小貸公司都不做了,這就是互聯網金融或者普惠金融要做的。這三個層次之間也會迎來一個整合的趨勢。整合的趨勢就能夠把網點的資源、互聯網的資源還有客戶的資源等等能夠利用的效率會比現在分散的情況下更高。
此外,許善達指出P2P行業要長期發展必須考慮三個重要因素。
第一個就是第三方支付制度。“無論如何P2P公司不能形成資金池,碎片化資源的整合不能成為公司本身的資產,這是特別要嚴格預防的一個底線。”許善達說,成為資金池才有跑路的可能,這是央行對互聯網金融、普惠金融、P2P的監管理念里最重要的一條。
其次是不良率的問題,在P2P市場上爭奪客戶,利率是重要的手段以吸引投資者。許善達表示,怎么樣降低不良率是企業長期生存的重要的指標,“追求擴大規模這是任何一個企業要做的,但利率這個手段用不好就會提高不良率,所以這兩個是一個矛盾,要有一個平衡,如果不良率太高了,出現的違約率太高,整個商業的運行也很難以維持。”
第三,未來可能實現的利率市場化,也會對現在的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帶來一個新的沖擊。 據《證券時報》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