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育兒要從"苗苗"抓起 孩子太小聽不懂是個誤區

    2014-11-13 10:58:34
    來源:廣西日報
    責任編輯:尺素
    孩子能吃能睡就好,等孩子學會說話后再教育……這些傳統的育兒理念可能是錯的。近日,廣西首家0-16歲兒童體檢中心正式成立,并落戶在自治區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

    在當天舉辦的研討會上,相關專家表示,近年來,有語言發育障礙的孩子越來越多,不少孩子到了兩三歲還不會說話,有些孩子在成長中出現身體發育遲緩、心理出現障礙等問題,這都可能與嬰幼兒期的育兒誤區有關。

    誤區一:孩子太小聽不懂

    “我家軒軒才7個月,跟他說那么多有什么用?下班都累得半死了……”在該院兒???,一位家長訴苦。

    “實際上,你說什么,孩子都聽得進、記得住。”該院副院長、主任醫師覃耀明表示,從出生到1歲的階段被稱為嬰幼兒期,此時的語言促進對孩子今后的語言能力尤為關鍵。

    覃耀明表示,在嬰幼兒期給孩子輸送更多有意義的聲音,能刺激嬰幼兒大腦內主管聽覺的神經發育,促進嬰幼兒成長后的語言發育能力。專家建議,家長要多跟孩子交流,如孩子微笑時,可以對他說:“×××(孩子的名字),我是爸爸(媽媽)。”在給孩子喂奶、換尿片時,也可對著孩子說話,告訴他這是在做什么。隨著孩子的發育,再經過無數次的語言重復,孩子就會漸漸聽懂,跟他說話的人是誰,在做什么。

    或許,還未到1歲,孩子就可以咿咿呀呀地說出“爸爸媽媽”,并且知道大人跟他們說什么,做出更為恰當的反應了。

    誤區二:電子產品替說話

    “讓寶寶聽錄音,這樣應該也是可以的吧?畢竟同樣都是給孩子聽聲音嘛。”有的家長如是說。

    “訓練孩子講話,聽力是基礎,口型也很重要,對嬰兒期進行口型訓練,能讓孩子更快學會講話。”覃耀明表示,的確有不少父母前來咨詢,利用各種電子產品給孩子進行早教行不行?專家的回答是,可以,但效果不那么好。因為研究發現,早期常與父母面對面交流的孩子,長大后與父母更親近。

    那父母該怎么訓練孩子說話?覃耀明建議,孩子醒著的時候,可以面對面地與孩子說話,最好能讓孩子看清自己的嘴型;雖然孩子的語言發展有階段性,但在教孩子說話時,除了教孩子咿咿呀呀的“奶話”外,不妨適當加入理性詞匯,用大人的語言模式跟孩子“對話”。

    俗話說“三歲看老”,是因為3歲的孩子大腦結構發育已經有了75%左右的成熟度。如果錯過了3歲之前的黃金時期,想糾正孩子的語言障礙就困難了。

    誤區三:能吃能睡就是好

    “孩子就應該吃飽了就睡,睡醒了就吃。”這是不少老一輩人的育兒觀,他們認為,孩子能吃、能睡、不鬧、能長大就是好的。實際上,這樣的觀點是有誤區。

    “孩子不僅是要長得高、長得胖,還要長得壯、長得聰明。我們應該綜合地去評估孩子的成長,發現孩子可能出現的疾病,同時讓孩子的特長得到發揮。”區婦幼兒童保健科主任醫師江蕙蕓表示,孩子的“哭”“笑”“玩”實際上都是他們的一種訴求,大人要理解孩子的這些行為是必需的,并要讀懂孩子的訴求,去滿足他們的需要。

    同時,不少家長對兒童健康的認識依然局限于體格發育評估,認為體檢就是測量孩子的身高、體重,其實這并不是全部,孩子的成長應包括更廣的定義,如聽力、視力、智力、心理等方面。

    江蕙蕓建議,家長應定期到有資質的醫院兒??平o孩子體檢,有針對性地養育孩子。除了傳統的體格發育評估,最好能進行營養評估,從而提早發現孩子潛在的身體發育問題;進行心理行為測試,提早發現孩子是否存在心理障礙;進行智能發育評估,發現孩子的特長,從而有針對性地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精彩美圖 更多 >>

    分享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