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上個星期,青島市首批名師名校長工作室正式掛牌啟動,19位名校長、30位名師將發揮名師名校長的引領示范作用,通過“帶徒弟”的方式,推動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大 ,實現教育家辦學。但是,究竟名師名校長需要具備哪些素質?他們又將以什么方式帶動優質教育資源的傳播?從今天開始,本報也將啟動“名師名校長是怎樣煉成的”系列報道,希望找到成為名師名校長的“金鑰匙”。
教師不光要有知識,還要有人格魅力;成為名師要有規劃,至少要“十年磨一劍”……12月4日,城市信報/信網記者先采訪了兩位名師工作室的帶頭人,青島一中副校長王先軍和青島普通教研室劉林,聽他們講述自己心目中的名師養成之道。
王先軍:教師首先要有人格魅力
王先軍副校長是一中的一名政治老師,從1996年開始投身教育一線,如今在講臺上工作了近二十年的時間,他也是青島中學段中最年輕的一批省特級教師之一。在成為名師工作室主持人之前,他自己也是青島市首批名師培養工程的人選,因此,談起名師工作室,他更注重的是一種接力棒式的傳承作用。“在三年一個周期的時間里,我希望讓各位老師從教科研各個方面都能有發展進步,讓我們的工作室能成為一個高中政治學科的名師孵化器。”王先軍副校長告訴記者。
談起成為優秀老師的首要條件,王先軍告訴記者,首先業務基本功得扎實,同時對學生要有愛心、有事業心,別把上課當任務。“老師的工作和其他工作不一樣,不是簡單地做個報表,不出錯就可以。但是當老師就不行,首先必須讓學生喜歡你,必須和他有情感上的共鳴。”作為一個多少會讓學生感覺枯燥無味的政治學科老師,在授課時,王先軍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他告訴城市信報/信網記者,教學的藝術值得每個老師去學習,而這首當其沖的就是,老師要有人格魅力。“首先,不管是哪個學科的老師,在學生當中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這其中包括老師的形象、品德、個人的教學素質魅力以及人際關系魅力等多個方面,畢竟我們的學生處在一個相對特殊的年齡單,學生喜歡你,才會對這個學科有興趣,才會愿意聽你的課。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王先軍說,而同時,上課時的語言藝術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老師上課時要有激情,包括語速,以及講課上的抑揚頓挫,能提醒學生哪些重點。相反,整個課程下來如果很沉悶,就不可能有很好的效果。”
劉林:教師需要十年磨礪才可能嶄露頭角
在青島普通教研室教研員劉林看來,要想成為名師,先需要做一個專業發展的規劃,做好了之后就可以按部就班地一步步實現。“專業發展規劃涉及的內容包含各個方面,主要就是各位老師的年紀不一樣。我覺得作為一個高中的理科老師,成才的時間周期可能要長一些,可能至少要八年的時間,才能可以說你可以勝任自己的崗位。”談起一位名師的“成長經”,劉林對經驗上的積累十分看重。
“我覺得老師必須得耐得住寂寞。”劉林說,以目前現在大多數高中的理科任課老師來說,首先老師需要在高一、高二鍛煉兩年 ,然后重回高一,一路帶到高三,這就需要五年的時間,送完兩屆高三就需要八年的時間。“尤其是對理科當中的數學和物理兩科,這八年肯定并不算很長的一個時間。如果積累不夠,老師就沒有足夠的一線教學經驗。”劉林說。記者也了解到,從1991年大學畢業后投入工作,她在一線工作了11年多。
據了解,按照要求,各個名師名校長工作室成員實行的是雙向選擇,老師根據自己的發展規劃選定工作室主持人之后,主持人也需要進行選擇。而劉林自己也坦言,她為自己的工作室設置的門檻并不低。“我自己也設定了多個特色工作,比如,我打算帶領老師們編寫一套校本教材的讀本 ,主要是側重于學生學習方面的,希望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熱愛物理。第二項工作,就是一個微視頻的制作。”劉林告訴記者。其實早在工作室啟動之前,劉林就已經開始了這項工作,將老師講的課錄成視頻,利用學科的微信平臺向外推送。“這樣通過老師的層層傳播,最后學生也都能看到。即使有的學生可能用手機不方便,我們在網上也有一個云盤,學生可以上云盤下載來看。”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孫祥輝(圖片由本人提供)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